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的装备真的落后吗吗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的装备真的落后吗对不对

网友提问: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的装备真的落后吗?

优质回答:

在道光二十年(即公元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众所周知,在这场战争中,清朝“天朝上国”的迷梦被打破,清军一败再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管有多少原因,战败最直接的原因莫过于清军在军事上的失利,军事上的失败直接导致了整场战争的失败。

一提起鸦片战争中清朝的军事,人们脑海里想到的总是大刀弓箭对阵火枪火炮,“勇猛”的清军战士拿着各种冷兵器向敌人发动冲锋,却被敌人用先进的火枪一排排的打倒。于是乎,很多人虽对鸦片战争中清军的战败感到惋惜,但却总是觉着清军失败仅是因武器不如人,仿佛清军的勇猛超过“洋人”,只是吃亏在了武器的极端落后上,好像清军只要有了如“洋人”一样的先进武器,便可以大获全胜。

图1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清朝及周围形势

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在对于鸦片战争的认识中,人们最容易产生的两个错觉。第一,无限放大了清军与英军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即清军与英军在武器装备上确实有差距,但这种差距绝不是“大刀对火枪”绝无还手之力那般大;第二,高估了绝大多数清军的战斗意志。

那么,在鸦片战争中,清军与英军的武器装备究竟有着怎样的差距?清军在战争中又表现出了怎样的战争意志呢?要想探究这个问题,便要先从清军与英军在武器装备上的真实差距说起。

图2 清军的红夷大炮

在鸦片战争中作战的清军确实有一部分装备了刀枪弓箭等传统的冷兵器,但鲜为人知的是,装备了鸟枪等火器的清军却也占参战部队的一半以上。明朝曾在与倭寇和葡萄牙的作战中引进了“弗朗机”、“红夷大炮”等西式武器,清军入关后对此进行了继承,所装备的鸟枪类火器达六十种之多。因此,半数以上的清军是装备了本土仿造的“洋枪”的, 后人对清军完全以刀枪弓箭来对阵英军的认识是错误的。

但虽同样是“洋枪”,清军手中的鸟枪确实不如英军先进。清军大量装备的鸟枪名为兵丁鸟枪,铁质,长约两米,射程仅有百米,每分钟可发射一到两次。而英军则分别装备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和布伦士威克式前发滑膛击发枪,这两种枪的射程则可达两百米和三百米,并且枪身较短,射速分别为每分钟两到三发和每分钟三到四发。这样一比,清军手中“洋枪”的战力与英军手中的“洋枪”高下立见。

图3 1793 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随团画家绘制的清军兵丁与鸟枪

说完了枪,便要接着说一下清军的火炮。实际上,与两军手中的枪存在较大差距不同,两方的火炮在制造机制和样式上差距不大。在关天培壮烈殉国的虎门之战中,英军在虎门地区获清军大小火炮近七百门,清军火炮在数量上并不落下风,但在实际作战中,这七百门火炮对英军造成的伤害却微乎其微。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主要归根于以下几点,一是清军火炮质量差,这是因为清朝冶铁采用的仍是传统的冶铁术,使得造炮用的铁铁质很差;二是清军不能像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一样对火炮炮膛进行加工,这使清军的火炮在弹道稳定和射击精度上极差;三是清军的火炮发射几乎全凭士兵的经验,几乎没有用来调整夹角与调整位置的瞄具与炮架;四是由于承平日久,清军的火炮多无人管理,长年累月的雨淋日晒使得很多火炮难以使用,鸦片战争期间使用的火炮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清初铸造,甚至还有一些是所谓的“前明遗物”。

