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三国魏蜀吴时期的书法艺术发展是如何的,代表人物都有谁?
优质回答:
三国时期的书法在中国历史上应当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魏蜀吴在短短的六十年(公元220-280年)的时间里,书法上承东汉,下启两晋,为东晋书法跃上不可逾越的巅峰振发先声,奠定基础,开辟新境。
中国书法是从有中国文字的时候就登上了中华文明的舞台,从甲骨文、大篆、小篆,经历了一千余年的历史变更,直到秦代隶书的出现。隶书在西汉时期由“古隶”演变为“今隶”,东汉时期,隶书达到顶峰。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史上的重大变革,草书、楷书、行书也因此应运而生,中国书法因隶书而完成了各种书体的全部演变。
以曹魏建立(公元220年)为坐标,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军阀混战后的曹孙刘争霸时期,此时尚属东汉末年。第二阶段是曹丕逼汉献帝禅位,魏国政权建立。刘备、孙权分别与公元222年和229年建立蜀吴皇朝,这就是三国“魏蜀吴”时期。这个时期的书法仍然以承接东汉隶书为主,同时,也开始书体的创新。以下,简要介绍几种魏蜀吴时期的碑刻书法:
一、受禅表碑(图一)。刻于魏黄初元年(220年),字体方正,笔画有东汉《张迁碑》之遗风,结字则有《鲜于璜碑》之雍容。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此碑是“鸱视虎顾,雄伟冠时”。
二、《孔羡碑》(图二)。刻于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又名《鲁孔子庙碑》。南宋洪适《隶释》云:“魏隶可珍者四碑,此为之冠。”此碑结字方正宽绰,骨力健劲,气势瑰伟,用笔方齐质拙,茂密雄强,如斩钉截铁。
三、范氏碑(图三)。又称《故庐江太守范府君之碑》,刻于魏青龙三年(公元235年)。此碑书法取《衡方碑》、《韩人碑》之结体,笔法中出现勾画,以及方折收笔,对后来的北魏碑刻的影响很大。
四、三体石经碑(图四)。刻于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用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刻《尚书、《春秋》两部经书。
五、天发神谶碑(图五)。又名吴天玺记功颂,刻于吴天玺元年(公元276年)。此碑传为皇象所书,篆隶夹杂而又非隶非篆。此碑书法“以秦隶之方,参周籀之圆,势险而局宽,锋廉而韵厚,将陷复出,若郁还伸。”历代书家对此碑赞誉良多,认为是“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赵之谦、齐白石,以及李立等篆刻大家皆受此碑影响。
六、禅国山碑(图六)。又称《封禅国山碑》,刻于吴天玺元年(公元276年)。此碑书法继承了篆书遗意,以圆转为主。古朴秀茂,体式雄健,与方折为主的《天发神谶碑》相异成趣。
蜀汉无片石,三国时期的蜀汉没有如魏吴那样,留下记事碑刻。但据记载,蜀汉也有书家名噪当时。《宣和书谱》中介绍,蜀汉书法家仅诸葛亮一人而已。据说,《远涉碑》(图七)就出自诸葛亮之手。此碑如果真是诸葛亮的书法遗迹,那么,其草书水平就非常之高了。且此书基本上从章草中演化出来,属于标准的今草。同时,落款“亮”字,又是标准的楷书。
不仅这个碑刻的书法水平很高,且能佐证两件书法大事。一是今草确实是东汉末年成熟的,在当时章草依然盛行的时代,今草已经能与之并驾齐驱了。二是小楷书在三国时期就写成唐楷的样子了,笔法、结架都已经很超前了。
绿野老道非常质疑此碑的真实性,认为不是诸葛亮所书,而是唐代以后的伪托。原因恰恰就是落款中的那个“亮”字。
还有民间传说张飞也是书法家,甚至说关于画竹叶暗藏书法。这些都没有可靠的依据来证实,只能算书法的趣谈而已。
楷书的演变过程在三国时期就留下了非常可寻的痕迹,皇象、钟繇二位书法大家的书法就能佐证楷书的诞生。所以,下面就要讲到三国魏蜀吴时期书法的两个代表人物了。
钟繇(公元151-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钟繇擅长楷书,被誉为“楷书之祖”。《淳化阁帖》收录其《宣示表》等多件楷书作品,影响最大的则是《荐季直表》(图八)。从钟繇楷书来看,有明显的隶书遗风,笔画结构都是从隶书中化出。
钟繇的大部分生活经历都在东汉末年,以及前三国时期,其书法属于当时简约书写的典型代表。钟繇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极大,两晋王氏家族多以钟繇楷书为范本,尤其是王羲之父子,更是深得钟繇精髓。目前,流传下来的《宣示帖》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钟繇所书,另一个则是王羲之的临本。
楷书出现后,中国书法“真草隶篆”四种体式就形成了。在楷书的基础上,行书也很快因为书写的简约和实用需要而诞生。实际上,行书应当作为中国文字的第五种书体,与真草隶篆并列。
皇象,三国东吴广陵江都(江苏扬州)人。皇象生卒年不详,但从其书写《天发神谶碑》的时间来看,大约要比钟繇小很多,也应当主要生活在三国魏蜀吴时期。皇象存世的书法有《天发神谶碑》、《文武帖》(图九)、《急就章》等。
章草化出于汉代简牍,而简牍又是隶书的快写,或者是隶书的草书。隶书在汉代高度发达,因量变而开始质变,隶书也就因为书写的需要而被简化。从皇象的章草书法来看,楷书的笔法多有融入。再往上溯,汉简的笔法中已经出现了楷书的方折笔画,颜真卿楷书多出自汉简,尤其是“横竖钩”的书写,笔法几乎就是汉简的楷写。
三国时期没有存留纸本或者绢本的书法墨迹,仅凭几块碑刻和后世刻本,很难判断这个时期的书法发展脉络。但是,从书法发展大的趋势来看,这个时期的书写依然是以简帛为主的“简帛书法”。
1996年长沙市走马楼西侧的古文化遗址发掘出数十万枚吴简(图十),经初步研究,断定为孙吴嘉禾元年至六年(232—238)长沙郡的部分档案。吴简书法除了依然保留了汉简中的隶法外,已经基本上接近楷书了。长沙尚德街的东汉简牍(图十一),书写于灵帝时期,与三国时期比较接近,也是钟繇楷书之前的一种书写体式。不难看出,这个时期的书法也逐渐由隶书向楷书过渡了。所以,钟繇楷书的出现,是经过隶书长时间发展而形成的必然结果。
因而,三国魏蜀吴时期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在这个节点上,隶书被进一步简约和演进,章草臻于完善,今草(都说张芝是草书之祖,恐怕还缺乏有力的证据。主流观点认为,《淳化阁帖》中收录的张芝书法,绝大部分被判定为伪作,有人说是张旭所书。但从其笔法结构来看,晋人书写的可能性更大,其中,王献之书法与之最为接近)应运而生,尤其是楷书的出现,为书法迎来两晋高峰奠定了基础。
三国魏蜀吴的书法承前启后,值得引起书法界的高度关注。
(因最多只能上传9张图片,图十、十一在评论中发)
其他网友回答
还是以隶书为公文,但已有楷书,碑体未见,篆书已淘汰,行书和章草也已出现。
代表人物钟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