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优质回答:
名字是一个人重要的称呼,中国人的名字大多数是两个字和三个字居多,当然也有四个字的名字,但居于少数。《三国演义》是中国很有影响力的一本小说,相信大多数都读过它,就算没有读过,肯定也知道里边的人物,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等等。读书的时候就有一个疑惑,那就是从来没有人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都是称呼他们的字,比如,诸葛亮,字孔明、刘备,字玄德、曹操,字孟德、关羽,字云长……而且看电视剧的时候,三国中每个人数出场的时候都会出现人物的名字和他的“字”。很多人好奇,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古代的人都要起个“字”呢?为什么不能直接用他的名字呢。而且,一个人又有名字,又有字,这样叫起来多麻烦啊,古代的人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万物存在自然有它自己的道理,既然存在了,就一定有用。还有姓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姓氏的来源就得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时候了(距现在大约有5000年),那个时候是母系社会,女性地位极为尊贵,孩子只知其母不明其父。而姓名的“姓”这个字,是由“女”和“生”组成的。从字面上来看,我们可以推测,当时年代的孩子是大概跟随母亲的姓。夏商西周的时候人们也都有姓,只不过这个姓根据村落或者是部族的名称来定的。而氏则是后来人们有了官位或者爵位后加上去的。
姓氏的来源比较久远,那么名字来源就更加的久远得追溯到远古时期。远古时期是原始社会,以群居为主。生活内容比较单一,靠狩猎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同时还要自卫,跟其他的动物战斗来保护自己。当时的社会太原始了,几乎跟动物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所以不需要姓名来区分。但是随着人们的发展和进步,必须要有一个标志,把一群人和另一群人区分开来。所以就有了姓,那么姓就成了一个群体的一个标志。在群体之中人们怎么去分开呢?所以就出现了名,在群体内部,大家用“名”来区分你我。但是如果不跟自己内部的人去沟通,而去跟另一个群体的人去交流的时候,单单用“名”很容易混淆,不容易明确自己的身份,所以“姓”和“名”就结合起来有了姓名,这也是一个人属于自己的称谓和标识。
其实姓名也有广义的姓名和狭义的姓名之分,有小名儿啊,别名啊,绰号等等。都是对一个人的称谓,其实差别都是很大的。放在现代,我们的小名都是小时候家长给起的,叫起来比较亲切,绰号大多数都是朋友给起的,大多具有一种玩笑的意味。广义的姓名不仅仅包括人的姓氏和名字,还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的团体名称,那么狭义的姓名就仅仅是指人们的姓氏和名字。在现在社会,名字是合起来用的。而在古代的时候,名和字是分开的。
古代的名被叫做本名,据说是孩子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的,(当然一出生也可以取名字)根据《礼记·内则》记载,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方由父亲正式为之命(名)。那么为什么要三个月后才起名字呢?因为古代的时候,医疗水平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很多小孩儿在不满三个月的时候就已经死去。所以古代的人们,当孩子满了三个月以后,确定他能够生存,才给他起名字。
而且这个名,是孩子小的时候,他的长辈称呼的,通常这个“名”被叫做“小名”或者是“乳名”。在先秦时期的时候,人们取名没有好听与不好听之说,也就是没有雅俗之分。比如说:齐桓公名叫小白,晋成公名叫黑臀。这样的名字看似真的很随意,但是可能其实之中可是含有某种特征,或者说某种特定的意义,那么其中具体有什么意义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古代的人除了“名”之外还有一个“字”。“字”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周朝的时候便开始逐渐盛行。根据《礼记·檀公》的记载,男子在加冠之后,就是成年人了,就可以正式步入社会了,那么进入社会后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果用“名”来相互称谓,就显得不够尊重对方,所以在名之外人们又起了一个“字”。在交往的时候,便互相称呼对方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自己的本名,是自己的父母或者是辈分比较大的人,可以用本名来称呼自己。长辈称呼晚辈名字的时候,表示的是比较亲昵,当自己对别人说自己名字的时候,那么就显得自己比较谦逊。在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时候,人们都用字来互相称呼对方。
