《水浒传》中的水浒是什么意思啊 《水浒传》中的水浒是什么意思呀

网友提问:

《水浒传》中的水浒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水浒传》之“水浒”究竟是什么意思,自古以来,恐怕只有《西游记》、《红楼梦》的作者能够理解,除此之外,我还没有看到任何正确的解读。欺世盗名的金圣叹伪造“贯华堂本”《水浒传》,大放厥词瞎喷瞎评,其实根本就没有触及“水浒”之皮毛,这厮什么都没有读懂。

那么,《水浒传》之“水浒”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何说史上只有两人深知其中寓意呢?

开篇词点明“水浒”含义

《水浒传》开篇词总共两首,第一首是《临江仙》,第二首是《南吕宫·玉娇枝》。施耐庵在这两首词曲中,点明了《水浒传》的主题,也交代了这部书为何叫做“水浒”传。我在专栏文章中,比较详细地解读了《水浒传》的开篇词(曲),这篇问答中简要地解读“水浒”是什么意思。

《临江仙》中有这样一句:“评议前王并后帝”,整部《水浒传》都是围绕这句话,以北宋徽宗时期的梁山大聚义故事为线索,隐伏了古往今来诸多皇帝,尤其以唐、宋、明三朝皇帝为最多。而且,这些皇帝都以水浒人物出场,也就是说,水浒人物的背后隐藏的是皇帝。

比如,唐牛儿、牛二、李小二,这三个人物隐喻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以及与北宋有关的柴宗训、萧太后。这里简单说说这三个人物为何说的是李世民。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所以是“李小二”,李世民属牛,他就是“唐牛儿”,也就是“牛二”。那么,施耐庵为何要在书中隐藏李世民呢?

《水浒传》的主体故事不是写的北宋,更不是写的唐朝或者五代、辽国,而是借用一些朝代谋朝篡位的历史,影射明朝的靖难之役。施耐庵经历了这段历史,更知道隐藏在这段历史背后的诸多真相。因此,以李世民所搞的“玄武门之变”来暗射明朝这场朱家大火并。施耐庵认为,靖难之役就是发生在明朝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中,天策上将李世民射杀了皇兄李建成,尉迟敬德则射杀了李元吉。《水浒传》中,以“三打朱家庄”的故事,还原了靖难之役的最后时刻,以正北一路人马没写主将这样的暗喻手法,暗写了这路人马就是来自“玄武”之地的燕军。又以栾廷玉在西北方向失踪,暗写了建文帝前往南京金川门,也就是西北门去杀内应,然后,被朱高煦射杀。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骁勇善战,总以李世民自喻,自称“天策上将”。而“病尉迟”孙立则是明确地指向了尉迟敬德,施耐庵诟病此人弑君谋逆。

唐牛儿、牛二、李小二暗喻的是皇帝,还有大相国寺泼皮过街鼠张三、青草蛇李四同样是皇帝。泼皮无赖都是皇帝,梁山好汉就更不用说了,一百单八将中几乎有一半人隐喻的是皇帝。所以,《水浒传》的主题就是“评议前王并后帝”,施耐庵借古喻今,以前朝谋朝篡位的典故影射他所处的时代,把这些皇帝评为泼皮、奸贼、妖魔。

因此,《南吕宫·玉娇枝》便有这样几句:“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变桑田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新月,指的是刚刚建立的明朝,鱼、木,暗指的是燕王。朱棣是朱家“金木水火土”的木字辈,“鱼尾与燕尾相似(《说文解字》)。”猿,则是指的明朝建立于猴年(戊申年)。

缘木求鱼必在水边,“穷猿择木”点化的是猴子捞月这个寓言,也是在水边发生的事——这就是“水浒”真正的含义。

“水浒”熄灭了火德王

从文本故事看,“水浒”指的就是梁山,梁山就是水泊中的陆地,符合“水浒”文本含义。但是,文本背后所隐藏的真故事,梁山就不是现实中的梁山了。正因为如此,“八百里水泊”引起了读者很大的争议,现实中的梁山哪里有这么宽阔的水域呢?

