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退位玉玺 乾隆为什么要禅让嘉庆

网友提问:

乾隆不愿交出传国玉玺,为何要禅位于嘉庆,再做3年皇帝不行吗?

优质回答:

清高宗,即乾隆帝,乾隆帝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在我国的历史上,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共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而在乾隆帝为何要禅位于嘉庆帝呢?为什么不等他自己驾崩之后让嘉庆帝再继位呢?就如问题所问,再做三年的皇帝不行吗?

对于乾隆帝来说,是要去禅位的,不能再做三年的皇帝。原因呢,要从乾隆帝继位时说起。

乾隆帝小的时候,清朝的皇帝还是康熙帝,也就是乾隆帝的爷爷。而那时,康熙帝对乾隆帝这个皇孙很是喜欢,曾带在身边养育,言传身教,可以说,康熙帝对后来的乾隆帝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乾隆帝对于自己的爷爷,也很是尊崇,在乾隆帝继位时,曾说:“若是得上天眷顾,能在位六十年,那时就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也就是说,乾隆帝若自己能够长寿,那么在位六十年时,便禅位于储君,在位时间绝不超过自己的爷爷也就是康熙帝的在位时间。

皇帝,一言九鼎,做出了承诺就要去做到。所以,乾隆帝就在嘉庆元年(1796年) 正月,举行归政大典了,嘉庆帝继位,乾隆帝为太上皇。

而乾隆帝虽然禅位,但是朝政大权依旧掌握在自己手中,进行“太上训政”,而嘉庆帝那时,不过是坐上了皇帝的位子,实权还是在乾隆帝手中。

其他网友回答

乾隆禅位,这在有清一代是首例,自秦始皇以下两千多年的皇朝历史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可他名义禅位,实际上还是把握着清朝的命脉,嘉庆虽为皇帝,却还在战战兢兢地渡过了三年的权力空窗期。

乾隆之所以决定禅让,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就是乾隆自己说的,不愿意超过爷爷康熙的在位时间。康熙在位六十年,而据乾隆在四十三年时宣喻所说:“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

到了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已经八十五岁的乾隆皇帝在圆明园召见众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宣布立皇十五子顒琰为皇太子,明年为嘉庆元年,到期退位。乾隆虽然有模有样地昭告天下,似乎已坚定了退位之心,可是退位之后的三年,乾隆还是牢牢把持着朝政。

乾隆退位后依旧霸占着养心殿,嘉庆只能暂时搬到毓庆宫,每遇军政大事还得入养心殿去和太上皇“商量”。据朝鲜使臣的记载:“嘉庆侍坐太上皇,上喜则亦喜,笑则亦笑”;又记:“嘉庆侍坐上皇之侧,只视上皇之动静,而一不转瞩”。这哪像个权倾天下的皇帝,明明就是个扯线公仔而已。第二:鉴于爷爷、父亲的教训。康熙晚年没有明确皇太子的名位,直到病逝之后才宣布由雍正继位。康熙的保密工作是做得够好的,好到很多人都怀疑雍正继位的合法性。终一朝十三年,雍正都在不断地和这些怀疑做斗争,甚至自曝家短,撰写出《大义觉迷录》,把禁宫内幕全部晒出来给人看。

乾隆继位后,立马下令销毁《大义觉迷录》,不准再印。也是有鉴于爷爷康熙的做法,所以乾隆在八十五岁、精力依旧旺盛的情况下宣布退位,即让儿子嘉庆有个过渡期,也有利于局势的稳定。毕竟雍正只有他一个适合继位,可乾隆当时还有永璇、永瑆等儿子在世。

他害怕顒琰无法制约他的兄弟,为了保证局势的稳定,也为了显示自己对祖辈的尊敬,同时考察一下嘉庆皇帝,看他是否有人君之格。所以乾隆选择在八十五岁时退位,而不是选择一直坐到老,坐到死。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其他网友回答

封建集权社会几乎没有这种禅让方式,乾隆这么做史书记载也是为了证明自己对他爷爷康熙皇帝的崇敬之情,再就是嘉庆皇帝也是一把年纪的太子,为了平抚这个未来帝王脆弱的心,毕竟身后事也是需要他来料理,至于不交出玉玺,估计面子都有了,里子也不能要求太多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个皇帝要言而有信,说过在位不得超过康熙爷。禅位是给天下人看的,但又不愿交出实权,想做幕后大清国主宰。

其他网友回答

一句漂亮话,乾隆帝为此付出代价。“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

如能承受老天眷顾、庇佑,让我得以在位六十年的话,那时,我就立刻把皇位传给有继承权的嫡子,不敢相同或超越皇祖康熙帝六十一年的治世之数。

乾隆窃喜中:皇玛法8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我可是25岁登基耶~60年执政就85了,问题是我活的到那天么?聪明如我,o(* ̄︶ ̄*)o

如上,是乾隆帝在乾隆元年的承诺,既然是期盼苍天垂佑,也可说是许愿,这个愿他是不敢不还的,作为封建帝王,乾隆帝可不具备与天斗其乐无穷豪迈和胆魄。

答案很简单,却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乾隆本人既要守诺,又不那么甘心,再加上和珅的鼓动,所以就要委屈一下颙琰,而大家都知道,颙琰当然没有在沉默中消亡,憋屈中积蓄了几年的洪荒之力,在乾隆归天后一朝爆发,迫不及待的干掉了二皇帝和珅。

身居极权高位六十载,乾隆帝放不下权柄,这不足为奇,这点也无需多提,但这不是他禅位不放权的最主要原因,乾隆了解这个儿子,颙琰的能力并不出众,乾隆并不放心。

咱们看下当时的背景,可见十全老人治下,并不安宁平静:

乾隆禅位前,即乾隆六十年,苗民起义,湖南,贵州大乱,两年多时间到了嘉庆二年才得以平定。

清嘉庆元年,白莲教起义。王三槐的义军几乎控制了20多个州县的广大农村地区。后王三槐因麻痹大意,到清军大营谈判被诱捕解送北京,后被清廷凌迟处死。

20多个州县?那算啥……再看:

川楚白莲教起义历时九年,占据或攻破清朝的府、州、县、厅、卫等204个。

大清耗费了十六省的数十万军队,并导致十余名提督、总兵等高级武官及副将以下400余名中级武官阵亡,士卒无算。

大清前后投入超过两亿两白银,相当国库五年财政收入,使国库为之一空。大清武力再度削弱,综合国力以此为拐点开始急转而下。

而乾隆帝仅仅在开战两年多干掉王三槐的时候,就过早的高兴起来并自诩:“武功十全之外”,又“成此巨功”。被抢蛋糕的颙琰不知会否牙痒。

自大清入关,反抗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到了乾隆执政后期,所谓的康乾盛世也是大乱之世的开端,执政初期,颙琰的性子和能力确实容易出问题,乾隆出于担心多干了3年,这是主要原因,再一层就是身居高位,如若急流勇退,那可不只是存在感堪忧的问题,如果颙琰做出不成熟的政治举动或说政令,放权后的弘历怎么管?

弘历要做的其实只是应诺守信,稳定过度,禅位不放权就是折中方法之一。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