那么古代的人取字的时候有什么讲究吗?是不是随便起的呢?当然不是,古代人取名或者是取字的时候,是比较注重它的内涵的,希望用名或者是字来表达自己的德行和愿望。而“字”跟“名”的意思可以相同,比如屈平,字原,二者意思相同。诸葛亮,字孔明,都是光亮的意思。
“字”和“名”的意思也可以相近,不相同。比如说,郑樵,字渔仲。这两者之间看似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又相辅相成。
“字”和“名”的意思也可以是相反的,比如说朱熹,字元晦。熹字代表白天,晦字代表黑夜,两者完全相对。
还有“字”和“名”相互引申补充的,二者相互补充。比如白居易,字乐天。讲的大概是居住的安静祥和,才能乐天命吧。
其他网友回答
名字是一个人的称呼需要,基本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名字。我们国人的名字一般为三个字、两个字,少数为四个字,古人也不例外,我们现代人的名和名字是同一个意思,但古人的名字中的名和字却是分开的,是什么意思呢?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曹操、刘备等人,但是别人称呼他们的时候并不是叫诸葛亮、曹操、刘备,如诸葛亮一般称呼为孔明,曹操则为孟德,刘备为玄德,这里的名便是诸葛亮、曹操、刘备;字则是孔明、孟德、玄德。既然已经有了名,为什么还要字呢,此外,还有一个别号,一个人,有名、有字、有号,叫起来不是很麻烦吗,古人是吃饱没事干给自己添麻烦?正所谓万物存在皆有理,既然存在了,必然有它的意义。
图1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名”又叫“本名”,在夏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一般出生三个月后即取名,是个人特称。“字”又称“表字”,因为“字”往往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有关联的,与“名”相表里,故又称“表字”。据考证“字”起源于商朝,商朝创立者商汤,名天乙,字汤。
前面说到名和字是相表里的,它们之间的意义不仅是可以相同的、相辅的,还可以是相反的,例如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字平子,屈原,名平,字原,宋代诗人陆游,字务观,这里的衡和平、平和原、观和游的意思是相同的;意思相辅的则更多了,例如“鸿”、“鸾”是两种吉祥的飞鸟,古人就会取名带“鸿”字,取字为“鸾”,东汉文学家梁鸿,字伯鸾,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是相辅的;宋代作家晁补则更有意思,他字无咎,意思就是只有“补”才能没有过错,即“无咎”。但也有一些取字与名相反的,最熟悉的是朱熹,字元晦,元代画家赵孟頫字子昂,其中的熹与晦、頫与昂意思都是相反的。
图2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
古人取字多根据古典,冠礼是古人成年的标志,取字和冠礼同时进行,冠礼是在20岁,取字之后便可以结婚生子了,也就标志着可以走向社会了。古人讲究尊卑有别,等级观念森严,长辈、平辈之间的叫法自然不同,而取字恰恰也是为了区别尊卑,古人的名,常用于自称,字主要方便他人对自己的称呼,平辈或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如果直接叫别人的名,则是对别人的一种冒犯和不尊重,“指名道姓”、“直呼其名”是贬义词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对长辈则称名,以表示自己的尊敬与谦恭,另外老师称呼学生、领导对下级,亦可称其名,这样显得更亲切,但一般称呼其字,如果直呼其名恐怕是带有不满情绪了。据《疏》记载:“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很好地解释了字与名的用法。不仅男子长大后需要取字,女子同样也需要,女子在未出嫁之前叫“未字”,到十五岁时到达出嫁年龄,需举行笄礼,并取字供朋友叫唤。
图3 古代的礼节
古人认为灵魂很重要,而名是代表人的灵魂的,古人认为死后需要避讳的,以免侵犯灵魂,故而死后要避免名,封建观念根深蒂固,于是由死后避讳发展到生前避讳,取一个与名相表里的字,古人的避讳规则中有一条是避名不避字,人们称呼多用姓与字联用,如曹孟德、周公谨、赵子龙、屈原等,这正是避讳的结果。
古人讲究等级观念,时常用名与字来表示家族中的人员长幼,特别是在先秦时期尤为盛行,孔子名孔丘字仲尼,这里的“仲”就是第二的意思,此外,还有伯、叔、季,伯是兄,叔、季是弟,在名或姓之前加上这此类词即可表年长老幼。秦汉以后,为表达同辈的关系或亲兄弟的关系,逐渐在名或字中用上一个相同的字或偏旁,如平叛安史之乱的名将颜杲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都含有“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大书法家颜真卿也用 “卿”字,又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等,我国很多农村一个村子的人中每一代人的名字都有一个字是相同,大概与此有关。
