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赶庙会最喜欢的事 赶庙会的人太多了真是

网友提问:

小时候赶庙会哪些事情是你记忆深刻的?

优质回答:

《原创》在我大约六,七岁的时候,时值四月初八,我随邻居家一位大娘及大娘的儿子去赶庙会,越走人越多至庙门附近的,己是人山人海,比集市人多。卖什么的都有。卖麻花,烧饼,馒头,包子,饼干。还有卖布,卖衣裤,卖帽子。也有卖蔬菜,水果,粮油及小孩的玩具,糖果。真是无所不有一应俱全。进庙后,大娘随一帮妇女虔诚地跪在菩萨像前,恭恭敬敬地手持香火,祈祷着心愿,大约是早生贵子,五谷丰登,去灾进福,身病早除……

大娘许愿罢,她要去烧纸,烧替身,我们商量,我们小哥俩去看十八层地狱图,大娘还望后到那里找我们。十八层地狱彩图很大,很精彩,总长度约二十余米,个个看得毛骨悚然,各种鬼怪刑具及各层地狱的情况都很真切。大人互相议论着:这就是坏人的下场;不干好事死后都得下地狱;罪恶越大越在下层;罪大恶极者,在十八层要受尽酷刑,落得尸骨无存,连骨头也被磨得成了骨粉。看的人太多,挤得风雨不透。我从小喜欢画,怂恿小哥又陪我看了第二遍,至今还记得看的人都很气愤,慷慨陈辞,只有激愤之声,没有同情之语,人们是真相信呀。新世纪时,庙会仍挂此图,仍有些人看,只是人数却越来越少,前些人就不再挂了。

大娘的儿子比我大两岁,我们手牵手缓缓移动着,到家时,己是吃中午饭的时候了,这是我第一次逛庙会,至今记忆尤存。

农安县高纪元

2021年11月25日

其他网友回答

农人应該知道庙会,庙会是代表着一個地方的群体活动,从古代到现在一直很受欢迎。我从小生长在农村的孩子,一般对庙会都不太陌生。想起8O年代的庙会,跟现在真是天壤之别,管庙会最主要的,我认为还是吃啲,但是岁月不饶人,那个年代再也回不去了,只能靠记忆回想出来那个年代的原滋原味。每逢春节过后,除了拜年,剩下的就是串亲戚逛庙会了,之所以就叫着庙会。是因為一般都起源于寺庙周围,农村里寺院虽然很少,但古庙却很普及。小商贩们看到烧香磕头拜菩薩的人很多,就抓住商机,在寺庙外摆起了各种各样小滩,吃的、喝的、用的、各种特色美味食品样樣齐全,还有8o年代的秧歌跳舞,有打腰鼓的、有角色扮演的、有的还扮演猪八戒的,舞狮舞龙灯的,热闹非凡。所以就成为农村集市贸易戰一种形式,两者互相促進发展,逐漸形成民间的风俗习贯。不过现在不一样了,春节一般就是七天假期,大家过年都是紧紧张張的,也就是在年三十在家吃个团圓飯或拜拜年而已了,初七八的都要该上班的上班,学生开学的开学,所以农村的庙会也就随时代逐漸衰落了,也只留下小时候的美好回忆了。现在大家都忙着挣钱,要想举办个庙会都很难,庙會本来就是公益活动,除了商贩以外,现在就算花点钱请人参加,也很难找到人了。好了不写了,对上面所说的就是小时候记憶深刻的回想,同大家共同参考,欢迎各位网友来帮助指点!

其他网友回答

收到头条系统凌晨发的这个问题邀请,我仔细回想了一下,也查询了一些资料。庙会最早是宗教活动,寺庙嘛就是佛教徒活动的场所。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众所周知,宗教最终的目的是合法的敛财,而又能安抚民众的反抗抵抗情绪,这是所有宗教的特点,至于用什么形式用什么东西去讲解只要不是对抗统治者都可以。从古至今包括现在,宗教场所一方面接受政府的公开资金进行场所维护和正常的传播活动,一方面接受大量基础信徒的免费劳动力和资金捐赠。起到缓和矛盾和对抗的作用这对任何社会统治治理都是有好处的,这也是宗教的高明之处。

其他网友回答

记得4个小女孩走了单回25里路,看着会上锅里的麻花翻滚,板板糖在老爷爷木箱上白亮白亮一根一根摆着,就这样来来回回相互窃窃私语喜笑着。

伴着月亮,踢着路上的胡基硌打,踏着高低不平的土路回家,然而等她们的晚饭是菜汤伴玉米面黄黄。

{原创}作者生威丛林记忆中赶庙会的那些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