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每章思维导图简单 乡土中国每章思维导图超详细

乡土中国

何处来,何处去

黄剑 王希明 何为 张晓毓

远东这片适于农耕的土地,是数千年来在物质和精神上抚育中国人民的地方。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祖先从直立行走到使用工具,再到以血缘中年龄最大的人为“源点”组合成家族。然后随着那个“源点”的消失,家族逐步分化。随后,以新的“源点”为纽带的家族诞生了,数十年或数百年后又分化……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面朝黄土背朝天”,“生于斯,长于斯”直至“死于斯”,日久岁长,人们对土地形成了自然而然的依附关系。这种“乡土”特点孕育出了安土重迁、差序格局、礼治社会、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社会等传统。这些传统,有的以物质、制度等形式被显性地感知,有的则隐秘地存在于人们的内心,成为民族心理。

所有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来处——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思辨读写一本通》议题设计

进入20世纪,中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土地制度也随之改变。改革开放以后,城市急剧扩张,乡民纷纷涌入城市务工。随之而来的,是平等、法律、权利、契约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生活秩序早已发生巨大变化,差序格局的圈层界限逐渐模糊,礼治社会逐步向法治社会转变,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式微……久而久之,乡民变成了市民,臣民变成了公民。在这样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乡土中国的传统必须得到重新审视。费孝通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我们要能从现代出发去重新理解、阐释中国乡土社会传统的价值,而不能照本宣科地搬用旧传统。

然而未来社会的蓝图未必清晰,费孝通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文化应该是多元的,各民族的文化形态应该“美美与共”。乡土社会的许多旧传统,到底是呈现中国文化个性的珍宝,还是在现代化大潮中应该抛弃的东西,这是我们每个当代中国人应该进行思辨的重要问题。

《<乡土中国>思辨读写一本通》

《乡土中国》母题阐释课教学设计

黄剑

学习情境

1.通过具体的情境、任务设计尽可能勾连书中较多的概念(即能够运用《乡土中国》多个概念解释社会现象);

2.在思辨读写中能够对社会的发展方向有所思考,体现“何处来,何处去”的母题。

学习任务

(一)探讨分析政府工作策略

1.如果你是当地政府负责该村拆迁安置的负责人,为了完成拆迁工作,可以使用哪些策略?请填写下表第2列政府部分。

 

工作策略示例:

①请该村德高望重的人做汪文华工作;

②请愿意拆迁的亲属做汪文华工作;

③召开村民大会,研究拆迁方案,讨论通过……

2.请尝试运用《乡土中国》相关概念对你列出的工作/应对策略进行社会学分析。你认为这些策略哪些更倾向于乡土社会人们的行为?哪些更倾向于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请继续填写上表。

 

3.你认为哪种方法/策略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向?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探讨分析村民应对策略

1. 面对复杂的拆迁补偿协议,汪文华对是否接受该协议感到不知所措。如果你是汪文华,可能有哪些应对策略?请继续填写表格中村民部分。

应对策略示例:①请得力的熟人打探消息,争取更多权益;②聘请专业拆迁律师进行拆迁维权……

2.请尝试运用《乡土中国》相关概念对你列出的工作/应对策略进行社会学分析。你认为这些策略哪些更倾向于乡土社会人们的行为?哪些更倾向于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请继续填写表格。

 

3.你认为哪种方法/策略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向?请谈谈你的看法。

4.小结

过去,人们处理生活中的事务,常常在熟人社会运用人情关系处理问题;现在人们处理生活中的事务,更多地是尊重公民权利,在法治的框架下思考、解决问题。这种思想上与行动上的变迁,说明我们正从一个乡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乡土中国》所揭示的,正是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的问题。

(三)探究拆迁工作优化方案

明月村部分村民不愿拆迁促使当地政府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地政府为此请教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翟教授。翟教授带领社会学研究生们考察了明月村,听取了集中安置小区的设计方案,研究了拆迁受阻的原因,然后在专题研讨会上给池州市政府相关领导提出了一些建议,表达了对新农村建设如何保留乡村文化的一些思考。

班级每4人为一小组,模拟考察团队研究该问题。集体讨论后写下这份发言稿,要求包含原因分析及建议要点。

原因要点示例:习惯于农耕的生活(乡土性);熟人社会、面对面社群;血缘关系、家族聚居……

建议要点示例:

①对安徽村落文化的保持,突出乡土文化特点,留住乡愁(乡土性)

②集中安置后,村民公共生活空间的设计(满足熟人社会)

延伸:在思考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时,也要防止人类理性的僭越,要能够尊重社会的自然秩序。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