图4 清军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这些原因使得清军的火炮与英军的火炮相比,有着易炸膛、射程近、威力小、射速慢、精度差等致命伤。在战前,关天培在备战过程中唯恐炮火不足,便赶忙又在广东佛山监制了五十九门火炮,运到前线后,关天培又亲临五十九门新炮的试放现场,结果却令人目瞪口呆。五十九门火炮当场炸膛十门,炸死炮手一名,还有三门无法使用,而剩下的也是质量堪忧,关天培曾说在这些剩下的新炮中,有的火炮炮膛“有一孔洞,能“贮水四碗””。

由此可见,清军的火炮与英军的火炮看似在机制和样式上差距不大,但清军的火炮却因以上几点缺陷而在战争中远远落了下风,而在战场上,不管是这其中的哪一个缺陷都会导致致命的后果。并且以上几点也同样适用于清军手中的鸟枪,使得兵丁铁枪与伯克二式火枪原本就存在的差距在制造工艺的加码下被更加的放大。

因此,通过清军与英军武器装备的真实对比,能比较真实的看到清军武器与英军相比差距在哪,同时还可以看出清军的装备虽然落后于英军,但也绝非是大刀弓箭对阵火枪火炮,所以在战争中也并不是毫无抵抗之力,让本还有一搏之力的清军在战斗中彻底落败的是清军薄弱的战斗意志。

图5 关天培(1781年-1841年),字仲因

谈到战斗意志,要明确的一点是,在鸦片战争中确实涌现出了一批像关天培一样战斗到底,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这一点是绝不可被否认的。然而这类抵抗到底的英雄人物在当时参战的全部清军中是少之又少,大多数的清军往往在战斗中一触即溃。

如在虎门之战中的上横岛战斗中,英军第一波火炮轰击后,岛上的清军便开始混乱,一些将领见势不妙,立马乘船逃走,在这种情况下,士兵们没有将炮口对准侵略者,反而对逃跑的将领们开了炮。而在厦门的战斗中,清军在英军仅占领城东北高地的情况下便纷纷逃离,使得英军未受到抵抗便占领了厦门。清军在战争中战斗意志的薄弱,是输掉这场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使得战争中“人”的因素没有展现出来,空给后人留下了战败仅是全因武器不如人的错觉。

文:李光彩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其他网友回答

清军装备和英军比较差别不大,失败的原因在于:一是缺乏实战经验。清朝一百年的康乾盛世无战争,军队久不习战。英国则一百多年先战西班牙,后战法国,而且实行精兵制度,举全国之力练成2万常年征战的精锐。二是反应速度差异。清朝最快的信息传递是六百里加急快马,从广州到北京经皇帝决策再部署最快一个月,调兵遣将则要半年。而英军则海运士兵从广州到浙江半个月。所以造成浙江战败。三是武器。清朝始终没有掌握钢锭钻膛造炮法(就是民国初年也不会),一直使用铸炮法,而英国在反法同盟时期就会了,造成清军火炮比英军落后两个时代。四是战法。清军绿营兵火枪使用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但采取的是远射法,射击结束无论是否打乱敌人阵型,都换骑兵冲击,绿营后退重新结阵。这个战法严重落后于时代。而英军采取排队枪毙阵法不断前进靠近清军,三轮射击结束上刺刀冲击。这直接导致清军骑兵被英军火枪压制,绿营兵由于火枪没有刺刀又缺乏长杆冷兵器,被英军打散阵型。这就是19世纪的兵打17世纪的兵!综上所述,清军不败就奇怪了。

其他网友回答

腐败的满清已不能应付任何一场外部战争,不然只是数千人的部队横跨半个地球行程两个多月,竟然打败东方大中国也就不足为奇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反仅是军事实力武器装备,还有政治民心士气诸多因素,以满清后期的国内政治民意基础及其实力,根本无力组织抵抗真可以说是不堪一击。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一定要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

其他网友回答

不算落后,但战斗意志很差,汉奸也特多。原因是那时的人,没有国家概念的多,对统治阶级很不满。而统治阶级,腐败透顶,不关心民众之苦。在国家问题上鼠目寸光,对侵略者的问题上,意志也不坚定。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