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人为什么人死后放在棺材里,棺材盖为什么要钉铁钉?
优质回答:
古人为什么死后放在棺材里,棺材盖为什么要钉铁钉?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一代代先人们创造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国人引以为豪。
中国的殡葬文化也源远流长,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观念的更新,很多丧葬习俗在已经逐渐式微乃至失传,但在广大农村地区,某些习俗依旧顽强存在。
60、70年代出生的农村人,想必还记得村里长辈们去世后下葬的过程。
从入殓到下葬有很多复杂的程序,每一道环节都非常讲究。
我们中原华北地区当亲人去世后,要举行以下仪式。
停尸仪式:
死者生前不管哪个房间,都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报丧仪式: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必须进行的一道仪式,由死者家属将亲人去世的消息在最短的时间内,通知死者所有的亲人。通知的时候死者的至亲不会出面,大多是由死者的本家负责。
最近这些年,民间成立了不少丧葬公司,专门代办此类事宜。
只要是家住本地的,不能打电话、微信通知,必须亲自面对面通报。
在外地的亲戚,不得已才能用即时通讯方式告知。
如果是在古代,交通不便,死者外地亲戚根本就没有办法通知了,因为时间上来不及。
招魂仪式:
招魂一般是针对客死在他乡的亲人,这时候他们肉身虽然到了家乡,可是他们的魂魄大多在异乡或者是在路上,不招魂的话,怕灵魂会迷茫,找不到归途。
入殓仪式:
由死者的女儿或者儿媳,给死者穿上寿衣,将他们移进装好的棺材里。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
小敛是指死者最亲近的人为死者穿衣服,关系疏远一点的一般不会参与;”大殓”是指收尸入棺仪式,死者没有出五服的亲人都要到齐,用哭的方式将死者放入棺材;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丧服仪式: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广泛在民间普及,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人在活着的时候,做了很多错事,到了阴间就会阎王惩罚。
如果他的亲人穿上孝服,死者到了阴曹地府就不会受到太多责罚,免受皮肉之苦。
同是亲人,根据和死者关系的不同,丧服也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分为五服﹐即按服丧重轻﹑ 做工粗细﹑周期长短﹐分为5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其中斩衰最上﹐用于重丧﹐取最粗的生麻布制作﹐不缉边缝﹐出殡时披在胸前﹔女子还须加用丧髻(髻系丧带)﹐俗称披麻戴孝。
瞻仰、悼念仪式:
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死者生前好友瞻仰遗容,在死者灵位前跪下叩头,长辈、平辈的话鞠躬。
这时候死者的孩子守在棺材旁,当有人来祭奠的时候,必须致礼,一般是穿着孝服,哭着跪下谢礼。
出丧择日仪式: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
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遗体告别仪式:
遗体告别就是给盖上棺材盖,亲人看死者最后一眼后,钉上棺材盖,从此阴阳相隔,。
接下来就是送葬,出殡仪式了。
在远古时期,人去世之后,不会进行特殊处理,甚至不会掩埋,大都把尸体丢在荒郊野外,不管不问。
随着人类进化,有了对同类的尊重,开始在遗体下边铺点野草,上边盖上厚厚的树枝,以免被野兽糟蹋。
直到孙膑时期,才诞生了棺材,有了出殡的说法。
鬼谷子的学生初孙膑和庞涓都非常出色,但是庞涓妒忌孙膑的才华,就将其骗到魏国,砍去了他的双足 。
后来孙膑害怕庞涓继续加害,就在齐国使者协助下逃到齐国。
那么孙膑是如何逃出层层关卡到了齐国的呢?
