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杀过功臣 唐太宗身边的两位名臣是谁

网友提问:

唐太宗处死的唯一一个功臣是谁?

优质回答:

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土桥镇侯家村)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将。《旧唐书·侯君集传》称: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也。性矫饰,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太宗在籓,引入幕府,数从征伐,累除左虞侯、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渐蒙恩遇,参预谋议。

后入秦王府随李世民征战,立下战功,逐渐被李世民赏识,后与尉迟恭力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史称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

上面提到侯君集因为跟随李世民参加隋末唐初的征伐,先后担任左虞侯、车骑将军等官职,封全椒县子,那么贞观初年迁左卫将军,以功进封潞国公,赐邑千户,寻拜右卫大将军,则主要是酬报他玄武门之变事前事中的谋划和直接参与之“功”。贞观四年,迁兵部尚书,参议朝政,则一方面是唐太宗酬报他参与夺嫡的“功劳”,一方面说明侯君集不断成长,已经初步具备治国理政的能力。

(侯君集率兵击灭高昌国,高昌国都城在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旧址)

之后的贞观年间,侯君集先后随李靖讨平吐谷浑和突厥,作战中,他提出的谋略计策得到一代战神李靖的首肯。

贞观十四年(640年),时任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吏部尚书侯君集率兵远征数千里击灭高昌国,后继续分兵略地,共攻下3郡、5县、22城,得户8046,人口37700,马4300匹,占地东西800里,南北500里,此战役打通了前往西域各国的通道,促进了和西方诸国的联系,同时也起到遏制西突厥的作用。

贞观年间,侯君集的官位也一路升迁。贞观十一年,侯君集与长孙无忌等一起接受世袭封爵,侯君集被任命为陈州刺史,改封陈国公。贞观十二年,拜吏部尚书,进位光禄大夫。

侯君集本身据说是出自行伍,素无学术,及被任遇,方始读书,他的折节读书效果很不错,史称其典选举,定考课,出为将领,入参朝政,并有时誉,就是管理选拔考核人才,治理朝政,大家都夸他很不错的意思。

但是屡立战功的侯君集开始居功自傲,因讨灭高昌时被人揭发私取宝物而入狱,中书侍郎岑文本以为功臣大将不可轻加屈辱,上疏申救侯君集,疏奏,侯君集被释放。但是侯君集自以有功于西域,而以贪冒被囚,志殊怏怏,先后劝大将张亮、太子李承乾谋反。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受到牵连被处死,家人被迁至岭南。

在谈古论金看来,侯君集早年的性格特征,有点因为他的结局下场追溯的意味——类似某贪官小时候就偷邻居橘子的故事,不足为据。

在看惯关陇集团军功贵族作风才能性格的李世民眼中,出身行伍侯君集能够脱颖而出,绝非夸饰自吹可以解释的,所谓素无学术如果是以科举文臣的水平衡量或许是,但从他后来读书后治国理政就赢得“时誉”以及他在玄武门之变时候主要起到参谋作用的这些情况看,早年的他也绝非大字不识的粗人。

(唐侯君集母窦娘子墓志铭书影及部分碑文内容)1958年曾经出土了侯君集母亲的墓志铭,其母亲姓窦,李渊妻子李世民的母亲即姓窦,侯君集有很大的可能也是与鲜卑贵族结亲的关陇贵族高门,本人亦出类拔萃,这才能比较合理的解释李世民对其的宠信和重用。

汉朝时候的大夫、郎官和将军、校尉,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演变,到唐朝时候形成了各29阶的文散阶和武散阶,从职类管理上,文武分途的制度更加严格规整了。但是,文武阶的互相转换在唐代是屡见不鲜的,例如千牛备身和备身左右出身属于武资,但有文才者可以由兵部转到吏部,铨叙为文资,同样,文阶出身者也可以转为武阶。质言之,在武周时期“进士集团”崛起之前,对于唐朝显贵特别是关陇集团的成员,出将入相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侯君集能够出将入相,说明他个人的才能足以达到这一水平,这种水平说是一个早年性矫饰,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的素无学术的人靠后来学习补课达到的,实在并不是很合理。

但是毋庸讳言,侯君集的人品和性格是有些问题。

他曾随李靖学习兵法,却因为认为李靖藏私,一竿子捅到李世民面前,诬告李靖有造反之心——这在军事行动上当过上下级、兵法学习上份属师徒的两人以后还怎么相见,侯君集毫不理会,后来他的“造反”也多少和这种不计后果的冲动有关。

从侯君集后来的的所谓‘造反’’看,很大程度不是处心积虑地谋篇布局,而是出于一时意气的恃宠而骄,他对张亮说的”郁郁不可活,公能反乎?当与公反耳”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妈的真没意思你能造反吗我们一起造反吧,简直形同儿戏。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不忍处斩侯君集,他对大臣们说:以往国家没有安定,侯君集真是出了大力立了大功,实在不忍让他伏法。我乞求饶他的性命,诸位大臣能够允许我吗?但是群臣纷纷进言说侯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请诛之以明大法,李世民在法度和个人情感之间必须做出取舍,只好接受谏言忍痛将侯君集处死。

临死前侯君集颇有气概,也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载:

君集临刑,容色不改,谓监刑将军曰:”君集岂反者乎,蹉跌至此!然尝为将,破灭二国,颇有微功。为言于陛下,乞令一子以守祭祀。”

仔细分析,侯君集说的还是挺有道理的,即前面提到的很大程度不是处心积虑地谋篇布局,而是出于一时意气的恃宠而骄,换言之,就是他原话不是真的造反而是因为境遇不好情绪不佳而走上了邪路,他请求赦免自己一个儿子,好传承自己的血脉。李世民由是特原其妻及一子,徙于岭南即法外开恩将其妻子儿子迁至岭南(这是流放,但本来造反是要灭族的,所以算是很特别的宽大)。

反过来看,李世民的种种不忍和为难(对侯君集说与公长诀矣,而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以及数次流泪),并非惺惺作态,而是有感情基础和原因的,其中有对同僚袍泽的情谊,有对曾经的功臣的不忍,还是颇显示唐太宗人性温暖的一面。

其他网友回答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但是你是否知道,他也曾经有意无意地多次制造了一些冤假错案,其中有四大冤案为后人诟病最多。

李世民被称为千古一帝,他实行“慎行宽法”的清明政治,颇受史家的好评。据说他在位的时候,朝廷处决的每一名重犯,他都要求一定要三覆五奏,并把死刑的终审权收归中央,以免出现冤假错案,因此青史上留下了唐太宗“死者不可复生,用法务在宽简”的名言。

史书记载,贞观六年,唐太宗让将近400名死囚回家过春节团聚,从这一点上就足以领略到李世民对生命可谓是极其地尊重,但李世民对开国功臣和社稷重臣却并非如此。

冤杀盛彦师

大将军盛彦师灭李密,平王世充,立下无数大功,是个出了名的军事奇才,但如果让他当劝降的说客,他可就是个门外汉了。

武德四年,徐圆朗叛乱时,李世民派盛彦师为安抚大使,想借他的威名收服徐圆朗。然而,盛彦师并没有三寸不烂之舌,据《旧唐书》记载,盛彦师一到徐营就被俘虏了,面对徐圆朗的威逼利诱始终大义凛然。

然而,贼平,彦师竟以罪赐死,有史家为此鸣不平。盛彦师虽落敌手,有辱使命,但祸起李世民用人不当,史学家认为,盛彦师被李世民赐死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为了推脱自身责任,掩盖自身的决策失误。

谶语杀人之李君羡

《资治通鉴》中记载:在贞观年间有一句“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谶语,引起了李世民的高度警惕,和对大臣们的一众猜疑。但这些猜疑是如何与李君羡和张亮挂上钩的?

李君羡骁勇善战,常年随侍李世民,深得信任,驻守在太极宫玄武门。凑巧的是李君羡的小名不但叫五娘子,而且他被封爵武连县公、左武卫将军和玄武门守将等一系列名称中带“武”字的官职,正好与女主武王暗合。

因此,他先是被李世民厌恶,接着被调出京城,再被御史弹劾与妖人共谋不轨,最后李世民连审都没审就下诏:“君羡坐诛,籍没其家。”厄运来得如此迅速和莫名其妙,这恐怕连李君羡自己都始料未及的。

谶语杀人之张亮

刑部尚书张亮被杀的罪名是谋反。因为他的为官之地相州被人传言是“形胜之地,不出数年有王者起”,甚至还有人发现有“弓长之君当别都”的图谶,再加上疯传张亮私下蓄养五百壮士,并与江湖术士有交往,因此他很快就被李世民怀疑“将何为也,正欲反耳”,而被推上谋反的风口浪尖。

错杀刘洎

在朝中,除了魏征,救数“性最坚贞”的刘洎最直言敢谏。他既有能力,又很忠心,在李世民御驾东征的时候,把辅佐太子监国的重任放心交给他。但贞观十九年,远征归来的唐太宗却听信了褚遂良的谗言,居然很草率地把刘洎给杀害了。

那么,刘洎如此备受李世民的信任,一生耿介忠贞,为什么他也抵不过一句无中生有的谗言呢?

唐太宗在御驾东征的时候,得了痈疽,当时位居宰相之位的刘洎听到消息之后,忧心忡忡和同僚们说了八个字:“疾势如此,圣躬可忧!”本来这仅仅是一句忧国忧君的肺腑之言,但被褚遂良等进谗者七拐八绕地传到了唐太宗耳朵里,完全变味,成了“洎言国家事不足忧,但当辅幼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者诛之,自定矣。”

朝廷中最敏感的字眼除了谋反,就是传位了。褚遂良十分了解李世民的心病,在接班人问题上大肆进谗,唐太宗便因此失去理智,龙颜震怒,即刻下诏将刘洎赐死。

站在帝王的角度,任何一丁点能对李家天下产生威胁的风吹草动,其实都必须根除在萌芽状态。庸人犯错可以一笑而过,但当你是位高权重的大臣,哪怕有那么一点点捕风捉影的风吹草动,就一定会兴师动众,杀气腾腾!

唐太宗有句名言:位高责重,所以忧惧!在朝廷中,不但只有臣子伴君如伴虎,即使贵为皇帝,他的心又何尝不是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呢!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