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宋江陈桥驿斩小卒 水浒传中的陈桥驿

网友提问:

《水浒传》中宋江在陈桥驿斩杀梁山兄弟,背后有何隐喻?

优质回答:

题主所提典故出自《水浒传》第83回 宋公明奉诏破大辽 陈桥驿滴泪斩小卒

原文如下(略长,知道相关情节的可选择跳过):

#且说中书省差到二员厢官,在陈桥驿给散酒肉,赏劳三军。谁想这伙官员,贪滥无厌,徇私作一弊。都是那等谗佞之徒,贪爱贿赂的人。却将御赐的官酒,每瓶约有半瓶,肉一斤,克减六两。前队军马,尽行给散过了;後军散到一队皂军之中,都是头上黑盔,身披玄甲,却是项充,李衮所管的牌手。

那军汉中一个军校,接得酒肉过来看时,酒只半瓶,肉只十两,指著厢官骂道:“都是你这等好利之徒,坏了朝廷恩赏!”厢官喝道:“我怎的是好利之徒?”那军校道:“皇帝赐俺一瓶酒,一斤肉,你都克减。不是我们争嘴,堪恨你这厮们无道理,佛面上去刮金!”厢官骂道:“你这大胆,剐不尽,杀不绝的贼!梁山泊反性*,尚不改!”军校大怒,把这酒和肉,劈脸都打将去。厢官喝道:“捉下这个泼贼!”那军校就一团一牌边掣出刀来。厢官指著手大骂道:“腌脏草寇,拔刀敢杀谁?”军校道:“俺在梁山泊时,强似你的好汉,被我杀了万千。量你这等贼官,直些甚鸟?”厢官喝道:“你敢杀我?”那军校走入一步,手起一刀飞去,正中厢官脸上,剁著扑地倒了。众人发声喊,都走了。那军校又赶将入来,再剁了几刀,眼见的不能够活了。众军汉簇住了不行。

当下项充,李衮飞报宋江。宋江听得大惊,便与吴用商议,此事如之奈何。吴学究道:“省院甚是不喜我等,今又做得这件事来,正中了他的机会。只可先把那军校斩首号令,一面申复省院,勒兵听罪。急急可叫戴宗,燕青,悄悄进城,备细告知宿太尉。烦他预先奏知委屈,令中书省院谗害不得,方保无事。”宋江计议定了,飞马亲到陈桥驿边。那军校立在死一尸一边不动。宋江自令人於馆驿内,搬出酒肉,赏劳三军,都教进前;却唤这军校直到馆驿中,问其情节。那军校答道:“他千梁山泊反贼,万梁山泊反贼,骂俺们杀剐不尽,因此一时性*起,杀了他,专待将军听罪。”宋江道:“他是朝廷命官,我兀自惧他,你如何便把他来杀了!须是要连累我等众人!俺如今方始奉诏去破大辽,未曾见尺寸之功,倒做了这等的勾当,如之奈何?”那军校叩首伏死。

宋江哭道:“我自从上梁山泊以来,大小兄弟,不曾坏了一个。今日一身入官所管,寸步也由我不得。虽是你强气未灭,使不得旧时性*格。”这军校道:“小人只是伏死。”宋江令那军校痛饮一醉,教他树下缢死,却斩头来号令;将厢官一尸一首,备棺椁盛贮,然後动文书申呈中书省院,不在话下。#

通读这段文字,不由得让人想起《三国演义》里的一个名段《张飞怒鞭督邮,刘备弃官亡命》。

耐人寻味的是,施耐庵把故事的人物设置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校,如果小校换成了武松或李逵,那么宋江的选择会是怎样?是弃官率众重上梁山还是劝兄弟舍身取义,以保全众兄弟荣华富贵?可惜施老也对宋江的人设有所保留。