原来使者把孙膑装在床头的睡柜中,放在车上,以搬家为名让孙膑蒙混过关到了齐国。
后人受到启发,创造了“出殡”的方式,把装尸体的棺木叫做棺材,因为棺材跟“官”和“财”谐音。
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死者的后人能时来运转、大富大贵、升官发财。当然这仅仅是一种传说,寄托了一种美好愿望。
根据考古发现,木棺出现的时间很早,距今已经有一万年。
准确地说,棺材出现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至龙山文化已出现木椁,用于氏族中之头领。殷墟商王陵墓室中,多用大木条叠压成方形或亚字形的椁室,其正中安放商王棺木。
不过那时候,棺木普及到平民,就是以后的事了。
人死后之所以用木材做棺材,除了方便之外,还有特殊寓意,那就是木乃生的意思,寓意生生不息。
所以古人更多使用木头来做成棺材,并且把人的遗体放在棺材里边。
古人对生命是敬畏的,对亲人也充满感情,因此只要条件允许,都要用棺材下葬。
那么,为何要在棺材上钉上铁钉?
古人在人去世之后,一般要在床板上停尸两天,以确认亲人是否真的死亡。
然后就要请风水先生来选择一个吉利的时间,还需要专门找一些人和尚道士超度。
下一步就是将遗体装入棺材,举行过悼念和遗体告别仪式后,在出殡之前,进行盖棺。
最后一道程序,就是在棺材上钉钉。
其实固定盖子的钉子,都是木头做的,钉子的数量是七颗钉子,而且需要长子来钉第一颗,长孙来钉最后一颗。
寓意是后继有人,繁荣昌盛、人丁兴旺。
为什么要用木头钉子,那是铁是冰冷的,铁是兵器,象征刀光剑影是凶兆。
所以古人十分忌讳在人死之后使用铁器之类的东西,所以不会用铁钉来钉棺材了。
那么,木头钉子如何能钉进棺木上呢?
木匠早就考虑好了,他们事先用手工钻头将盖子和棺木都钻透,钉木头钉的时候只要轻轻用力就可以钉进去了。
那么什么情况下使用铁钉呢?
一般来说,是在亲人自杀、灾难、凶杀等意外死亡情况下,使用铁钉。
意外死亡是不吉利的,亲人害怕尸体上残存有邪魔鬼怪,因此要用铁钉固定要以毒攻毒。
到了后来,棺木上大多都是钉铁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诈尸(猫惊尸)现象出现。
老人们说,在出殡的时候不能听到猫叫,一旦听到尸体就会坐起,从棺材里顶出来,所以要用铁钉紧紧地固定。
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不同,棺材钉钉子的说法也各不相同,这就也许是丧葬文化的差异化。
其他网友回答
棺材是沉眠之地休息之所,是古人的归宿之地,现在城市实行火化,城市已经不使用棺材埋人,直接变成了骨灰盒,所以很多规矩也已经改变甚至丢失,关于棺材的种种规矩也完全没有,所以现在城市人基本上已经不懂得棺材的许多说法,应该只知道这个东西存在和基本上的作用。
棺材的真正来源已经无从考究,发明者其实根本没有历史记载,棺材大概的来源应该是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最基本的初始状态,那个时候属于原始社会,与凶猛飞禽走兽搏斗竞争生存空间,那个时候人类其实并没有什么优势,加上生产力低下寿命短暂,人死后最开始是扔在荒郊野外的。
后来由于不忍心看到自己同伴尸体被野兽啃食破坏,不忍心看尸骨遗骸暴露在自然当中,于是出现挖坑把尸体埋在地里面,为了防止虫子的破坏,于是用草包在尸体外面,这个是最原始的棺材,后来发展成为使用木头来做棺材,还有石棺和青铜棺,木棺最普遍,最终棺材变成了亡灵的床,因为木属生,古人有尸解成仙的说法,需要生气维持尸体的鲜活,木头最合适又容易得到。
