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书法的特点 明朝官方所提倡的书法风格是

网友提问:

明朝书法的书法审美是什么?

优质回答:

● 明代书法审美意识出现两种主要思潮:

——其一 , 是继承发展宋元以来的优美理想。 这里又表现为两种形态 : 一是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崇尚萧散疏淡境界的书风; 二是崇尚赵孟頫的柔媚秀婉的书风。

——其二 , 是尚狂放之美的书法思潮。

明代资本主义萌芽 , 市民文化兴起 , 以李贽为代表的“ 异端” 思想 , 极大地冲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程朱理学。其“ 童心说” 引导了艺术上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文学中之“ 公安派” 强调“ 独抒性灵”, 戏剧中之汤显祖要求“ 以情胜理”, 正统的“ 中和” 原则被冲破 , 情理统一、以理辖惰的审美结构趋于解体。

——这种浪漫思潮在书法中的表现 , 便是以“ 狂草” 派为代表的艺术潮流。 宋代以来重主观抒情、张扬个性的审美思潮在明代发展到了极致。这集中体现在以徐渭为主要代表的“ 狂草” 派的审美追求之中。

——他们唯情是尊 , 不拘法度 , 打破了“ 中和” 美的原则 , 抛掉了形式美规范 , 不避丑怪 , 甚至力求丑怪 , 其笔墨随情感激流肆意挥洒 , 追求不和谐 , 表现一种惊骇人心的粗服乱头的“ 狂放”之美。这是一种以丑为主导的浪漫主义倾向 , 在美学上是强调情与理、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矛盾对立的“ 崇高” 审美形态的萌芽。这是狂放内容冲破了传统形式 , 激情压倒了古典美。

其他网友回答

从历史角度看,朱元章建立了明朝以后,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出现了空前的加强,大力提倡八股文和大兴文字狱,使得大多数文人的思想陷入保守和精神萎靡状态,这种现状,反映到文化艺术上就是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这就造成了明代书法走向了崇尚晋唐帖学的书法之路,因为守古可以明哲保身。虽然书法秉承前代,但由于帖学的盛行,束博于碑刻,囿于守旧,加上科举取仕方面的影响,于是衍生出千人一面,一字万同的“台阁体”。不过,也有一批深厚的帖学素养者,同时造就了一代上追晋唐,力图革新的书法家,如祝允明、文征明、和董其昌等较为突出的代表书家。

明代书法的审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明初由于台阁体的盛行,书法风格将工稳整齐推向了极致。代表人物是沈度、沈粲兄弟,二人的书法并被推为科举的楷则。

明中期由于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的书法,依赵孟頫而上通晋唐,取法较高,书法开始进入了一个倡导个性的新领域。

明末期的书法方面掀起了一股批判的思潮,不在过度拘泥与以往的传统,书法尽力追求大尺幅,充满振荡的视觉效果,甚至以侧锋取势,横竖涂抹,满纸云烟,使得书法的原有秩序开始出现瓦解。这个时期的代表书法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书法家。但也有一部分帖学大家的出现如董其昌。

其他网友回答

明朝对书法的审美标准是什么?

提到明朝,首先了解明代书法的代表书家,其中有 董其昌、文徵明、祝允明、唐伯虎、王宠、张瑞图、宋克。

明朝上下,朝野士大夫重视帖学,皆喜姿态雅丽的楷书,行书,几乎继承以二王晋韵,同时赵孟頫书法也影响了明代书风。

董其昌等书家,写了大量的制诰碑版,以姿媚匀整为工,号称“博大昌明之体”,即“台阁体”。士子于文人也竞相摹习,横平竖直十分拘谨,缺乏生气,使书法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

欣赏明代书法,略观董其昌就会知道此时期,欣赏理念与追求的书境的大体情况,其昌六体八法,无所不精,出乎与苏东坡,也入米芾书体,古人评其书姿丰采,飘飘欲仙,特征圆劲苍秀,其中笔意有颜真卿筋骨,有赵孟頫的姿势妩媚,常用高丽笔书写,浓淡间不失山阴书法魅力,又有怀素之劲率,古人评其张旭狂草善肥有沃,怀素瘦劲后挺硬,董其昌则无不涉猎广泛,然而具有明代的尚姿态,由领袖人物的董其昌一生,研究书艺尽取姿势之态,而有过之,过分的流于韵媚,通常以禅理而感悟书画,实际是在自我演戏而已,清代康有为对其评价,骞怯如三日新妇,其书媚态。

而明代文征明,书法书写也是善帖学,追踪晋韵,善唐法,其书体也是如凤舞琼花,泉鸣竹涧,态媚,未见岿然峨磊之雄。后期自己也感觉没有突破大气,于是晚年宗黄庭坚大字,学长枪大戟。

从这两位明代重量级书家,可略见明尚态,确信有道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