值得注意的是吴学究的态度,他给宋江的建议是将军校“斩首号令”,丝毫不留情面,活脱脱一副专做坏事的人事经理的嘴脸。

形成对比的是宋江的处事方式,飞马亲到陈桥驿,搬出酒肉,赏劳三军。先从根本上杜绝了军队哗变的可能。然后再问军校,“如之奈何”军校还能有选择吗?这一手杀人不用绵刀的手段正是宋江的高明之所在。比之吴学究,高下立判。 最后那句话,尤为经典“今日一身入官所管,寸步也由我不得。”

正如徐九经的那段经典唱词:

他们都是管官的官,

我这被管的官儿怎能管那管官的官。

官管官来官被管, 管官官管、官管管官、管管官官、官官管管 叫我怎样来作官。

当官难来难当官, 我成了夹在石头缝里一瘪官。

我有心顺从王爷当一个昧心官, 阴曹地府躲不过阎王和判官。

我有心成全你当一个良心官, 怕之怕丢官撤官又罢官。

当一个良心官、当一个昧心官, 大官小官清官贪官好官坏官、官官官官官, 我劝世人你莫坐官。

宋江其实比徐九经还明白,但他比之刘备却差着几千个吴学究,刘备也是身逢乱世,黄巾未灭,朝庭昏庸无道,征讨黄巾有功授了个小官,却被张飞鞭打督邮坏了好事,没有丝毫犹豫,挂印弃官而去。(正史记载,打督邮的其实是刘备本人),这份气魄,宋江怎么比?除了学着假惺惺的“哭”,又能拿什么来比?

宋江其实是看明白了官场那一套,却参一生参不透这道难题。

最后的下场不单是“寸步由他不得”,更是小命也丧于官场上的权力倾轧,尔虞我诈。庙堂上站着的尽是比他说话还漂亮,“一针见血,字字珠玑”的人物,一个个高风亮节德艺双馨,他宋江比起那些“伟大”人物来,自然只能像那个“伏地乞死”的军校一样,饮一杯毒酒,来成全大人物们的“高尚事业”,当然这是后话。

所以前面我说,这段情节处理施老已经充分考虑了宋江的颜面,如果把“军校”换成与“张飞”同样份量的人物,如李逵,宋江会做何选择?答案其实在后文书已经给了,照杀不误!

李逵最后的结局恰恰就是这个疑问的答案,宋江临死之前,放心不下李逵,怕他会造反,坏了众兄弟的名声,于是送上毒酒,让其与己黄泉路上作伴,绝了后患。

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至于是泰山,是鸿毛,取决于价值观,更取决于自身的角色定位。宋江出身小吏,被迫流落为草寇,最终的人生抱负,连他自己可能都搞不明白。他为小吏时,收受贿赂,勾结黑社会,同时,又照顾弱小,体察民情,他无视王法时,认为王法无道,甚至于酒醉时“敢笑黄巢不丈夫”。当他做草寇做出了一番成就后,又遥拜王庭,东托关系,西求菩萨,希望朝庭能够给他以及他口口声声所带着的兄弟们一个名分,与报效国家的机会。 但是,朝班上站立两厢的依然是那些佞臣贼子,王法依然无道。率土之滨,属于水浒英雄的那片洼地,依然泥泞不堪。正应了最后那首诗:

莫把行藏怨老天,韩彭赤族已堪怜。

一心报国摧锋日,百战擒辽破腊年。

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子尚依然!

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范蠡船。

其他网友回答

诚邀

仅代表个人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宋江陈桥驿斩杀梁山兄弟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最后一把钥匙,预示着梁山众人失去了最后建立大业的机会。同时也暗示了梁山势力土崩瓦解,梁山众人走向灭亡的必然结局。同时也暗示了北宋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接下我会慢慢分析一下:

第一,我们来了解一下梁山众人被安排在陈桥驿有何意义?

