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敬死了 红楼梦贾敬第几回死的

网友提问:

《红楼梦》中贾敬暴亡后,贾母为什么那么痛苦?

优质回答:

其实贾母痛哭,有为贾敬哭的成分,但她更多的是哭世事难测,哭贾府日渐衰败,哭贾氏一族迷茫的前程。

贾敬曾经是个有抱负,有能力的有为青年。他是宁国府的继承人,本已前途大好,但他仍用功读书,争取改换武将家风,以求在勋贵的门楣上再染上书香。而他也成功了,中了进士,这也算贾敬求仁得仁了。

可是在他可以展翅高飞时,却辞了爵,去了道观与道士胡孱去了。而且对宁国府的事情也不理不问,听凭儿子贾珍父子一味高乐,是什么让这个有为青年心灰意冷的呢?这里面定有一件只可意会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又是贾府难以言说、极力掩饰的丑事。

关于贾敬,书中介绍的很少,但是在他的丧事上,作者却描写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那就是尤二姐与尤三姐出现,让那本应哀伤的丧事变成一种淫乱和扭曲。作者为何在这哀伤的氛围里加上不和谐音符,自然是暗示人们,贾敬的出家到道观求丹问药的真实目的是在逃避,逃避宁国府的淫乱,也逃避宁国府里的被扭曲不正的三观。所谓眼不见,心不烦,大概就是贾敬这样了。

贾敬死了,贾母想起种种往事,再看看眼前的污七八糟,再想想贾氏一族日渐衰败的前路,内心也是一片黑暗吧。因而不由痛哭一回。

贾母从重孙子媳妇做起,做到了自己也有了重孙子媳妇,其中的经历见识不是一般人可比,她从贾府的繁盛到如今的日渐败落,内心是痛苦的,失落的。

贾母为了挽救贾府的败落,也做过种种努力,但无疑都是失败的。如把女儿嫁给探花林如海,林如海是侯府出身,成功转型的文人,很受皇帝器重,被钦点为两淮巡盐御史。这本是一步很高明的做法,可是贾敏与林如海却早早的辞世了,只留下一个孤女林黛玉。再比如让孙子贾珠娶了国子监祭酒的女儿李纨,可是孙子贾珠二十岁时又一病死了。比如把孙女贾元春送到了宫中,孙女虽然被封为贵妃,可是却没有子女,一个没有子女的贵妃又有多少用呢,更何况贾元春又渐渐的失去了皇帝的宠爱!

贾母看着自己的一步步棋逐渐失去了效用,内心是崩溃的,可是,她作为一个老太君,这种种的失败又能向谁说呢?也只能压抑在心里。

而贾敬之死,恰是为贾母内心崩溃找了一个突破口,让贾母狠狠的哭一次,发泄一番内心的苦闷吧!所以,贾母见了贾珍贾蓉痛哭,见了尤氏婆媳也会痛哭。

贾母之所以会对着贾珍贾蓉尤氏婆媳痛哭,既有发泄自己苦闷的意思,也有作秀的意思。

宁荣二府,虽然同气连枝,但毕竟分开日久,血缘渐少,关系虽然较其他宗族近些,但也不会永远铁板一块,为了更好的拉拢宁国府,适当的机会做适当的事还是必不可少的。对着丧亲的人痛哭以表示哀悼就是。

贾母是人精,永远看得清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贾敬死了,可与秦可卿死时不一样。秦可卿死时,只有贾珍痛苦,而且这种痛苦名不正言不顺,贾母不参加他的丧礼也是情有可原,而且这种不参加可以成功的安抚尤氏和贾蓉的心。更何况秦可卿死时,秦可卿的公婆尚在,属于宁国府的小丧,按规矩,棺材在正厅也不能停的。因而贾母也没有必要去参加。

而贾敬则属于宁国府的最高辈,他死了在属于宁国府的大丧,合家悲痛的,贾母为表示悲痛,也是为了安抚晚辈,也是给宁国府脸面,贾母表现的非常痛苦也就合情合理了。否则的话,宁国府就会与荣国府离心离德。