其实,梁山写的是《诗经》中的梁山,这座山在北京附近。《诗经·韩奕》中有:“奕奕梁山”之句,说的是燕国都城附近的梁山。这座梁山在郦道元《水经注》中有更明确的记载,梁山也就是后来的四平山、石景山。石景山中,则有碣石山、石经山……等等,《水浒传》中的段景住、石将军石勇都是这些山的暗喻,尤其是决定梁山排名的石碣,就是出自“梁山”。

梁山大聚义时,西北乾方一声霹雳,一只大金盘化作一团火块,钻进了正南地下。宋江派人掘地三尺,挖出了刻着一百单八将星号、绰号、姓名以及座次的石碣,这层寓意便是燕王朱棣夺位成功,然后迁都北京,封赏功臣。

但是,施耐庵在这个故事中,又暗藏了明朝灭亡的惊天大预言。

天上一声巨响,隐写的是霹雳大仙,照应了伏魔大殿中误走妖魔时的“十万军中半夜雷”。霹雳大仙就是太祖武德皇帝,太祖武德皇帝是赵匡胤、朱元璋两人谥号的提炼合成。也就是说,霹雳大仙就是赵匡胤、朱洪武。因而,那只化作火块坠落于“水浒”的大金盘,也是宋、明两朝开国太祖。

《大宋宣和遗事》中,记载了赵匡胤两句《咏日》诗:“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并且说“后来以为应大金破汴梁之谶”。赵匡胤以太阳自比,却没料到他自己预言了自家王朝的灭亡。大金盘钻进正南地下,意味着南宋的建立。因而,这只大金盘就是一种谶语符码。施耐庵借用“大金盘”中的“赶散残星与明月”,预言明朝将如北宋那样,为“金”所亡。

施耐庵让赵匡胤的“大金盘”先化作一团火块,是因为宋太祖在建隆元年(960年)时,定国运为“火德王”。朱洪武虽然没有正式诏令大明为火德王运,实际上也是效仿汉高祖,以火德为国运。因此,朱洪武的谥号中就有“高皇帝”三个字,书中的高俅、刘高、高衙内等等,都隐喻了“高皇帝”。

大明是火德运,火的克星就是水,所以,“水浒”深刻的含义就是预言明朝将亡于“水”。十分不幸的是,施耐庵两百多年前就预见了后来的历史,明朝就是被后金所灭,后金也因为明朝是火德运而该国号为清。

“水浒”揭示了王朝必定灭亡的历史规律

《水浒传》的伟大之处,并不是以前所未有的奇特笔法,写了一层又一层寓意深刻的传奇故事,也不是塑造了梁山一百单八将这样的文学形象,更不是为了预言,甚至诅咒谋朝篡位、破坏天下太平的妖魔皇帝,而是戳穿了帝王的惊天谎言,揭示了王朝必将灭亡的历史规律。

《水浒传》“开篇引首”中,施耐庵写道:“后来感的天道循环,向甲马营中生下太祖武德皇帝来”。这句话中的“天道循环”,就是上面所讲到的“火德王运”之类的帝王天命论。

“天道循环”原本是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以五行运行规则总结出来的宇宙变化规律,但是,这个宇宙循环之道被齐宣王稷下馆的邹衍演说成了帝王天命。这一学说被后来的皇帝视若珍宝,他们都以天命自居,说自己是天帝之子,下派到人间做皇帝的。因而,他们是“奉天承运皇帝”。

《水浒传》中以霹雳大仙、赤脚大仙、玄武大帝这样的上界大仙来写皇帝,梁山中的皇帝同样是“三十六员天罡下临凡界,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施耐庵毫不客气地说,这些皇帝都是妖魔,假借天命,必定亡于“水浒寨中”、“梁山泊内”。

在《水浒传》中,施耐庵以“嘉祐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中的“三月初三”,暗中点到了玄武大帝,三月初三就是玄武大帝的诞辰。这个时间节点,后来又出现在九天玄女殿中,就是宋江吃的三杯仙酒、三枚仙枣,以及三卷天书和天书的尺寸。因此,九天玄女、九尾龟、蔡九知府等等,都是玄武大帝的另外一种隐写。

上文讲到,《水浒传》主写的明朝的玄武门之变,也就是靖难之役。这场“火并”的双方,一方是在书中以“雪花大蛇”暗喻的朱允炆(朱允炆生于蛇年大雪节),龟蛇相逢,意味着玄武显形。另一方就是自称玄武大帝转世的燕王朱棣。

道家传说中,玄武大帝是玉皇大帝的接班人,而《水浒传》中的玉皇大帝暗指的是朱元璋。朱元璋之“璋”就是一种玉器,名为“半圭”。施耐庵无情地鞭笞了不要脸的皇帝,此前,皇帝们还自称是天帝之子,是“天子”,现在,干脆自己就是天帝了。世上哪有神仙皇帝,这样的妖魔,岂有不忘之理?

在施耐庵之后,明朝开始了思想启蒙,这场持续了整个明朝的思想界的革新,主要目标就是反对历来已久的封建皇帝制度。《水浒传》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不就是明朝思想启蒙的先声吗?

