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川师附中下乡50周年 ▏我们去青神当知青

老照片中的历史
歌曲:烟锅巴加班茶
我们说一说,只是不想忘了这段历史,一种心理满足,自我安慰而己。
——孙 白 (川师附中高68级1班)
1969年1月20日,我们四川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川师附中)的近千名同学,离开故乡成都,来到青神县农村插队落户,从此开启了被称为“知青”的一段特殊经历。
至今己过去了五十年,回忆住事,记忆犹新。
文革后期,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全国的中学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首批下乡插队落户的是全国中学校被后来称为“老三届”的从初中68级到高中66级的共6个年级的学生。
中学的最后一个儿童节
成都市的中学当时下乡都是“整抬”,即由上级决定某个中学整体下放到某个市县的农村去。那时文革尚未结束,省市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省市革委会。
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市至少有76所中学,他们被四川省和成都市革委会指定下放到了全省43个市县的农村。以当时成都市的四所重点中学为例,川师附中下乐山专区(今眉山市)青神县,成都四中下西昌专区(今凉山州)宁南县,成都七中下西昌专区(今凉山州)冕宁县,成都九中下西昌专区(今凉山州)盐源县。
相比之下,我们川师附中下青神算是自然环境条件最好的。
青神县是乐山专区的一个小县,当时只接收了川师附中这一所中学的成都知青,不像省里有的一个县就接收了三四所成都中学的学生。
从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发表,到我们1969年1月20日出发下乡到青神,总共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行动真够迅速的。
记得学校那时由军宣队和工宣队负责,下乡前让各班同学填表,实则表态,没有正当理由的都要下乡,所谓正当理由就是病残,基本上正常学生都逃不脱。
我当时是附中高68级1班的学生,记得军宣队、工宣队还分别家访,到过陕西街我家找到我父亲,让父亲表态认可我下乡之事。当年附中同学绝大多数为寄宿住校生,家庭住址分布在全市各处,能做到基本家访可见当时的工作效率。
当时成都知青下乡,省市革委会有“尽可能照顾一些同学要求自由组合,分配在一起”的精神,附中军宣队工宣队在我们填表时要大家写上自由组合的要求,一些是兄妹、好友的就组合下在一个生产队,也有外校的兄弟姐妹组合到我校来的。
没有组合要求的,则由学校和县上直接分配。当然,具体哪个班的同学分配到青神县哪个公社、大队、小队,我们学生事先都不知道,只晓得是去青神县的农村插队落户。
川师附中地处成都外东狮子山川师旁边,那时属于成都市的远郊,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寄宿住校生,家住附近的通学走读生很少。
当时每个人还有户口粮油关系,住校生在考进附中进校报到时就把户口和粮油关系转到学校来了,因此当时我们都属于川师附中的学生集体户口,下乡时由学校一揽子帮我们把户口直接转到了青神县去,从城市户口彻底变成了农村户口。
那些没住校的通学生,则由学生在下乡前自己去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证,当然迁出地是成都市某街道,迁入地是青神县农村。有通学的同学告诉我,他去成都市小天竺派出所办户口迁移证时,经办民警反复问他:“你要想好啊,想好没有”潜台词是“想好啊,迁到农村去就迁不回来了哦!”最后这位同学非常肯定地说“想好了,迁!”民警这才给他盖章办完迁移手续的。
1969年1月20日,星期一,这天是我们川师附中下乡青神县集体出发的日子。头天是周日,下午我们就从家里赶到学校,我是由两个弟弟把我送到学校后与他们分手告别。
当晚我们明天要出发的同学就住在学校里,好多同学在附中的操场上干坐了一整夜,忍受腊月寒冬之苦,捱过了人生第一个通宵。
前几天我在家里找了个装肥皂的包装小木箱当作自己的行李箱,记得这个包装木箱跟随我下农村进工厂好多年。
1月20日早上全校同学按班级集合,列队步行到沙河堡火车站去赶火车。沙河堡火车站是成昆铁路线上的一个小站,离我们学校狮子山不太远,有几里路吧。每个人的大件行李交给学校统一拉走,我们只背个书包步行。记得途中经过红旗橡胶厂时见到有手拿红旗欢送我们的工人。
成都的腊月很是寒冷,离开了家里的亲人,踏上的路不知有多遥远,何日是归期,步行中的队伍显得有些沉闷,我的心情也十分压抑。
从沙河堡火车站我们登上了一列闷罐火车,诺大空空的车厢里没有座位、没有厕所,没有任何设施,只有高高的小窗开着像监狱,我们席地而坐。
据后来同学们摆起,火车从沙河堡火车站一开动,有的车厢里的高中女生就哭了起来,反而初一年级那些十四五岁的女孩还兴奋地唱起歌来:“迎着晨风、迎着阳光,跋山涉水到边疆…”。
不知过了多久,火车到达眉山火车站,我们从这里下火车,转乘学校派来的大卡车去青神县。眉山到青神只有一条简易公路,从眉山火车站到青神大约三十多公里吧,那时也弄不太明白。出眉山不久卡车开始顺着弯曲的山路爬坡,坡下是蜿蜒的思蒙河,面对冬季萧瑟荒凉的景象,同学们在摇晃的卡车中不禁惊叫起来,等待我们的青神县农村到底会是何等光景呢?