总之,贾母在贾敬暴亡后痛哭,既有哀贾敬坎坷的成分,也有发现内心苦闷的成分,更有拉拢人心,人前作秀的成分。

其他网友回答

宝玉生日后,贾赦因吞服金砂丹药过量,以致烧胀去世了,因死后肚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皱裂。

贾敬死时,因老太妃薨逝,贾府凡有爵有品的都得进宫守制,为防止万一,便报了尤氏产育,才在贾敬死后有尤氏调度料理。

贾敬的灵柩自铁槛寺移至宁府正堂后,贾母等才从皇陵赶回,刚至家中喝一杯茶便携王夫人等赶往宁府来,文中写道:

当下贾母进入里面,早有贾赦贾琏率领族中人哭着迎了出来。他父子一边一个挽了贾母,走至灵前,又有贾珍贾蓉跪着扑入贾母怀中痛哭。贾母暮年人,见此光景,亦搂了珍蓉等痛哭不已。贾赦贾琏在旁苦劝,方略略止住。

纵观全文,这还是第二次看到贾母痛哭,第一次是多年前黛玉进府,贾母见到外孙女后触景生情,对女儿的无限思念才痛哭不已的。而贾敬不过贾母的一个堂侄儿,怎么会让贾母如此触动呢?

贾敬和贾母的关系好吗?文中没有两人交集的文字描述,不敢胡加猜测,但是,根据何处细节,我们可以知道贾母在贾敬死后如此伤感,大抵因为几个缘故:

贾母对贾敬有怨气

贾敬生日,贾珍夫妇一再邀请,当日贾母还是没过往宁府来,问及缘故,凤姐不等王夫人开口,便先笑道:

“老太太昨日还说要来着呢,因为晚上看着宝兄弟他们吃桃儿,老人家又嘴馋,吃了有大半个,五更天的时候就一连起来了两次……”

凤姐一向知礼,为何不等王夫人开口就抢先回答?凤姐再掩饰什么呢?自然是贾母缺席的真正原因,而凤姐说的理由是吃了桃子才引发身体不适,为何偏偏是桃子呢?桃通逃,这是在暗示贾母在逃避什么。 那么贾母逃避什么?

在此之前宁府发生了一件丑闻就是焦大醉骂,这话必然被贾母听了去,堂堂一个国公府竟然出此丑闻,贾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因贾敬莫名遁世,不教养儿孙,无视家族存亡,才让宁府被贾珍翻了过来。 与其说贾母看不惯贾珍作风,不若说是对贾敬有气,所以拒绝出席他的生日宴。

贾母对贾敬的痛惜

贾母自从重孙媳妇做到有了重孙媳妇,在贾府过了五六十年,自贾代善一辈起,虽然皇恩未减,但贾家已经有了危机意识,意图让儿孙通过科举入仕,摘掉武功荫族的帽子。在文字辈中,贾敬的资质最佳,一举考中了进士,这等成绩,足够被夸一辈子了,而从此则能看出彼时的贾敬是上进的,有责任心的,可是令人意外的是,这样一个贾敬,竟然最后选择修仙问道,远离红尘。这对贾家而言无异于重大损失。

可贾敬为何会如此转变?此前我们分析过,惜春并非贾敬亲生女儿,而是其母与贾家文字辈中一个男丁所生。如此,受到欺骗的贾敬便对人生失去热情。

所以,原本是贾家的希望,却将贾府前程弃之不顾,贾母是痛惜又无可奈何。

有人要说了,贾母成日只会吃喝玩乐,哪有一点危机感?事实上是贾母的担忧只是被她完美的隐藏起来而已。在第七十五回,贾母听到甄家获罪被抄后,心中大感不自在,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可是照样吃吃喝喝。而在不久的中秋节,贾母看着稀稀落落的人丁,悲戚的音乐,也不免伤感起来,只因知道,贾府的荣华,快要如烟花般湮灭了。