其实棺材最初的意义就是保护尸体的作用,避免尸体被破坏,后来演变成为显摆和迷信有关,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棺材被当做长生的追求和身份的象征,把尸体放在棺材里面,其实就是想保护好尸体,后来慢慢演变成为了其他方面的意思,鬼神文化的传播,是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早期的定义。
正常情况下,棺材的制作都不可以使用任何金属的,当然像青铜棺椁那种是极少数特殊情况,非正常情况下的,正常的木质棺材是不可以使用金属的,整个棺材没有一颗金属钉子,完全是粘合卯榫结构,就算大小敛结束以后盖棺定论,基本上也都只是用胶水和蜡封堵,不用金属钉固定棺盖。
盖棺后用藤条竹片等绑住棺材盖,让棺盖不脱落,一般横绑三道,前中后各绑一道,然后就是出殡柜台出去埋了,有些特殊的情况才会使用金属钉子,比如说一些非常死亡的人,被看做不吉利的人,需要金属钉子封盖,其实就是传统中的镇邪辟邪聚集煞气,因为金属钉子是利器,对于阴魂有镇封的作用,所以会对非正常死亡的人棺盖使用钉子固定密封。
还有一个情况会使用钉子,这是地方风俗的问题,一些地方下葬之前,会在棺材盖上面钉上七颗钉子,第一颗一定是家属钉,后面就由专门的人钉,而且只是钉七颗,意思就是泽福后代,这种风俗其实有少部分地区有,绝大多数的地区棺材都是不使用金属钉子,利器存在棺床,这种对死者的不尊重。
其他网友回答
个人一生的终结是走向坟墓,古人认为,坟墓的一端是鬼神的世界,中国的丧葬习俗就是灵魂观念的产物。中国人重祖先,因此也重丧葬,古人认为,逝者身灭灵不灭,灵魂永存,并且会在冥冥之中保佑着子孙福乐安康。围绕丧葬,我国古代有一系列习俗,“死后入棺”就是古代丧葬习俗的重要环节。
棺材对于古人而言,相当于每个人的必需品,因此古人对棺材并不忌讳。不仅如此,在古代,年纪较大的人会为自己选备棺材,平时就将其放在家中,每到新年还会在上面贴福字。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大多数人们已不再保留这样的习俗,人们对棺材的意义也渐渐模糊,那么,棺材在古代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却也从来不敢对祖先神灵有半句菲薄。而且,儒家所制定的礼仪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与丧葬有关,丧葬构成中国人生活中的一大内容,清明扫墓、祭拜祖先永远都是一年当中的重大事件。人们在想象中构建了阴间地府的神鬼世界,成为现实社会的象征。
在传统文化之中,墓地象征着人们头脑里的阴间世界,它是根据现实社会所构想而来的,是阳间世界的缩影。既然阴间是阳世的翻版,那就必须为亡者的魂灵建筑住宅,而棺材就是古人为亡灵准备的沉眠之地休息之所,是逝者的归宿。这代表了人们对死亡的敬畏,也寄托了生者对逝者的缅怀。
“棺材”的历史起源已经无从考究,史书对此并无明确记载,不过,据传说,“死者入棺”的丧葬习俗与孙膑有关。战国时期,孙膑与庞涓同为鬼谷子学生,二人研习兵法颇有所得。后来,庞涓学有所成先行下山,他去到了魏国做了大将军,不久之后,孙膑也受到魏王邀请到了魏国,这让庞涓心生不满。
为了赶走孙膑,庞涓先是诬陷孙膑是齐国派来的细作,使孙膑因此受到了魏国的惩罚,双腿的膝盖骨全被挖掉了。孙膑残疾之后,庞涓仍不罢休,他还想再次迫害孙膑,将其置于死地。孙膑被逼无奈,为了活命,他只得装疯卖傻,找机会逃跑。
终于,孙膑等到了逃跑的机会,他决定离开魏国投奔齐国。然而,当他快逃到两国交界地区的时候,被魏国派来的追兵赶上了。为了躲避追兵,孙膑藏到了一户人家中,他将自己的经历告知那家人,并恳求他们帮自己逃到齐国。
为了避开魏兵的搜捕,那家人便让孙膑躺到柜子中装死,再将柜子盖上盖子,用麻绳扎紧,这样把孙膑送出了魏国。后来,这种抬柜子、扎麻绳的做法便被吸收到了丧葬习俗之中,这样的仪式被称为“出殡”或“送殡”。“膑”与“殡”同音,是否就是因此,才令古人将孙膑与丧葬文化相联系,从而杜撰出这样的故事,如今人们也不得而知。