图4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除了名、字,古人还有“号”。“号”又称别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是对人的一种尊称,起源于周朝,《周礼》道,“号,谓尊其名, 更为美称焉。”但号可不是人人都必须起的,号多为文人居士为自己所起,起号相对起名、起字少了很多行辈、宗法、字义的限制,因而可以更好地反映起号者本人的感情,有表达自己愤世嫉俗、与世无争的高尚情操的,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周敦颐的濂川先生;有表达蔑视权贵、报效祖国的,如陆游的放翁;有表达住所的美名的,如一李白的青莲居士、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等。相比名与字,号更能表达作者的个人思想,有着较深的寓意。
虽然字和号已不适应时代要求,但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文:飞扬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同见面。
古代是单字表意,名是名,字是字,名是长辈起的,字是自己起的。
正所谓“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笈而字”,无论男女,只要成年后都可以为自己取字。
比如男的,屈原,名平,字原。苏轼,名轼,字子瞻,刘备,名备,字玄德。
比如女的,王墙,字昭君,吕稚,字娥姁,秦良玉,字贞素。
字有对名补充的意思,字和志同音,字也有明志的意思,就是立志今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比如子瞻是对轼的一种补充,源于左传里的“登轼而望之”,玄德是刘备想做一名内外一致有崇高道德的人。
古人称呼别人时一般称字,直呼其名是不礼貌,成年以后的人在社会交往中也都以字示人,一般人也不知其人为何名,如果要羞辱或谩骂一个人,最好先获取这个人的名,就像我们现在得知一个人的外号一样。
谢谢阅读
其他网友回答
姓、氏、名、字、号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源远流长,经过历史的发展,又慢慢地有着变化。它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特色,大的方面,承载着“礼”的思想,是礼仪之邦的一种映射,小的方面,承载着个人的愿景,是历史文化氛围的凝结。
姓、氏的来源。
姓的源头,与我们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在远古,图腾是一个部落的标志,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以此区别于其它部落。后来,随着文字的出现,图腾与文字一起使用,姓便应运而生。姓,最初代表着共同血缘、血统、血族的种族关系,简称为族号。
氏,它是姓的分支,是原来的部落分成了若干新部落之后,为表示区分,便为自己的子部落起一个新的共用代号,这个代号就是氏。在远古时代,氏往往用地名,像我们的蚕神嫘祖,史料记载她的母亲,以西陵氏来称呼。
这种以地名来称呼氏的传统,对后来我们中国人取名字文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比如推行“戊戌变法”的康有为,因为他出生地是广东南海,所以人们也叫他为康南海。事实上,这种习惯,我们国家在解放初期还有,很多老人的名字,多是以某乡镇的名或者村名来称呼的,比如某陈姓女子从某村嫁到另一条村,另一条村的人就称这女子为陈××(村名)。
在春秋时代之前,古人的姓与氏是分开的,非常复杂。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姓与氏渐渐不分,到了汉代,才通通统一称为姓。
名、字、号的来源。
名,是我们每个人的代号,是每个人相互区别的符号。《说文解字》中,对名的解释是: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能相见,故以口自名。
在《周礼》中,有“婚生三月而加名”的文字叙述,意思是说孩子出生三个月之后,由父亲来为孩子取名。
字,在古代,是人到了二十岁时,进行加冠仪式之后才起的。《礼记·冠礼》中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字,其实它是对名的解释与补充,对名有阐明、表述的作用,所以它又叫“表字”。因此,名与字是相关联的。
比如蒋介石,他的名是中正,他的字是介石。介石是对中正的补充、表述。他的名字是起源于《易经·豫卦》爻辞:中正自守,其介如石。又曰:介于石,不终日。意思是做人堂堂正正,如磐石般坚定,便能吉祥如意。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也叫“别号”,它主要有自号、赠号、谥号、绰号。在古代,号,有些是自己起,有些是别人起,它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人的地位、兴趣、思想等等。比如李白喜欢道学,便自号青莲居士。
而绰号,我们也常常戏谑地用在同伴身上,有“胖子”“猪头”“猴子”等等。当然,绰号起得既有气势又有个性的,当数《水浒传》的一百零八好汉了,豹子头林冲、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等等。
古人如何称呼对方的名与字?
