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托孤刘备是真心的吗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真情还是假意

网友提问:

大家觉得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是“真心”还是“假仁义”呢?

优质回答:

人将欲死,其言也哀。应该是真心的,没办法,不这样交待又能怎样。

其他网友回答

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无论从《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看不出真假。这是帝王之心,凡人难以揣度,他们也不希望凡人揣度。

然而此种问题,凡人也都喜欢揣度。至于揣度的对与错,那只有他本人的魂灵知晓。已故的历史,让后人饭后茶余闲谈,千古评说。

本人认为,刘备亦非真心亦非假义,诸葛亮也非假义也非真心。

为什么说刘备非真非假?刘备清楚地知道,虽已魏蜀吳三足鼎立,但蜀偏于一隅,且关羽张飞已死,除了赵云已无独挡一面的大将。况且蜀汉是外来益州政权,并未与以李严为代表的本土集团融为一体。能够撑持局面的只有诸葛亮。另外,知儿莫过父,阿斗亦非真君,刘备哪能不知他死后,蜀汉肯定敌不过曹魏。因此,刘备的心理既复杂又矛盾。为了他的兴汉理想,他希望诸葛亮在阿斗不肖时”取而代之”;为了家族延续,他希望诸葛亮辅助阿斗。真可谓两可又两亦不可。

再说孔明,刘备三顾茅庐后,他立定了为玄德兴汉不移的志向。借荆州立足,赤壁之战联吳抗曹等等,他出生入死,呕心沥血,不仅成就了刘备,也对蜀汉有了最真实的感情。这是知识分子特有的报主之心,以及对信仰理念执着追求得以回报的宽慰。他是真心感激刘备的。因此,为了信念他可以”取而代之”;为了刘备他又不能作为;更因为大势必然,他又无能为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成了他必然的归宿。

历史的硝烟已去,赤壁犹在;人已千古,江山群英辈出。我辈惟有一叹!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的一生,是被刘备玩死的一生,根源在于,刘备深深地了解他的死要面子本性:

一、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只是空着手去转悠了两次,诸葛亮感激涕零,一下子为之动容奋斗了21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天下第一贤相,何不是第一傻冒?

二、白帝城托孤更是临死前玩最后一把。担心他篡权夺位,于是自己主动说出来,诸葛亮又是感激涕零,北伐也是这个事件的后遗症。

人说诸葛太聪明,他被聪明误一生。

都说皇叔人忠厚,一招降伏诸空明。

其他网友回答

刘备讨伐吴国兵败,退于白帝城。刘备死前托孤诸葛亮道:“你看我就快死了,你看刘禅像当皇帝的料吗?如果他真的不行你就取而代之!”诸葛亮道:“主公,我定当全力辅佐少主,兴复汉室!”可是刘备在托孤时说的“取而代之”是真心话吗?

一、高祖遗风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先不说真实刘备品格怎么样?你看陈平说“盖有高祖之风”汉高祖刘邦在逃跑时抛弃孩子,刘备逃跑也抛弃过孩子,还真是“盖有高祖遗风!”

二、刘备攻吴

刘备攻吴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攻曹操夺取了益州的咽喉——汉中。镇守荆州的关羽攻襄阳、战樊城水淹七军、斩杀庞德、召降了于禁,打的曹操几乎迁都。但在孙曹联军下败走麦城最终被杀。两年后刘备称帝,61岁的他为了报仇,愤然起兵。最后在夷陵兵败,蜀国精锐消耗一空。

三、病危托孤

惨败后的刘备,一病不起。最后托孤诸葛亮。“托孤”是古代帝王家常有的事。一般发生在那些早逝君王、嗣君年幼的情况下。而托孤的对象自然是那些无比忠诚、能力够强、威望够高与先王关系极好的大臣。忠诚就是最重要的!诸葛亮无疑就是最佳人选了。 托孤诸葛亮算是对的,同一时期的曹魏将曹芳托孤给司马懿、曹爽,东吴将孙亮托孤给诸葛恪最后惨惨收场好多了!诸葛亮也因为没有“取而代之”流芳千古。

四、不如其才,君可自取?

这有可能是刘备的权谋之术:

刘备托孤诸葛亮是不得已,然而又心生猜忌,于是就说了“不如其才,君可自取!”有说“自取”而非“自代”可能是说刘禅不行,你可以另选一个儿子。你,不能自代!可是我想刘备到那个时候不可能纠结“自取”“自代”让诸葛亮自己揣测。

真心托孤:

刘备举国托孤,心神无二。在三顾茅庐之时就看出诸葛亮绝不是“取而代之”的人。 你以为如何?

其实你当真,它便是真!你以为假,便是假!历史是没有如果的。

我是骚史君,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在这里等着你。您的关注支持就是我持续更文的动力!期待您的关注哦!

其他网友回答

刘备临死托孤,这番话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后世众说纷纭。我以为,其实只要认真分析一下,这压根就不应该成为一个争议。

第一、就蜀汉当时那幅烂摊子,诸葛亮都不屑去篡取。

当时蜀汉的军队主力基本丧失殆尽,老皇帝快死了,外敌环伺,后方不稳,人心浮动,随时会爆发叛乱。所谓“君可自取”,也不过是一个烫手山芋,刘备多活两年自己接也不一定接的住,搞得好像诸葛亮接了以后占多大便宜一样。诸葛亮若篡了刘禅的位子,骂名不说, 更像是接了一个烂尾盘,立马篡位,一个弄不好就成了“亡国之君”。何况诸葛亮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极高,不可能会篡位。

第二、刘备没必要做这种无效试探。

如果你是诸葛亮,刘备对你说”君便自取”,不管你有没有野心,你会直接回答:“好的,遵命,他若不行,我就废掉他换一个,或者干脆我自己来”吗?诸葛亮又不傻,刘备更知道诸葛亮不傻,既然大家都不傻,来一句没有结果的试探有何意义?

第三、套路换不来人心,能换来人心的,只有人心。

有人说,刘备就是要逼诸葛亮说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那番话。逼诸葛亮发誓。在我看来,这算不上什么试探,即使算试探,也不是那种带着阴谋的试探。而是一种“君主勉励,臣子表忠”的流程。就好比当初三顾茅庐,诸葛亮先问了刘备一句:“愿闻将军之志”。刘备说:…欲兴大义于天下…如何如何。这并非试探,是个固定流程,是你面 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倾心交流,是真心托付,是信任,是赋权!

还真有不少人认为刘备托孤是在试探,但我觉得这些人还挺可悲的。因为,通俗一点小说的《三国演义》说诸葛亮是忠臣,正经一点的历史课本说诸葛亮是忠臣,更正经一点的《三国志》也说诸葛亮是忠臣。古往今来的帝王有的为诸葛亮建庙,有的把诸葛亮作为人臣之最作为榜样给大家看。有些人偏不信,非得觉得诸葛亮就是在装,而且装得特别聪明,聪明到骗了几乎所有人,一副全世界就他最聪明的样子,太可悲了。

其实很多问题很简单,为何刘备会有托孤的魄力?诸葛亮为什么事必躬亲,导致最后过劳死?就这样累死了,还留下一句:悠悠苍天,何薄于我?我理解这句话是说,我还要为了蜀汉再奋斗五百年!

综上,刘备对诸葛亮的托孤,是小说里的情节,但也可以认为是真实世界的一种必然,甚至可以说是刘备唯一的选择,其背后的潜台词是:请好好守护我们创立的基业。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