正因为对贾敬有怨气,有痛惜,有无奈,所以在贾敬死后,贾母又一眼望到贾府的未来,可以说又是哭贾敬,又是哭贾家了。

其他网友回答

红楼第63回,宁国府长子贾敬因“吞金服砂,烧胀而殁”。至64回,贾母亲自前去祭灵,在灵前“搂了珍蓉等痛哭不已”,回到贾府后还生了场小病。

贾敬暴亡后,贾母亲自前往祭灵,而且在灵前痛苦流涕,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对贾敬不成器的悲愤

其二:对贾府后继无人的无奈

其三:贾敬暴亡有原型,贾母的哭声中充满讽刺

贾敬的不成器,令贾母悲愤

贾敬在小说中,似乎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他好道,又长年居于道观修炼烧丹,试图炼出长生不老的仙药,并不关心贾府的事。

但是,在红楼第53回,贾府过年,贾敬却一反常态地回到宁府,并且以主祭的身份参与了祭祖活动。这一举动足以表明,贾敬在贾府的地位依旧是不可撼动的。但是也可证明,贾敬在宁府中的地位,是在其位而不司其职。

秦可倾的判词里有两句点出了宁荣二府的状态,“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在荣国府里王熙凤利用贾府的名誉随意地呼风换雨草菅人命,如弄权铁槛寺,借剑杀死尤二姐。贾赦贾琏父子皆为淫滥之徒,而贾宝玉对于荣府而言,更是一个最大的不肖子。

但是荣府好歹还有个老祖宗贾母在世,太出格的事儿,明着没人敢做。宁国府就不一样了,在小说的第2回,冷子兴演说贾府时说过,敬老爹对家中琐事一概不管,贾珍在宁府已经翻天了,也没有管他的人。那么贾珍到了什么地步了呢?

红楼悬案之一,作为公公的贾珍与儿媳妇秦可倾爬灰;作为一家之主,贾珍贾蓉等素有“聚麀(you)之诮”;等等,这都是伤风败俗违背伦理之事。

如果贾敬能把心思用在齐家上,宁府不致于道德沦丧,荣府也不致于跟风成灾。

红楼里有两个进士,一个是贾敬,另一个是贾雨村。两位进士相比,真是一地一天。贾雨村对仕途痴迷,为了升官,他可以不择手段忘恩负义。在官场里浮浮沉沉,始终走不出权力的磁场。

相比之下,贾敬几乎就是中了个假进士,徒有其名,一屋不扫,天下更不扫。治国齐家与他无关,他只一心“修身”升天,当然最终也“如愿以偿”的“宾天”了。

贾敬突然死了,作为长辈的贾母,搂着贾珍贾蓉痛哭不已,这其中有对贾敬不成器的悲愤之痛。

后继无人的贾府,令贾母感伤

在红楼第2回,冷子兴点出贾府的儿孙们一代不如一代了;第7回,焦大曾大骂: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第5回,连老祖宗宁荣二公都亲自出马了。

第5回,警幻往荣府接绛珠,路过宁府,遭宁荣二公之灵拦截,要求警幻“拯救”贾宝玉。宁荣二公对警幻说,贾府自国朝定鼎以来,虽历百年,但运终数尽,不可挽回,子孙虽多,竟无一个可以继业者。

贾母,作为贾府第二代媳妇,嫁入贾府按她自己所说,已有五十四年之久。一个人在一个大家族历经五十年,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进贾府时什么样儿,五十年后贾府什么样儿,这中间的变化如何,贾府是在上坡还是在下滑,贾母是最有发言权的。

贾府的现状是个什么样儿呢?爵位虽在身,但实际为国效力的人只有贾政。贾赦现袭一等将军,贾珍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贾琏买的是同知,贾蓉捐了个五品龙禁尉。