在古代社会,大家特别注重礼仪,因此,在名与字的称呼上,非常的讲究。在人与人的交际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者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相互称字,或下对上,卑对尊的写信、呼唤时,可以称字。总的来说,就是“自称称名,称人称字”。比如,我们通常称蒋介石,是称他的字,显得更加尊重,反而台湾同胞在那边常称他的名,称为蒋中正,尊重程度不及大陆。
根据“自称称名,称人称字。”的原则,我们可以在古代的文章中发现,若内容涉及到自己名字的时候,一般是写名,而不是用字,以显得谦卑,而若是写别人时,则是用字,以表尊重。比如: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王勃《滕王阁序》
这里面,诗人王勃用自己的名勃,以表谦卑,而不是用自己的字子安。
再有: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
同样的,李密用自己的名密,而不是用自己的字玄邃。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赋》”——苏轼《赤壁赋》
这里面,苏轼写曹操,是用他的字孟德,以示尊重。
名与字的关联,及两者之间的趣事。
在古代,名和字不是同一回事,名是名,字是字,但两者之间有着很多的有趣的联系。
一、名与字意义相同。
比如: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也是相同的。
二、名与字意义相关。
比如:赵云,字子龙。《周易》:云从龙,风从虎。关羽,字云长。羽与云长都与飞翔有关。
三、名与字意义相反。
比如: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元晦是黑夜。
总而言之,姓、氏、名、字、号是我们民族的特有文化,它承载着我们的民族习俗,多了解了解,能增加我们的学识。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古人的智慧在有些地方并不比今人逊色,在人的名字称呼上就显出了很高的水平。
我们的姓氏大多是单字,而名字一般也就是三个字左右,所以同名同姓的人很多,两个同名人在一个单位工作,称谓上往往造成混乱,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不便。
古代人在这方面真是有创造,一个人不单是有名,而且还有字,这样重"名"重"字"的概率就大大的减少了,在我所阅读过的古籍中就没发现有重名重字的现象。
其实这种好传统是近代才丢掉的,民国时期我们的姓名还有字的称呼,比如:毛泽东字润之,孙中山字逸仙,張学良字汉卿,蒋介石字中正,那个时期的人们都是有名有字的。
其实古人对名字还有一说,一般人互相称呼都称呼"字",亲切的感觉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小名一样。
我认为我们国家还应该恢复古代这种名字的文化传统,尤其是现在我们国家人口这么多,重名的概率太多了,给户籍管理带来不便。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也造成混乱,比如叫马云的就有很多,叫周立波的名人就有两个。我外甥叫李勇,入学报名时学校要求改了名字再来,因为校长叫李勇,但是派出所也不会随便给你改名字,所以闹的很尴尬。
我认为应该恢复名字的优秀传统称谓,朋友们!你们认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