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元朝在忽必烈之后为何皇位更替频繁?
优质回答:
从1294年忽必烈去世,到1368年元顺帝北逃,在这短短的七十四年间,元朝一共出现了六位皇帝,平均在位时间仅十二年多一点,而元宁宗懿璘质班在位时间更是只有短短的53天。忽必烈之后,元朝皇位更迭如此频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蒙古人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继承制度。
(元宁宗懿璘质班)
早先,蒙古人的大汗是由忽里台会议推选产生的,这带有很多的偶然性和争议性,也造成了激烈的汗位争夺,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争斗了。忽必烈即位后,尽管采取了一些了的汉化措施,但是仍然没有解决好汗位继承的问题。
(伯颜像)
首先是随着中央政府的建立与发展,朝廷大臣的权势日益膨胀,甚至可以擅立汗位。此外就是皇后干政的影响。皇后称制是蒙古族的传统,为的是保障权力的平稳过渡,但是到了元后期,一些皇后或皇太后为了个人私利,往往操纵汗位继承人的选择,造成了政局不稳,皇位更迭。
元朝毕竟是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其封建化程度较浅,尽管采取了一些汉化措施,但是仍深深带有传统的草原特色。其制度、理念难以适应高度发达的中原皇帝制度,这也是蒙古最终退出中原,返回草原仍能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自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统一全国,到1368年被明太祖朱元璋北伐赶出中原,元朝对于整个天下的统治仅仅存在了不到90年。蒙古铁骑南征北战,可以说是威名赫赫,但是曾经强大的元朝政权为什么迅速崩溃了呢?不得不说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犯下了最大的错误。
都说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而忽必烈就是在这上面摔了跟头。从1115年金朝建立开始,一直到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这段时间内长城以南,长江、黄河流域地区一直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按说忽必烈统一全国后应该与民生息、专心治理国家。但是忽必烈太过于雄心壮志了,在北方不断与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等独立的蒙古宗王国家作战,意图再次统一蒙古帝国;在东南亚地区连续发动针对日本、越南、缅甸、爪哇等国的远征,妄想建立超越成吉思汗的功绩。忽必烈的穷兵黩武、空耗国力,使得元朝刚建立就面临着严重的财政问题;另外忽必烈专注征战使得国内的建设停滞,这些问题都留给了继任者使得元朝政变不断。
1、忽必烈明白元朝要想长治久安必须汉化,因此提拔任用以许衡为首的大批儒学汉臣,并在朝廷内部进行汉化改革。但是忽必烈为了四处征战、赏赐拉拢蒙古王公、维持天朝上国气派等等,急需大笔财富,因此重用色目人阿合马等人帮助自己敛财,处于元朝社会最底层的南方汉人深受其害。这就在朝堂形成了儒臣派与理财派官员之争,也就是汉人和色目人之争,这种朝堂斗争影响元朝政局变换、皇位更替,1323年重视以儒治国的元英宗遇刺身亡就是典型的例子。
2、每一个皇朝建立过程中都会出现大批兵权在握的重臣,而建国初期收回这些人手中的兵权都是重中之重。但是忽必烈统治初期一心对外征战,还要依靠大将帮助自己作战,自然不能收兵权;而到了忽必烈统治后期,由于元朝吏治腐败、横征暴敛,江南各族人民起义不断,比如至元二十年爆发起义两百多起,为了镇压此起彼伏的叛乱,忽必烈不得不授予地方更多的军政大权。等到建立元朝的忽必烈死后,权臣无人压制,甚至于参与皇帝的废立,比如1328年元泰定帝去世,丞相倒剌沙拥立元天顺帝阿速吉八登基,元武宗旧部燕铁木儿拥立元文宗图帖睦尔登基,河南行省丞相伯颜拥立元明宗和世?登基,一国三帝乱象频生。
3、元朝没有固定的皇位继承标准,一般皇位传承就是有嫡子立嫡子,无嫡子立长子,无子就兄终弟及,但是忽必烈从一开始就没立下好头。1294年忽必烈驾崩,以立嫡立长的标准看继位的应该是晋王甘麻剌,但因为忽必烈更宠爱铁穆尔,使得铁穆尔登基,这样立嫡立长的规矩就算废了。
1307年铁穆尔死后,元武宗继位,立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约定兄终弟及,一旦爱育黎拔力八达去世再将皇位传给元武宗的儿子。但是1311年元武宗去世,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后违背了约定,依仗皇权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元朝弄到最后一切继位标准全没用,谁权利大、兵多谁就是新皇帝。而依照蒙古传统,所有的皇族成员成年后都要领兵、掌握大权,这政变、造反能少了么?
可以说元朝迅速灭亡的很多问题都是忽必烈埋下的。当然元朝曾经有过一次转变命运的机会,就是忽必烈最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孛儿只斤·真金继位。真金是忽必烈的嫡子,出身高贵、威望甚重,力压所有皇族成员,继位名正言顺;另外真金从小深受儒学教育,就是一个汉化的蒙古人,深受汉臣拥戴,一直致力于推动元朝的汉化进程;最后真金勤政爱民,反对横征暴敛、压榨民力。要是真能由真金继位可能元朝的很多弊政都能得到改变,可惜1285年真金因为“禅位风波”忧郁成疾英年早逝,
其他网友回答
元朝,在中原大一统时历98年经11帝。除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两位“一头一尾”在位时间较长外。中间38年换了9任皇帝。这是元王朝在中原崩溃得快的关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
一是“汉化”的冲击。忽必烈能经过近5年的汗位之争,并夺取汗位。得益的是“用汉”之利。忽必烈推行“汉化”,失去了“四大从属汗国”,仅仅守住了中央汗国,实现了一统中原,建立了元王朝。
二是“传统”的冲击。蒙古族是马上得天下的,对定居民族的治理,游牧民族实在是无计可施。在大国家,多民族的治理上是“黔驴技穷”了。
三是“利益”的冲击。蒙古族是贵族支撑天下的。尤其是黄金家族对汗权、皇权都有绝对的左右权,也是利益分配权的左右。后来的多任元皇帝的改革,都大大的触动了贵族的利益。竞而出现贵族刺杀皇帝的现象。
四是“习惯”的冲击。蒙古族有“幼子守灶”的习惯。而幼子大都是在皇权更替中属未成年人。如果长大成年之皇子不相让幼弟,皇权失严,皇帝就失位了。皇帝更迭就更快了!
其他网友回答
元史肯定有高手说,我就随便写写。
简单地说就是从改元后变化太快了,也可以说就是汉化不彻底导致。早期部落分封后的贵族与勋戚实力太大,与中央集权制有矛盾。汉地统治模式与草原统治模式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嫡长子继承制与游牧继承制的矛盾,草原蒙古人与汉地蒙古人的矛盾,蒙古贵族与汉臣的矛盾。
这一切集中体现在皇帝身上,也就是元朝在汉化过程中与蒙古守旧势力的激烈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