生活在清代,做官并不难。第75回,贾赦说了,“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

清代入仕之途大致有四条路:科举、捐纳、恩荫和荐举。这四种方式并不平行,可以荫生获衔,又可同时参加科举考试。贾敬就是先袭了官,然后又中了进士,本可以轻易获得一个不错的实职,但他放弃了,所以贾珍才有机继袭他的官。

同样,贾赦也是走得恩荫,没有实职。贾琏、贾蓉走的是捐纳路线,就是用钱买一虚位。而贾政实际走的官路也属于恩荫,但他又有些特别,他是皇帝亲点的,御赐的是一个实职,“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

所谓世袭制,从贾源贾演两兄弟开始,一直到贾蓉,宁荣二府也只能有两人承袭,一府一个,而且这个爵位等级还在逐代下降。宁府贾珍占了名额,荣府则是贾赦。所以在第75回,贾赦夸赞贾环时,听那口气,说不定将来他要把自己的名额留给贾环。

也就是说,真正奋斗在官场一线,对贾府发展有影响力的人,只有贾政和在宫里的贾元春,而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贾元春,后妃政治的影响力远大于一个公职人员。

但是贾府要想走得更过远,要想更大的受益于后妃政治,必须要有一个实力派的男丁来挑起大梁。而贾府尴尬的局面就在于,无一男丁可受此重任。

因此,随着贾元春的暴亡,贾府依附皇权的美梦破灭,依贾政的能力,根本无法护得贾府周全,即使贾赦不出事儿,贾府也一样自然消亡。

在红楼中,三个人的离世十分关键,秦可倾无病因离世,去世前托梦给王熙凤,告诉她如何让贾府走得更远的方法,凤姐没有采纳。第二个便是贾敬突然暴亡,第三个是贾元春。

从这三人的重要程度看,呈现逐级升级的态势。贾敬暴亡预示着宁府的彻底衰败,而贾元春的暴毙则暗示着荣府的衰败已成定势。

所以,作为历经五十年的贾府老祖宗,对于贾府的未来同样如宁荣二公之灵一样,充满忧虑。搂着孙子和重孙哭贾府的未来,也在情理之中。

贾敬暴亡有原型,贾母的哭声中充满讽刺

贾敬死得很突然,死前没有任何征兆,大家也没想到他会死。关于他的死因给出的是“吞金服砂,烧胀而殁。”,贾府官方发布用了“宾天”二字。

“宾天”二字,在古汉语中一般指皇帝驾崩,少数情况下指尊者的死亡,但一般人都理解为皇帝之死。曹雪芹用这两个字具有极大的影射意义,影射的人物正是雍正帝。

雍正是个工作狂,非常勤政,常常工作到深夜,因此身体便不大好,而且老是失眠,饮食无常。据史料记载,雍正既推崇佛教,也一味好道。

雍正七年(1729年),他大病了一场,给亲信大臣秘密下旨,让他们帮他找个好医生,尤其是道士。

后来李卫给他找来了一位叫贾士芳的道士,这个道士会按摩、用符咒,可能使用的是气功疗法。雍正觉得有疗效,很是宠信他,但后来这位道士又被雍正给杀了,可见雍正的性格有多疑的成份。

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暴毙,军机大臣张廷玉记载,八月二十二白天还正常办公,二十二深夜突然生病,二十三凌晨便驾崩了。从病到死,不过半个晚上。