实际上,棺材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尸体的。最早人们并没有处理尸体的意识,后来可能出于对同伴的怀缅,开始有了保护尸体的意识。为了防止尸体被野兽分食,或遭到虫子的残坏,人们想到了用草木掩盖尸体,这也就是棺材的缘起。
确实,据记载,中国人很早就有 “死后入棺”的意识了。《周易》中提到,古人死后,人们会将死者的尸体放到野外,并且会为其盖上树叶枝条等东西,后世将这种丧葬形式称之为“树枝棺”。这是对死者的敬畏,用树枝遮盖尸体的用意,就是想为亡者创造一个相对安静完好的安息环境。这种处理尸体的意识,与直接将尸体置于荒野相比,有了更深刻的文化含义,很大程度上已经反映出了古代棺具文化形态的起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人所用的棺具也有了发展变化。《礼记》中记载了一种用硬土块烧制而成的“土棺”,称为“堲周”,指用烧成的硬土块将逝者围起来做棺材。这种棺具相当于是一种“砖”制的棺具,是用土砖块垒出来的,比之前的“树枝棺”又相对进步了。
不过,我们最熟悉的还是木质棺具,这也是中国古人最常用的一类棺具。在半坡遗址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小木棺”,但是其制作还是相当简单的。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木棺作为一种棺具形态开始盛行,应该是从商朝开始的,到了周朝后期,木棺为棺具已成制度,即《礼记》中所载的贵族“棺椁制度”。这实际上将保护逝者尸体的初衷,演变为了社会等级的划分。
按照古代礼制,以棺椁下葬是地位较高的统治贵族阶级才能享受的待遇,特别是“椁”这种棺具形式,被大众接受的更少。不过,与“椁”不同,“棺”的应用更为普遍。从字面来看,“棺”即关也,是收殓死者的器具,其读音同“官”,“棺材”也同“官”、“财”,表示吉利、吉祥。中国古人还信仰“五行之说”,正所谓“木”属“生”,所以古人相信木头能够维持灵魂的“生气”,因而逝者多用“木棺”。
说到“木棺”,在古代,人们在制作“木棺”的棺木选材方面也是很有讲究的。首先,棺木最好要选耐腐烂的,同时,选材还要考虑是否防虫、是否容易变形。普遍来看,以杉木为棺木是最常见的,也是造价较低的,较好一些的,也有选用名贵柏木的,再好的,就是较耐腐蚀的楠木了。
除了木材的选取,棺木的外形也很重要。好的棺材其外形讲究前大后小,呈长梯形,而从正前方看要似一根半圆木。除此之外,古人对于棺材的外部装饰也有讲究,好一些的棺材,正前方画的是碑厅鹤鹿,上面部分绘有展翅的仙鹤,两旁则是松柏,还有的画有祥云和水莲。
一般来讲,棺材上不提倡出现金属的。当然,古代也有青铜棺椁,这属于特殊的情况,通常情况下,木棺上是禁止使用任何金属的,特别是金属的“钉子”。因为,古人对棺材的结构十分看重,他们通常认为“钉”有着不好的蕴含,因此,古人往往会将棺材设计为榫卯结构。
古人棺材不主张用“钉”,哪怕是到了死者入殓之后的“盖棺定论”环节,也不会用钉子来固定棺材底与盖。有的采用胶粘或蜡封的方法,有的则是采用皮条捆合的方法,而且对具体捆合的方式也有讲究,即:横向三道、纵向两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长两短”。
不过,一些老棺材制作艺人也称,棺木上也可以用钉子,但是钉子的用法和钉的位置是有讲究的,这都对应着某种说法。
比如,一些地区讲究在棺材上钉七根镇钉,称之为“子孙钉”,寓意着保佑子孙兴旺昌顺。在钉“子孙钉”时,逝者的亲属要一齐喊叫死者,让其“躲钉”,待钉好之后,还要在棺盖上铺撒“五色粮”,这样才算是大殓告成。之后,在正式出殡以前,亲属还需烧纸哭祭,每日三次,称为“捻香”。
