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什么郁郁不得志 杜甫为什么郁郁不得志的诗句

网友提问:

杜甫为什么郁郁不得志?

优质回答:

杜甫郁郁不得志主要是因为他追求的“仁政”理想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尸骨”的悲惨现实的巨大反差,以及杜甫虽有尧舜之志,但空有一身才华,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得不到朝庭的重用。

杜甫出身官宦家庭,祖上杜预是西晋大将军,爷爷杜审言,爸爸杜闲都在朝庭为官,到了杜甫这一代家道中落,但杜甫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学成报效朝庭是终身追求的目标。

公元736年,24岁的杜甫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竟然落榜了,原因是当时的考官害怕杜甫的才华横溢和雄心壮志,不能让他考上,将来对他的官位形成威胁。可知,杜甫从小就聪明过人,“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就连当时的前辈李邕,王翰都屈尊前来访问他。这样的人才都考不上。

公元747年,36岁的杜甫又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这一次更邪门,杜甫这次参考的结果是零录取率,一个都没录取,这恐怕是自从有科举考试唯一的奇葩。这完全是唐玄宗听信李林甫的谎言,李林甫害怕忠于朝庭的青年才俊入仕,竟然把玄宗马屁拍上天,说人才已全部在朝庭,乡野已经没有一个人才。

这两次科考,完全是人为障碍,就把杜甫追求半辈子的功名的热情,一瓢凉水给泼灭了。

安史之乱时,杜甫冒着生命危险,投奔朝庭,期间被乱军抓住,竟然因为叛军认为杜甫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没有严加看管,让他给逃跑了,同他关在一起的王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唐肃宗看到杜甫衣缕褴衫,但忠心可佳,不赏个官良心上实在过不去,就给了杜甫个左拾遗的官,这总算是个官,好好混吧,可他倒好三天两头挑皇帝的毛病,又赶上为宰相房琯求情说好话,这杜甫也真是的,房琯带五万人马与叛军交战,伤亡四万多,不知道杜甫这情咋求,咋谴词造句,结果如他所愿,贬官,被唐肃宗把他划为房琯同党,一块办了。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被贬官后的杜甫竟然能遇到他们杜家的世交,严武,严武当时是镇蜀土皇帝,杜甫的爷爷杜审言与严武的爸爸严挺之同朝为相,这样说来,严武该喊杜甫一声叔叔,但为官上,杜甫是严武的下级,这个官是严武给他向皇帝申请的。这世交还是好使,但严武此人性格暴躁,同时是诗人,武将,也是政客,杜甫的高傲与严武相处起来好是好,但也没那么美好,有一次,杜甫和严武一起喝酒,酒劲上来,两人就绊了几句嘴,险些被严武把他“咔嚓”了,多亏了严母及时出手相救,可既使是这样,好景不长,严重死了,这杜甫,当的这一生最大的官,杜工部,也就当到头了。

其他网友回答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的杜甫其实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这正是他郁郁不得志的根本原因:首先他不是一个吃苦耐劳、勤奋作为的人。比如朝廷派他去河西任县尉,这本来是大展宏图的好机会,可他嫌远,条件艰苦而拒不上任,却选择了京城附近做仓库保管员,这样既清闲又有暇喝酒会友,用懒散偷闲形容他一点不过。他的另一弱点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科举考试屡试不中,思想上“亚力山大”, 他的朋友房琯关照他,让他在手下做事,他感到没面子,干了不久就要辞职,再三挽留没用。后来安史之乱,房琯有叛逆之嫌,杜甫仗义执言,惹怒肃宗,下令审讯他,幸亏朋友相救,才免一劫,但被贬华州(今陕西华县)。总之,杜甫为人忠厚仗仪,不贪、不诈、体恤民生,同情劳动人民……特别是他的诗作在文学艺术的长廊里永远熠熠生辉!

其他网友回答

杜甫字子美,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公元735年,少年的杜甫到洛阳应试,没有考中。

杜甫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公元746年,杜甫来到京城长安,他先是参加考试,结果奸相李林甫妒贤嫉能,竟然让所有的考生全部落榜,并给皇帝上表称贺,说“野无遗贤”。

杜甫困守长安,到头来,总算弄到了正八品下的官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负责管理兵器和仓库门的钥匙。就在杜甫走马上任的日子,安史之乱爆发了。他只好把家人安置下来,自己去投奔皇帝效力,不料却被叛军捉住并押回长安。

过了几个月,杜甫冒险从长安逃出,到肃宗那里,很快被任命为”左捡遗”,就在御前当值。就任不久,他因上疏营救被罢相的房琯,触怒了肃宗,下狱问罪。幸亏有人相救,才保住性命。但是皇帝再也不想用他,于是让他回家探亲。这个打击很沉重,但它给诗人带来了创作的巨大丰收。他所有反映国运民瘼的代表作品,都是在这时出现了。

