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是写史的,我该从哪本入手?为什么?
优质回答:
《史记》《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皆已拜读,就读史感想略陈一二。
吾本一农,学历初中。辍学务农,劳于田垄;羁游负贩,累乏幽明。成家始自贫困,日逐温饱;悟道积于常情,书慰暇时。余初甚爱诗词对联,晨读熟记,劳做玩味,竟能消解乏累。渐思提笔书吾心曲,奢能以简言概括精准,遂学古文,词赋以佐修辞。牧牛雨中,冕旒冠带;心布四野,得拥风云。张图壁上,伫望冥想;跻身古籍,侔齐古人。有此妄想,更滋嗜读之癖。读有感发,或诗或文,未尝有间。自兹劳乏筋骨有余思,执卷消长夜,易苦召甘,自娱其乐。
吾每读书,必原文无注释版本,朝读以记,日劳释思,稍有存疑,书店查稽考证,比较内省,略同殊异。吾先读《聊斋》,慕蒲公志异博采;次涉《史记》,效太史公语意精深。人物简言数语,勾勒性格逼真。观盛衰成败,长河聚多少血泪;览古今得失,历史唱几许悲歌。纪传单一连贯,寻章便能入胜;编年纷繁错落,觅句亦可出神。其中檄文如刀,先声夺人,呈杀伐辞采;又有谏诤剑指,直揭时敝,招夷族之祸。亦或躹躬尽瘁,死而后已;亦或明哲保身,退隐知机。皆为鉴照,以正斯人。
读《史记》《资治通鉴》假使穿越自拟,步王侯将相履迹,必先修身易性,韬光养晦,任贤用能,远离声色;是以粗通文史,览儒学道家精典,辅易经智慧,进退随机,安贫乐道,近抚清风。
若此事料在先,虽不能侔齐诸葛;事后总结,评论亦可不落俗套。读史如斯,盖为此也!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两本书都可以称得上史学巨著,也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资料。但是,两本书成书年代,作者不同;在记录形式,题材方面也都各具特色。
首先,二者在记录的年代不同。西汉人司马迁著书《史记》,是自发的行为。也就是说,司马迁是自愿耗时耗力编写这本书的。主要记述年代是从三皇五帝到司马迁当时的时代,也就是汉武帝时代,前后一共三千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成书远远晚于《史记》,是北宋丞相司马光在政府授意下编撰的,主要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这段共1362年的历史。
这样一对比,也就不难理解后世为什么将《史记》作为二十四史之一了。就资料的真实性、可信度层面而言,《史记》更受后人的推崇。
还有,两本书所用的记述形式也各具千秋。《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而《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通俗来讲,纪传体是根据人物来记载历史,是人物真实的故事汇聚成的。编年体就是根据历史发展顺序来记录的,也就是方便国家追溯朝代历史之功用。
两本书的叙述方式同样富有艺术价值。《史记》的文学色彩更浓厚一些,艺术价值也就更高一些。所以,个人建议,有时间还是多读《史记》。
?
?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是刚开始入手,建议读《史记》。
史记是纪传体,是以每个人物的经历作为主线,也就是说史记中每一篇都是一个人的传记。这种叙述方式比较容易理解,看起来也会感觉很有意思。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意思就是说是把年代和事件作为主线,叙述的方式是某一年发生了哪些事。这种叙事方法当然更加客观,有利于说清事情,但是把每个人物的故事分开了,看起来会比较累。也会略显枯燥。
如果你是个特别有耐心有毅力而且耐得住枯燥乏味,直接入手资治通鉴未尝不可。不然的话就先看看史记,把主要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搞明白,再去看资治通鉴就比较容易了。
其他网友回答
他们都是纪传体史书,史记记录的是汉武帝及其以前的中国历史,而资治通鉴记载的是宋朝,包括以前的历史所以说资治通鉴的内容要比史记记载的要多得多,所以从研究历史的角度来说,这两本书都必须认真的去仔细研究阅读的,这是两本很重要的正史!
其他网友回答
那要看你是什么文化程度了,还要看你是为了什么看历史书籍,如果你是为了消遣我觉得看史记要好一点,因为他有故事有趣味,如果你是为了研究那就两本都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