清史学者杨启樵、冯尔康给出的结论是,劳累过度,吃了道士的丹药,中毒而亡。在道教里,把修道死去的人说成是“升仙”。

雍正死后,乾隆将雍正宠信的道士都给驱逐了出去,并没有杀他们,临走前,对这些道士下了谕旨,说谁要是在外面捏造我父皇的话,一旦查实,马上杀掉。

再看贾敬之死,也是没有任何预示。雍正死于园明圆,位于北京城外,贾敬也一样是死在了城外。而且尤氏听到贾敬死后,便命人先把玄真观的道士们锁了起来,等贾珍来发落。

同样,乾隆最后将那些道士驱逐回原籍,意在掩盖雍正的真正死因。如果杀了他们,那就等于此地无银三百两。

曹雪芹将雍正之死嫁接在贾敬身上,揭示出雍正的真实死因,实际上这是在诋毁皇家的清誉,在打乾隆帝的脸。

曹家是在雍正上台后被抄家的,可以说,雍正上台彻底改变了曹家的命运,曹家从此走向衰落。作为曹家的后代,对雍正没有好感。

因此,既然贾敬的原型有可能是雍正帝,那么作为一家之主的贾母,在贾敬死后,亲自前往祭灵,在灵前大哭,这是带有讽刺意味的。

综上所述,仅供参考。

其他网友回答

佛经说,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这七种苦每个人都会遇到,而且每一重都会给人带来十分的悲伤。这个就是为什么当贾敬暴亡之后,贾母就显得那样痛苦。

第一、贾敬毫无征兆离世,引发贾母心中的恐慌,对贾府未来的命运感到忧愁

贾敬的离世毫无征兆,家中的人也始料未及,幸得尤氏妥善处理不然宁府可要陷入一片混乱了。

当贾母知道贾敬去世的消息时,除了难过,还引发了她心中的恐慌。贾母在贾府从儿媳做到老祖宗,她参与了贾府所有的兴衰荣辱,所以她看事情格外的通透畅达,家族内发生的很多大事都会引发她对未来的相关猜测。

贾府在走下坡路的过程中,最繁盛的阶段是在元春省亲那个时期,可是因为花销庞大,贾府又没有增添进钱的事项,于是从这以后贾府便加速地由盛转衰了。

不当家自然不知道贾府的艰难,直到贾敬去世为止,贾府已经亏空很大了。虽说还不至于大厦将倾,但是看着贾府子孙的做派,贾府离败落那一天也就不远了。

贾珍贾蓉此时为礼法所拘,不免在灵旁籍草枕块,恨苦居丧.人散后,仍乘空寻他小姨子们厮混.

贾母对贾敬的死感到悲伤,也为众儿孙不成器的做派感到痛心,也为贾府未来的命运深深担忧,要是她也倒下了,还有谁能够在儿孙们做错的时候可以劝告一下,落难时能够帮扶一下呢?

最大的绝望不是知道会发生什么,而是明知道结局却无力改变,处在这样的境遇里贾母就格外的忧伤!

第二、贾敬是贾母的侄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也引发贾母对生命无常的感叹

他父子一边一个挽了贾母,走至灵前,又有贾珍贾蓉跪着扑入贾母怀中痛哭.贾母暮年人,见此光景,亦搂了珍蓉等痛哭不已.

贾敬是贾母的侄子,虽不是亲儿子但也是贾母的至亲之人,至少他们一起经历过贾府早期间的风风雨雨。

贾敬的离世让贾母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世事无常,也许在不久之后的某一天她也就这样去了。她不是惧怕死亡,因为她一生荣华该享受的都享受够了,并不在乎生命的长短,她只是不放心儿孙们的将来。

同时,贾母去参加贾敬的丧礼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贾母作为暮年的长辈心中自然难受!再加上贾珍贾蓉的悲伤影响,贾母心中越发悲痛欲绝。