我认为,《水浒传》才是名著中的名著,是世界第一名著。后来的《西游记》、《红楼梦》继承了《水浒传》的创作手法,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两个隔代的伟大作家在《水浒传》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封建王朝的灭亡史。

因此,历史上只有《西游记》、《红楼梦》的作者读懂了“水浒”的含义,即便是“脂砚斋”、“畸笏叟”之类的批书人,恐怕未必知道作者的真意,因为,他们没有读懂《水浒传》。

其他网友回答

想必大家都应该知道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浒”字,一个“氵”旁,一个“许”字。如若不是因为《水浒传》出名,我相信很多人可能都不认识“浒”字,即使现在,初学者也有很多人会认字认一边,将“浒”字读成“xǔ”,其实这个字能读成“xǔ”。

这个字有两种读音,一种正是认字认一边读“xǔ”音,主要用于地名,例如江苏的浒浦、浒墅关等等。而另外一种则是指水边的意思,读成“hǔ”音。《尔雅》中解释为:岸上平地,去水稍远者名浒。汉字真的博大精深,里面还有很多知识值得我们咀嚼。

那么《水浒传》中“水浒”二字只是单纯的指水边的意思吗?显然不是这样。

水浒代指好意

相传商朝时期,商朝经常打压周边少数部落,其中就有后来的周朝的祖先。他们不仅被商人欺压,而且还被其他部落欺压。整个部落的日子过得十分凄惨,缺衣少食,整个部落人丁稀少,差点灭亡了。

▲影视剧中的宋江

周人首领亶父看到这种情况,为了延续部族的发展,决定带领全族外迁,他们选择了土地富饶,水源充足的岐山周原(今陕西宝鸡),周人在周原不断发展壮大,最后看到商人腐败,还一举灭了商人,建立周朝。

而《诗经》中用“水浒”代指周原,随着逐渐演变,水浒便成了人们安身立命的发祥地。

水浒逼格更高

在施耐庵给这本小说取名的时候,一开始取得名字是《江湖豪客传》,这名字一看就比较普通,意思很直接了当,没有什么好的寓意,施耐庵本人也觉得不满意,但是奈何没有其他名字可取,一直发愁。

▲施耐庵

这时候,施耐庵徒弟便给师父出了个主意,取了个名字——《水浒传》。施耐庵一看,这名字很有内涵,决定就是它了。可能大家回想,是谁这么厉害,竟然能够取一个这么充满内涵的名字?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甚至有人说罗贯中才是《水浒传》的作者。

水浒代表梁山好汉

将“浒”字拆分,我们可以看到分别是“氵”、“讠”和“午”。意思就是“水说午时”,那“水说午时”又代表什么呢?梁山好汉的头头是宋江,宋江外号“及时雨”,正好契合了“氵”。

▲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

而“午时”代指一百零八位好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午时正好是正午时分,阳气最盛。同时五行里午为火,火可不就是气势汹汹的来,干脆麻溜的走吗?小说里交代梁山好汉是魔鬼的转世,由殿前太尉从镇压的井里放出。那么就由这个“浒”字代指的是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

水浒更能体现作者的目的

《水浒传》讲的是什么呢?那自然是被官府所排斥的强盗起义,那官府肯定是不耻的。但是作为作者的施耐庵写这样一部题材的小说,怎么也是有推崇的意思,但是又不能太过明显表示。那自然需要在名字上表明自己的意思。

▲影视剧中的潘金莲

元末明初,国家动乱不安。施耐庵在仕途上失意,只能转而以文为生。那在痴迷科举的年代,那自然施耐庵也是愿意去当官的。从小说中最后梁山好汉被招安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

以上几种说法也多为后人探讨出来的,至于为什么将《水浒传》命名为这个名字,那也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了。

其他网友回答

很多读过《水浒传》的都知道,刚读时,一直不理解“水浒”两个字的真正意思。《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主要讲了以宋江、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一百零八绿林好汉,不堪欺压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起义失败、招安的全过程。“水浒”的本意为“水边”,或“水的彼岸”。那幺作者用”水浒”来命名,到底是何寓意呢?先从“水浒”谈起。“水浒”二字出于《诗经·大雅·緜》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经·大雅·緜》就是周人用来赞美亶父对周部落所建立贡献的诗歌。诗中“水浒”指的是后来供周部族居住生活和发展壮大的周原。所以“水浒”一词就有“出路”、“安身之地”的意思。从“水浒”的出处我们知道,从字面看,它的意思为水边,这和好汉聚集水泊梁山的故事有很大相似。再从《诗经》中讲的故事来说,古公亶父,就是他率领部落迁到周原(今宝鸡),后来发展壮大,才为后来建立周朝奠定了基础。因此,”水浒”除了有水边意思,更是表示为了寻找安身立命之地的意思。作者把“水浒”二字用在这群聚众起义好汉身上,也是恰如其分的。它也包含了作者对梁山好汉前途抱有很大的希望。