现在我们简单说一下,众所周知,北宋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是原后周政权军事统帅,公元959年后周皇帝柴荣驾崩,少年皇帝恭帝继位。后周政权面临臣强主弱的局面,次年战火再起。赵匡胤领命御敌,大军行至陈桥驿,“在部下的怂恿下”,赵“黄袍加身”反戈一击,剑指皇都开封。逼迫少帝退位,自称皇帝建立了北宋王朝。此次事件史称“陈桥兵变”(又叫:黄袍加身)。

梁山108将中的“小旋风”柴进就是后周柴氏后人,“青面兽”杨志祖上杨家将中名将之一的杨延昭的妻子柴郡主也是后周柴氏族人。从这看来,杨志和柴进有点亲属关系。(说多了)

知道了陈桥驿代表的历史意义,我们可以知道蔡京、高俅、童贯一伙人的用心险恶。对于经历过夺权事件的大宋王朝来说,陈桥兵变是他们身上抹除不掉的污点。

只要梁山众人出现在陈桥,就很容易引起皇帝猜忌。尤其是在陈桥如果再搞点事情,梁山众人不等出兵方腊,他们就会被朝廷剿灭。

第二,我们来看看陈桥事件前后梁山众人的选择有哪些?

进驻陈桥之前

我们知道梁山众人中不乏原朝廷命官和知识分子或者名士。如秦明、关胜、林冲等都是官员出身,呼延灼、杨志是名将之后、卢俊义是名士、甚至还有皇族之后柴进。他们对于陈桥代表的意义是完全清楚的。在接到驻兵陈桥的旨意之后,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宿太尉甚至李师师给皇帝上书,陈情述忠改换驻地,这样可以打消皇帝内心的猜忌和避免后续奸臣的陷害。

可惜他们没有这样做。

即使在驻兵之前,如果他们约束好手下兵将,也不会出现类似事故。

陈桥兵闹事件之后选择

虽然在历史上我们知道真实的梁山一伙人面对朝廷的大军不堪一击,被大将张叔夜剿灭。但是在《水浒传》的世界观中,梁山众人却是可以屡次重挫朝廷正规军的存在。

出现兵闹之后,宋江完全可以趁机再次“黄袍加身”。其他地方的正规军完全没有时间营救皇帝。当然,之后他们面对什么样的政局就不是我们现在所讨论的了。

他们第二个选择就是现在宋江所做的,杀掉兄弟。这样虽然平息朝廷中一部分谗言,但是确实治标不治本。而在梁山众人的心中,多多少少也会留下一下隔阂。

第三,陈桥事件之后的影响

陈桥事件之后,梁山一伙彻底失去了黄袍加身的最后机会。因为此时他们让皇帝意识到了危险。他们都是草寇出身,但是战力却比正规军还要强大。他们心中根本没有任何忠君观念,有的仅仅是兄弟情谊、快意恩仇。出于对于政治需要,皇帝即使不会明面上处置梁山众人,最终也会分开他们。当然,在征方腊之后他们这些功臣也都被分开任命了。

从梁山来看,宋江的做法彻底表明的他的心迹。其余梁山众人也没有黄袍加身的欲望。毕竟大领导都没有上位的意愿,其余众人更没有上位的资格与支持率。

第四,这样暗示了北宋王朝的灭亡。

毕竟梁山前几位的首领是真心想要招安,他们的战力也是足够强大。朝廷命官所作所为不是好好的安抚任命,而是设计消灭。只能说这样的朝廷最终都会灭亡。

当然,这里说的安抚并不一定要养着他们从而导致梁山众人再次壮大危及皇权。例如宋江、卢俊义这种完全没有自立的人可以重用,关胜、呼延灼、秦明这种人也是可以重用。类似阮氏三雄、武松这种快意恩仇的人不必重用,给个闲职或者架空的职位。完全可以避免他们拥兵自重。等到有战事,因为宋江等人的“梁山羁绊”他们又会为朝廷所用。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陈桥事件之后,梁山众人彻底失去的上位可能,同时也是和北宋王朝走向灭亡的开端。(当然,这种观点都是基于《水浒传》的历史观,而不是套用真实的历史)

PS:《水浒传》从开始很多点都暗示了梁山最终也不会起事。如:一开始高竖“替天行道”大旗,皇帝自称天子,替天行道是给替谁?聚义之后,聚义厅改成忠义堂,忠的又是谁?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