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农村的精神病人如何管理?
优质回答:
感谢邀请。农村的精神病人如何管理?
自国家《严重精神障碍管理规范》实施后,从城市到农村,形成了全面覆盖的网络系统,国家鼓励并要求,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到当地社区进行建档,将个人信息录入系统,一方面,方便统一管理,另一方面,对于系统内的患者给予补助。
对于重性精神病人的管理,呈逐级管理模式。最顶层部门,由国家卫生部负责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制定相应方案,然后,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本省的工作计划,保障必要的经费,同时,设立设立管理和指导机构,组织各市级、县级相关负责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则负责区域内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维护区域内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信息系统正常运转。通常县级机构设立在当地的疾控中心或卫生局。然后管理下设的乡镇卫生机构对病人进行建档、定期的随访和用药指导。
简而言之,对于农村的患者来说,应该由当地的卫生院里面的专门负责人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建档,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接受上级部门的指令,完成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用药指导。
同时,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将患者进行分类,如病情稳定者、不稳定者、基本稳定者,以及为重情况需紧急处理等。最终有现、市级精神科医生对这些患者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然而,虽然理论上看似简单,但相比于城镇患者,的确农村的病人管理起来更具难度,一方面因为经济条件受到制约,很多病人不能有效持续的接受治疗,导致病情反复;另一方面,同行从事农村的基层工作人员的确很忙,他们不但要承担对当地的医疗工作,还要管理区域内的所有精神病人,拿我们的地区来说,通常负责精神病人管理工作的医生只有一名,而单单靠他的一己之力去完成当地数百名患者的随访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监护人的积极配合,最好能够主动与医生联系,主动报告患者信息和病情变化,还要细心、耐心的督促患者服药,及时关注国家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疾病的持续、有效的治疗,避免对家庭和患者自身造成较大的危害。
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将每日更新相关知识。
其他网友回答
农村的精神病人如何管理?
多年来我发现农村的精神病人由家庭父母和其他成员对其监管,如果父母去世,兄弟姐妹成家立业,轻微的精神病人也可帮助照顾,严重的就弃之不问了,让其流浪村庄街头,这种现象给社会治安带来了瘾患。
我们这里就有精神病人,赤身裸体,手持脸盆乱敲,在村庄里乱跑,经常在外过夜,回不了家,父母在世把孬子带在身边,父母卒后打光棍的小儿子,生活难保也照顾不了精神病的哥哥。
在皖南某镇明光村,有一陈姓老人老夫妻七十岁养了三个精神病儿子,母亲也精神失常,四十年来陈老汉照顾四个呆子,生产荒芜,生活困难,年年靠当地政府施救生活。
2015年三个精神病儿子由镇敬老院负责看管,可是有些孩子还偷着往外跑,因为这些孩子是先天性的精神病,无法治疗,成了家庭和社会的一种负担。陈老汉三个精神病儿子由国家救治抚养,可身边还有一个精神病的妻子,他整天泪流满面,后诲当初不该和精神分裂症女人刘妹结婚,给自已带来这般凄惨的光景。
精神病患者治愈不了,国家对这种人实行”低保””五保户”照顾,每月发给生活补贴,他们享用不了,只有家庭和社会对其实行管教,抚养才是他们生存出路。
农村精神病人如何监管?欢迎大家畅所欲言,共同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农村精神病人救治和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乡村管治能力的缺失。农村精神病人肇事惹祸后,乡村虽将其列入精神病管控人员进行监管,但精神病人发病有突发和不可预见性,乡镇往往只是提供信息,肇事后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只能督促其亲属加强监管,督促村委会加强防范宣传。其亲属出于多种情况考虑,对其治疗不彻底和不负担,无力采取更安全有效的防范措施。二是医疗等救助机制的缺失。一般精神病人发病后,乡镇卫生部门没有有效的便宜药物对其治疗,间接造成精神病人病情加重。一旦肇事惹祸,造成严重后果,公安部门才会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鉴定。如果确定当事人在肇事惹祸期间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的行为,将不负刑事责任并被遣送回家,形成精神病人肇事“事前没人管,事后也没人管”的局面。三是大部分精神病人得不到有效救治。一些农村家庭为不让精神病人危害社会,往往简单地把他们关在家中不让外出,有的甚至将手脚锁住,这样不仅不能有效治疗,还会加重病人的病情。四是收治管控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存在没人管、不愿管和没钱管“三难”问题。对那些家庭无监护能力和流落社会的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社会、单位、村委会和家庭都怕惹麻烦,怕出力不讨好,反而招来事端。而收治管控肇事肇祸精神病人,需要钱,有钱人不愿出,困难人家又出不起,村委会和基层政府又负担不了,相关职能部门又无此项开支,最后导致收治管控精神病人工作难以开展。 针对于 这部分弱势群体,政府也采取了一定的治疗和管理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对精神病人的治疗和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才能保证精神病人的有效治疗和管理。一要完善工作机制。要完善定期排查机制,确保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做到早发现、早控制;要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把收治管控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设立财政专帐,专款专用;要完善责任倒查机制,对摸排不细,工作失职,管控不力导致精神病人肇事肇祸造成严重危害的,实行责任倒查。二要强化监督管理。对病情轻微的病人,可采取由监护人(单指家人)出一部分、国家帮扶一部分的两结合的办法筹集资金,对他们进行医学治疗,让其逐步康复;对高危精神病人,可采取由县一级政府牵头组织,对他们进行医学及病情级别鉴定,由政府和个人双方共同筹集资金,选择合适的地方,安排适量的人员,实行集中强制治疗和监控。对康复的精神病患者建立跟踪监护档案,定期组织复查,减少精神病复发引发的社会危害。三要统筹经费管理。过去,对于精神病人的管理是依靠卫生、公安、民政三个系统来完成的。卫生系统负责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和精神疾病的基本治疗;公安系统负责特殊情况下的强制性义务监督和执行强制性治疗;民政系统负责为特困精神病患者提供义务救助。可长期以来因为经费问题形成了家庭支持系统比上述三个支持系统强大有力,农村精神病人基本上是由病人家属负责看管和治疗,导致大多数农村家庭因此贫困,不得不放弃治疗,精神病人最终危害社会,流浪街头。如何让相关职能部门发挥作用,建立起新的精神病人防预管理体系,单靠某一部门或是某几个部门是行不通的,必须由政府实行资金统筹管理,部门联动的运行机制。可以将精神病人管理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精神病人的治疗和管理
其他网友回答
精神病人肇事肇祸行为不断发生,给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较大影响。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出现,也让精神病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4月23日下午,弋江区举办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技术人员培训班。
近日,三山区、镜湖区各发生一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伤人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关注。精神病人究竟该如何管理?这也引发了社会大众的思考。
为了进一步加强基层各类人员严重精神障碍防治培训,提高精神障碍的早期识别和转诊处理能力,4月23日下午,弋江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专门举办培训班,培训对象包括社区民警、各村居助残员、各街道分管领导及具体经办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精防医生等150余人。弋江区卫计委邀请了芜湖四院的专家和护士长,传授了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识别、接触技巧与防暴、社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据记者了解,弋江区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为881人,检出率3.95‰,规范管理率95.8%。今后,弋江区将按照“应治尽治、应管尽管、应收尽收”的要求,规范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对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或有严重倾向的此类患者及时送治,对实施暴力行为的,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公安部门将迅速处理,并按《精神卫生法》的规定及时送专科医院治疗;与此同时,弋江区还将广泛宣传精神病防治知识,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记者马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