其他网友回答

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从小我们就是背着杜甫的诗长大的,因其诗歌在中国古典诗坛上影响甚大,遂被世人称为“诗圣”,其主要思想为儒家的仁政为主,有着投奔祖国奉献自我的伟大抱负,但屡被现实打败。

  其实,杜甫生前默默无闻,但却在死后一千多年来深受世人的敬仰和称道。

  提起杜甫,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李白了,李白和杜甫,可以说是唐诗史上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两人并举,一个被后世之人誉为诗仙,一个被后世之人誉为诗圣。诗仙李白,以及诗圣杜甫,都是盛唐时期的人物,杜甫稍晚,他比李白小了十一岁。正是这短短的十一年,让两个人的诗歌创作,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

  李白走的是浪漫主义风格,他的诗歌雄浑壮丽,天马行空,飘逸洒脱之至;杜甫则走的是现实主义风格,他的诗歌古朴苍然,忧国忧民,情真意切之极。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过得很悲催。他的人生经历,读来比他的诗还要催人泪下。

  从两人的诗歌我们就能看出两人的经历大不相同,那么颠沛一生的杜甫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出生于具有传统文学理论的家庭,杜甫从小便开始学习诗文,十五岁时所作之诗便能得到当地名士的重视。

  杜甫在十九岁时便开始数次漫游,先是出游郇瑕,次年便出游吴越,历经数年。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落选。后便在齐赵一带开始新一轮的长期漫游。

  杜甫近三十岁的时候与杨氏成婚,他三十二岁的时候于洛阳与李白相识相交相游,两人产生深厚的友谊。

  三十五岁的杜甫志向远大来到长安参与科举,再次落选,

  两次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两次落第。他爷爷是大名鼎鼎的杜审言老先生,但是混到了杜甫这一辈,家道中落,加上朝廷奸官当道,杜甫连个进士都没捞着。一直到了他四十岁的这一年冬天,写了一篇《大礼赋》的文章拍马屁,才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给了个候补官员的名额,等候朝廷安排。四年之后,得到一个校尉的芝麻绿豆官,杜甫看不上,拒辞不受。

  杜甫年轻时候,他爹是兖州司马,过得生活其实和李白差不多,就是游历名山大川,结交有识之士。从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杜甫一直在路上,三十二岁的时候,杜甫遇见了李白。杜甫一辈子可以说是李白的粉丝:“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这些,都是杜甫写个李白的诗,但是李白,几乎没有提过杜甫。

  杜甫的后半生,可谓江河日下,怎一个“惨”字了得。就在他四十四岁的时候,有一次从长安回到家里,还没进门就听到了家里人的哭声,原来他的小儿子,活活饿死了。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发生了“安史之乱”,杜甫在北上投奔新皇帝唐肃宗的路上被叛军俘虏。后来冒险逃脱,到了唐肃宗军营,被封为左拾遗,这一年,杜甫四十五岁,终于圆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想。

  但是杜甫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好起来。

  两年后,杜甫辗转来到四川投奔老朋友严武,充任幕府。在四川成都盖了一座草堂,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杜甫眼看着就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寄人篱下,弱妻幼子,跟着他有时候连一顿像样的饱饭都吃不上。这期间杜甫写了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读这首诗,你能感受到一个男人,面对嗷嗷待哺的娇儿幼子时心里的那份酸楚无奈。

  晚年杜甫生活清贫,诗风大变,穷困潦倒却不忘民间疾苦。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往日盛唐的恢宏气象,已经化为战乱后的萧条破败。杜甫的诗歌创作,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开始落笔于自己在颠沛流离中所看到的社会现实,创造出一些列反应当时社会现状的诗歌。

  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三吏”与“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 》、《垂老别》。一些列的诗集中反应了杜甫亲眼所见底层人民在乱世漂离和酷吏压迫之下水深火热的生活,杜甫既同情又无奈,他只能用他的笔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下这些惨无人道的场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些字句,古朴平淡读来却如有锥心,他的所见所闻,以及自身经历的生活,都是在刻画着那个艰难的世道,活着有多么不容易。

  晚年的杜甫,生活愈加悲惨,穷得连酒都喝不起。“酒债寻常处处有,朝回日日典春衣。”严武死后,连个投奔的朋友都没有了。杜甫从成都,一路辗转流离,居无定所。他的诗歌已臻化境,所写更多地感慨自身际遇,感叹世情多艰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可惜,杜甫永远无法实现他的这一梦想了。

  杜甫始终不忘忧国忧民,即使自己已经活得够悲催。他诗歌内容丰富,取材广泛,而且多数来源于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当时底层人民真实的生活,具有标志性的时代色彩,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的变迁和衰落,因此被称为“诗史”。

  五十九岁,杜甫溘然长逝,一代诗圣,就此走完了他艰难而又伟大的一生。

其他网友回答

自古至今,官民相对。杜甫总是为老百姓鸣屈,必然揭了统治阶级的逆鳞,所以他空有才华却不被采用,自然郁郁不得志。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