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得启发!那各行业达到极致时是否有相通原理?
优质回答:
书法、诗词、绘画、音乐等这些艺术创作都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被自然万物触发的灵感。
什么是灵感?
灵感指灵感思维,在艺术活动或科技活动中,勤奋学习,努力实践,受到某种启发,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然出现思维状态。
现举例说明:
一,在书法方面。
如孙过庭的书法,他的书法艺术和自然万物打通,对他的书法影响很大。他自己这样描述如何取法自然的:”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
(孙过庭书谱局部)
二,在诗词方面。
如大诗人李白,他的创作灵感有的来自名川大山。曾经从重庆到湖北,出游一年多。到大自然找灵感,从夔州出发,经瞿塘峡,到巫山。
他登上巫山最高峰后作诗一首。《宿巫山下》:
昨曰巫山下,猿声梦里长。
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
((巫山)
三,在绘画方面。
唐代画圣吴道子,在公元742一755(天宝年间),受唐玄宗之托到蜀中嘉陵江去写生,当时他并没画一张山水画,而是用心观察,把风景秀丽的景色默记于心。
吴道子回到长安,在大同殿内数丈长的粉壁上,用一天的时间,就画出了嘉陵江三百里山水来。此画是对嘉陵江美丽的山川之美,作了高度的浓缩、概括、提炼。唐太宗称赞他成竹在胸,画技高超。
(吴道子)
四,在音乐方面。
伯牙学琴被他的老师留在四面海水的孤岛上旬曰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只听见海水汩波,山林窗冥,群鸟悲号,让他在孤寂中受到大自然强烈的震撼,整个身心都得到洗涤和改造,更深刻的体会音乐创作真谛。
(伯牙学琴图)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其他网友回答
万事万物都是相联系的。行业划分只是以生存基础或者需求为标准给出的人为概念。每个行业都会有细分和统一,服务于人,这是社会所有生产力出现的本质。根据人的需求,社会/集体的偏好发展,这是生产力的没在驱动力。之所以出现各行各业,内核原因在于人类通过科技发展,将需求细分,对产品的要求精度也越来越高。但是无论如何细分,产品终归是围绕人性偏好服务。
其他网友回答
万物万务是有其一致性的。
易曰: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
运笔运剑是一个道理,王義之观鹅头扭颈,如同悬腕拧笔,也是心生感悟。
中国书法布局如阵法,也可看到围棋之布局,通篇一致,阴阳互运
中国书法讲修养,含蓄生气韵,风骨润精神。
音乐也这样,音必含响回旋,如同内家功夫之养。
发必昂昂洋洋也堂堂正正,高而不危,转而不折,
太极拳,八卦掌不也这样么,书法笔法,蓄势不也这样么。
曾见到清朝一曹姓武状元的一笔虎子,真得是宛转如意又劲力节节贯穿,尤其其最后下竖那一下,是点顿用笔,一节一节下来,仿佛一老虎尾巴,透过花纹可见骨节筋力一样。可又一气通贯。真得让人吃惊,武状元书法竟然如此。
后来才知道,中国的武状元,多半文化很高,举两个例子,一个岳飞,一个郭子仪,都是武状元。
也由此可见,文武其实一道。
各行各业也一道,
再举个例子,井上的辘轳提水,如同车轱轮压出个车辙一个道理。
中国人就这么聪明,有悟性。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话说起来可就长了。你还别说,这个问题大约二十多年前,我曾和别人讨论过。那是一个长者,曾对我说过类似的话。我当时的反应是隔行如隔山,所以对他的说法嗤之以鼻。但是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开始慢慢的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了。各行各业的达到顶峰的时候,会把一些道理提升到哲学的高度,那就抽象无比了。如果你能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相信《周易》有算命的能力,你大概也就明白你的问题了。非要说顶尖了以后原理就是相通的,恐怕也没人给你抬杠。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这句话并不是说,有了“道”术也就有了,而是说“术”就可以求了。张旭在看公孙大娘舞剑之前,肯定在书法中已经有了很高的造诣了,但是一直都停步不前,这就是有术无道。直到见了公孙大娘,才让他领悟了书家的道,从而成为一代草圣。但是明白了原理,就可以直接的一通百通吗?张旭受到了启发去舞剑,他可以吗?恐怕未必那么容易。说的很乱,希望你能够看明白。
其他网友回答
大道至简,殊途同归。当你把某一项技能练习到极致,有很深的造诣的时候,你学其他东西也很容易触类旁通,一点既透。就像你说的,书法和剑法相通,这在武侠世界里很常见,我觉得并不纯粹是虚构。再比如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指明了王维在这两项的造诣之深,也证明二者确有共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