关于棺材上钉钉子,民间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钉钉可以使逝者免受打扰,更顺利地到达另一个世界。也正是因此,棺材在制作时,往往底部很薄,因为古代的人们相信,这样可以便于亡灵更快的进入地下世界。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把棺材盖钉上,实际可以起到相对密封的效果。在古代,人死之后并不是要立即下葬的,通常需要将尸体停放一段时间,再将其下葬。因此,将棺材盖钉上可以使棺材内部与外界隔开,有利于防止尸体腐烂后所产生的有害气体的散发。
然而,这种棺材上用钉的情况依旧是少数,大部分地区的风俗中依然将棺材上的“钉”视为“不祥”的象征。在这种观念下,就产生了一些特殊的“棺材用钉”的情况,例如,古人会将某些因非正常原因死亡的人看作是不祥的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死者入殓后要用金属钉封住棺材盖,这也就是民间所说的“镇邪”。
古时候,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钉子属于利器,有镇封阴魂的作用,故而,“棺材钉盖”的做法对应着“镇压阴魂”的说法。因此,在古代,若非特殊情况,在大部分地区的丧葬风俗中,棺材一般不会使用金属钉,否则就会被视为对逝者不尊重。
“尘归尘,土归土”,万物终将归于尘土,而棺材作为连接人类死亡与归尘的重要一环,它蕴含了上千年来中国文化的内涵与人们对逝者的追思缅怀。棺材承载了生者对逝者的怀念,正所谓“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常念先辈,继承遗志,坚守孝行,砥砺前行。
其他网友回答
不但是古时候,而且连现在没推行火化地方,死人入殓以后,盖棺的时候都是用寿钉,把棺材天钉在棺墓上。
寿钉一般都是半尺多长的粗铁钉。钉寿钉的时候,亲人高声喊着:“爹(妈)呀,躲钉!”
然后,木匠抡起斧头,“啪啪啪…”三下五除二,干脆利落。把棺材封严,至此,才完全和亲人永别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的丧葬习俗有着上千年的传统,虽然现在实行了“火葬”制度,但对破除传统的丧葬习俗来说,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棺材的由来,无从正确的考究,但在民间则传颂着这样一种说法,说是因鬼谷子的两个弟子孙膑和庞涓引起的,由于两兄弟各为其主,孙膑为躲避庞涓的加害,就让使者把自己从睡柜中拉出城,躲避庞涓的搜查,这也是第一个棺材的由来,乃后人因睡柜而引发的创意。
人死后放在棺材中,一是为了保护尸体的完整性、二是也是厚葬传统的开始。自此以后,棺材的材质也就分成了三六九等,人也因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在丧葬规模上有很大的不同,如陪葬和殉葬以及陪葬品就有很大的出入。
至于要用铁钉封闭棺材,则有着很多的说法和不同的规矩,各地虽风俗不同但也是大同小异,钉棺材的铁钉不能多也不能少,整整七颗铁钉,最后一枚铁钉有亲属加持,不能订的太死、要留个出人头地的机会给子孙。
在传统的丧葬上有着一整套的流程,看似繁琐却是井然有序,棺材上钉上钉子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一是怕诈尸、二是怕人觊觎陪藏品、三是起着封闭和阴阳两隔的作用。在以前都是采用木钉、慢慢地才演变成铁钉,有些道士作法时就喜欢拿着棺材钉来吓唬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