我们川师附中当时在校的除了初68级到高66级六个年级外,还有5个特殊的年级,学校称它为“新制班”。
说起“新制班”,这里要多插几句。文革前的六十年代初期,搞教育改革的试点,选定成都市的两所重点中学川师附中和成都四中为教育改革试点学校,在这两所中学开办了高初中只读5年的教改班。
那时川师附小也有五年制的教改班。当时教改的目的试图建立一套从小学5年到中学5年的十年一贯制的教育新模式。这样,我们川师附中和成都四中就有了一种和传统初高中6个年级不一样的新的班级,成都四中把这种新班级叫做“教改班”,川师附中叫“新制班”。
川师附中的“新制班”从新制6年级到新制8年级这三个年级归属于初中阶段,而新制9年级和新制10年则归属为高中阶段。高中一年级没有新制班,新制9年级归为高二年级,新制10年级归为高三年级毕业班。这样,川师附中全校共有6个年级25个班级。
高66级2班毕业合影
根据我们下乡前(1969年1月14日)的一份由川师附中交给青神县的下乡花名册统计:
川师附中全校高初中共6个年级25个班级分别为:
初一:新6.1、新6.2、新6.3、新6.4、初68.1、初68.2共6个班级
初二:新7.1、新7.2、初67.1、初67.2共4个班级
初三:新8.1、新8.2、初66.1、初66.2共4个班级
高一:高68.1、高68.2、高68.3共3个班级
高二:新9、高67.1、高67.2、高67.3共4个班级
高三:新10、高66.1、高66.2、高66.3共4个班级
青神县各公社接收川师附中各班级为:
建设公社:新9、新7.1、新7.2共3个班级118人,其中男生61人、女生57人
西龙公社:新8.1、高68.1、高68.2、初66.1、初67.1、初67.2共6个班级257人,其中男生117人、女生140人
南城公社:新10、新6.2、新6.3、高67.1共4个班级172人,其中男生90人,女生82人
天池公社:新8.2、高68.3、初66.2共3个班级122人,其中男生63人,女生59人
瑞丰公社:新6.1、高67.2、高67.3、共3个班级111人,其中男生57人,女生54人
桂花公社:新6.4、高66.1、高66.2、高66.3、初68.1、初68.2共6个班级192人,其中男生88人,女生104人。
川师附中全校高初中6个年级25个班级下到青神县6个公社,下乡总人数为972人(1月20日当天出发人数应少于这个数),其中男生476人,女生496人,最大年龄23岁(2人),最小年龄14岁(4人)。
记得1月20号当天卡车载我们从眉山火车站到青神,并未在县城里停留,直接就按上述分配方案把我们拉到了各公社。实际上早已把我们分配定了到哪个公社哪个大队哪个小队,甚至暂时安置到哪家农民屋里,也是早已定下的。
天已黑尽,我们到公社后才知道这里叫西龙公社,所有下到西龙公社的附中同学都集中到这里。四周漆黑一片,公社院里点着气灯,安排大家吃了饭,公社还演了欢迎的文艺节目,拿到各自的大件行李,按名单点名,我们就跟着生产队来接我们的农民,打着火把,稀里糊涂,深一脚浅一脚不知走了多远,来到农民家里。
我和班上的两位同学自愿组合三个人在一个生产队,这天是暂时安排在这户农民家里。给我们腾了一间小土屋,就一张铺位,上面铺的稻草,屋里一盏小煤油灯,我们黙黙打开自己的铺盖卷,三人并排躺下,吹灭了油灯。四周漆黑,万籁俱寂……
此刻,时间停逝,历史定格在1969年1月20日。
川师附中这972名下乡青神县的同学,从此开启了独立的人生道路。此前,我们是父母的儿女,我们是学校的学生。从这天起,我们离开了学校,告别了家庭,我们到了青神县去当农民,我们有了一个新的称谓——“知青”。