第三、众人都在相继离世,贾母心中悲痛加剧

在贾母的生活中,身边的人都在相继去世,先是黛玉的母亲,接着是秦可卿,后有老太妃,现在又有贾敬,贾母的悲伤一直在累加,到贾敬的时候就绷不住了。

黛玉母亲贾敏死的时候,还有黛玉可以在贾母身边作为安慰,而且毕竟时过境迁贾母的悲伤会渐渐平复。

秦可卿死亡的时候,不管贾母知不知道她与贾珍之事,她毕竟曾是贾母心中最得意的重孙媳,贾母不会不难过。

老太妃应该是和贾府有一定政治关联的人物,虽然她的去世对贾府以后做事会有阻碍,但她毕竟不是贾府的亲人,对她的死贾母的悲伤程度终究还有限度。

但贾敬是贾母在为老太妃守国丧的期间去世的,那个时候贾母还处在悲伤之中,且家族内部暴露了许多问题,骤然知道了贾敬去世的消息,因是至亲,贾母自然悲伤加剧,痛苦非常。

作者:陌游常乐。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其他网友回答

《红楼梦》书里骂人最黑的不是老仆焦大,是贾宝玉说的唐寅唐伯虎

《红楼梦》书里的焦大原型可不是作者假语存说的宁国府三线老仆,宁国府老仆焦大也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焦大这个人物原型在史书上是有记载的,他的名气虽然不如贾宝玉、贾政、贾环等书里主要人物大,但他也是有名的人物!

《红楼梦》第七回贾宝玉和王熙凤过宁国府赴宴,晚上回来的时候宁国府派老仆焦大护送,结果是焦大喝多了借酒开骂了:

蓉哥儿,你别在焦大跟前使主子性儿。别说你这样儿的,就是你爹,你爷爷,也不敢和焦大挺腰子!不是焦大一个人,你们就做官儿,享荣华,受富贵?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家业,到如今了,不报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

“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老仆焦大的嘴骂起人来可以说是很黑的,因为他用汉语言中凶狠,恶毒的话在骂人: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当然《红楼梦》书里最狠毒的是柳湘莲的跌足骂:“这事不好,断乎做不得了。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老仆焦大的黑骂和柳湘莲的狠骂都是贾宝玉在场的时候,现在一些胡周先生的弟子还在说《红楼梦》的作者是曹寅的孙子曹雪芹,《红楼梦》书中故事就是曹雪芹家的故事,贾宝玉的原型就是曹雪芹。这种荒唐的红学说法基本没有人性可言,按胡周一派的说法曹雪芹先生一定是精神出问题了,他自己写书却喜欢让老仆焦大和柳湘莲用最黑和狠毒的语言当他的面骂他的家族,这在中国文学史是闻所未闻的奇迹!

《红楼梦》书里骂人最黑的不是老仆焦大,是贾宝玉说的唐寅唐伯虎。按胡周一派的说法曹雪芹先生的奇迹还有呢!胡周先生让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书里自己骂自己,说他自己是不学无术的,是忤逆不孝的中国第一文人!

中华民族是孝道至上的民族,古人是讲究孝道礼仪的。中国封建社会历来有为尊者讳的传统,在封建社会,不仅帝王将相的名字不能直呼,就连父母的名字也不能随便叫。如果遇到与长辈尊者名字相同或相似读音的字,要回避或加以变通,所谓耳可闻,口不能道也,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唐朝诗人李贺,就因为父亲的名字叫“晋肃”,与进士谐音,结果为了避父亲的名讳,一生不得考进士。

《红楼梦》书里多次出现曹寅的“寅”子,如果《红楼梦》是曹寅的孙子曹雪芹写的,那就相当是曹雪芹自己写书说他自己是文学上的不学无术,是孝道至上的中华民族最忤逆不孝的文人。

有些不学有术的红学大家说曹雪芹的爷爷是康熙朝时江宁织造曹寅,如果真是的话,那就是说曹雪芹老先生一定是一个忤逆不孝的文人了!《红楼梦》里写贾宝玉和薛蟠,冯紫英,蒋玉菡等喝花酒一回,出现了一个好笑的情况:薛蟠向贾宝玉,冯紫英,蒋玉菡吹嘘看到好的春宫画,最后一落实竟然是唐寅唐伯虎画的,这就出现天大的笑话了!

看到这段描写红学大家还说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就太没人性了。这好比相当于让曹雪芹今天上电视说他的爷爷是画春宫画的一样,这是让曹雪芹成为一个忤逆不孝的文人啊!红学大家自己不敢干忤逆不孝的事情,他们却偏偏让曹雪芹老先生做,红学大家极无人性可言。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