注: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水浒传》中水浒是什意思?答:水让许多三点水就叫《水浒传》没让有三点就叫《不许转》对不[捂脸][捂脸][捂脸][大笑][大笑][大笑]

其他网友回答

记得少年时期,第一次接触《水浒传》还是批林批孔批宋江的那个时代,吸引我的是想知道宋江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投降,为什么不像我知道的那些“农民起义”的英雄那样,去推翻“腐朽的统治阶级”而要做一个可耻的叛徒。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水浒”是什么意思,而这个“浒”字,还是在广播和报纸上把字和读音联系起来的。而“浒”究竟是什么,查了字典,知道了那是“水边”的意思。

但是,这本描写“江湖好汉”的书为什么要起一个《水浒传》这么个名字,究竟有什么独特的含义,却一直搞不清楚。

当然这些都是在最初接触《水浒传》之后的好多年以后的事了。

对此,我也做过一些查询,请教过一些我认为的专家,但是,回答并不令我满意。我想也许是我想的太多。

《水浒传》这部小说,最初的名字叫《江湖豪客传》,据说是施耐恩接受了罗贯中的建议,把《江湖豪客传》改名为《水浒传》。其中“水浒”一词出自《诗经·大雅·緜》中的“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

那么一部描写江湖好汉的小说,和“水浒”或者《诗经》当中的这个典故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在反复的读《水浒传》,研究各种人物的性格,命运和故事情节以及水泊梁山一八单八将的最终命运的时候,慢慢的好像对“水浒”这个概念有了那么一点“意会”,但也仅仅是意会而已,肯定不能成为“水浒”在这部小说里的正解。也只能将“意会”拿出来分享一下,或者博大家一笑。

一般情况下,小说的名字大多是对小说中心思想的点题,我以为,《水浒传》也有这个意思。那么《水浒传》这部小说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

我对《水浒传》最初的认识是:这是一部描写宋代的一次失败的农民起义的小说,失败的原因是被代表地主阶级的宋江篡夺了农民起义的领导权,实行了一条投降主义路线,葬送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同时起义的最终失败,也充分说明了农民的“革命的不彻底性”。

这种认识当然来自于那个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但是这个主题和“水浒”这个名字几乎是沾不上边的。

当经过了中年之后,再读《水浒传》渐渐的理解了一些书的主题。

这其实是一部描写“江湖”的小说。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这么一个特殊的存在,这个存在游离于体制之外,但是却不是破坏体质的对抗力量,这个存在就是“江湖”。

江湖是一个游走于体制和反体制之间的“不稳定力量”。是归顺体制,还是反叛体制,取决于不同的环境和背景,也取决于体制对江湖的容忍程度。同时,就某一个具体的江湖势力来讲,其选择也是相对自由。

我想,这应该就是“水浒”的第一层意思——“水边”。一群在水边行走的团体,也可以上岸,也可以下水,但总的来讲,还是有远离水边的欲望——除非岸上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

另外,在细细的品味《水浒传》的时候,我觉得整部小说其实是在描述一种“寻找最佳归宿”的意思。

“水浒”其实就是一些在体制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生存或不愿意在体制内生存的“好汉们”暂时的一个栖息地,具体的来说,就是那个“水泊梁山”。

水泊梁山算是一个从岸上(体制内)到水上(彻底反叛)的一个缓冲地带。

小说中陆陆续续上山落草的好汉们,无论具体的原因是什么,杀人也好,被逼也好,还是自愿加入也好,但总的来讲就是“被体制所不容”或“不愿意被体制所限”。

但是,这些人,都没有完全的下定决心反叛体制。聚集在一起,就会有一个终极问题要面对:究竟是上岸还是下水。

这就是“水浒”。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诗经》当中的那个“典故”和水泊梁山就似乎可以联系起来了。

《诗经》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是一个什么样的典故呢?

《诗经》里面的这一段,说的是周国迁都的故事,那个时候周还没有取代商,只是一个西北很小的诸侯国,因为在原籍经常受到周边游牧民族的骚扰和侵犯无法生存下去,古公亶父才率领周国的族人,迁徙到了“水浒” ,也就是水边的岐山,并且在这里定居,生存,发展,最后推翻商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存留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

那么按照这个典故来讲,“水浒”就是一种出路。或者一种可以有出路的“栖息地”。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