1969年1月20日这个日子,相信我们川师附中下乡青神的972名同学都不会忘记,即使我们中有的人真的忘记了,你的单位不会忘记,人事部门不会忘记,国家没有忘记,因为这天,是我们参加工作、计算工龄的起始日。
川师附中下乡青神始于1969年1月20日,到了1970年12月20日,差一个月就到两年时间,这天,第一批青神县的川师附中知青被招工到了峨眉67厂,我是这批幸运儿中的一员。
从此川师附中青神知青的命运开始转折,此后几年,川师附中的青神知青一批批通过参军、招工、上学、顶替等渠道陆续返城,大部分回到了家乡成都,主要集中在成都市的轻化工行业。
记得成都市的几个塑料厂,还有灯泡厂、栲胶厂、织带厂、川化厂、化机厂、粮机厂、402厂等等都集中有川师附中的青神知青。此外,川师附中青神知青中的文艺骨干还被集体招进了乐山文工团和射洪3536厂。
值得提到的是,川师附中的几位青神知青同学,他们留在青神县参加了工作,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青神,直至退休,他们是:新10的贺佑宁(南城公社知青)青神县体委主任、新10的衡明焕(南城公社知青)青神县中学、高67.1车宁(南城公社知青)青神县政协、新8.2的杜云阳(天池公社知青)青神县教委、初68.2的伍声蓉(桂花公社知青)青神县电信局、初67.1的雷章媛(西龙公社知青)青神县电影放映队。6位留在青神的同学们,向你们致敬!
更值得提到的是川师附中的一位女知青,她是新9的郝晓明,她从1969年1月20日下乡青神县建设公社起,一直呆到1978年3月14日,才有机会顶替父亲回到成都参加工作。她在青神县当知青的时间超过了9年!
我不知道她算不算是川师附中青神知青中在农村呆得最久的。前几天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只想哭,命运对她太不公平,人的一生有几个九年的时间在这里,我也向郝晓明同学致敬!
这篇小文在同学中征求意见之际,我得到更惊人的消息:川师附中新7.2班的下到青神县建设公社的知青钟贵明同学,1969年1月20日下乡,直到1978年12月31日顶替退休父亲返城回到成都,创下附中知青在青神时间之最,十年!欲哭无泪!
今天,我们川师附中当年下乡青神的同学们在纪念五十年前的那个难忘日子的时候,我们还要记住附中的这两位同学,他们是:初66.2的黄银生同学,青神县罗波公社,飞来横祸,墙壁倒塌被压,死在了农村。高68.1的雷天庸同学,青神县西龙公社,得急病突死在生产队。
这两位同学与我都有交情。
文革中黄银生与我多有接触,活泼开朗。雷天庸与我同在一个班,都是住校生,我还记得曾到他家去玩过,住在东大街老省图大门旁临街的老房子内。雷天庸学习成绩在班上很好,性格耿直。让我们永远怀念黄银生、雷天庸两位同学,他们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留在了青神的土地上!
明年2019年,1月20日是我们下乡青神县五十周年的纪念日。五十年前,我们还是青春少年,如今己是满头白发的老头老太太。
面对后辈,我们有时会唠叨几句“我们是老三届,当年的下乡知青”,其实后辈们也许听不明白或许根本不想听,我们说一说,只是不想忘了这段历史,一种心理满足,自我安慰而己。
特别感谢川师附中的同学们为此文的完成提供的信息和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
蜀地〡历史〡文化〡乡土〡社群
【平叔闲谭】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平叔微信:psxt99
投稿邮箱:psxt99@qq.com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