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官渡之战为什么曹操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
优质回答:
这么说吧,很多曹操迷在官渡之战这个问题上,把曹操神话成如何如何用兵如神、知人善任的军事家。
但是就今天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想说:曹操根本不是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而是被迫孤注一掷地进行了一场战略决战。
众所周知,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 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 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基本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一、战术层面,曹操根本无暇顾及大本营
总的来说,前期曹操与袁绍在黄河沿线对峙,发生了一些局部战斗,双方互有胜败。
武帝纪将中期曹军一方面临的凶险局面一笔带过,但实际上战役中期袁绍中军到达后,双方进行了全面会战,曹军战败退守官渡,在这一线与袁绍形成新的不对称对峙局面。在这一长期对峙过程中,曹操粮草渐渐不支,而且领地内很多小势力都暗地勾结袁绍,局势可以说非常被动。
那么到了官渡之战后期,情况是怎么样呢?史书记载: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
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
曹操前期是取得了一些小胜,还阵斩了颜良文丑这两个大将,但到官渡后期实际已经被逼入绝境,最关键的是粮食快吃完了。曹操为何会粮尽呢?真是曹操的领地里没粮食吗?这就不得不借用一句名言了,“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其实呢,是史书刻意掩盖了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优异表现。
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钞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贼不敢近。
袁绍在官渡之战期间,一直不断派出特遣部队,在曹操后方袭扰曹军的粮道,效果显著——”贼数寇钞绝粮道“,曹操根本得不到粮食补给,几成断粮状态。到后来是任峻拼了老命才终于运送成功一次,可是之前数次对粮道的切断使曹操陷入了绝境。
袁绍的这个”神来之笔“只记载在不起眼的《任峻传》中,结果往往被人忽略。官渡之战,其实是袁绍最早对曹操采取了断粮之计,而且还是难度很高的敌后断粮,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战术表现堪称绝赞。
二、战役层面,巨大的优势让袁绍有些轻敌
但从战役层面来讲,袁绍还是有一些决策性问题。
作为官渡之战的发起者,袁绍稳坐河北,兵精粮足,对曹操拥有四倍以上的军事优势。从兵种配置上来看,河北连接草原,有强大的骑兵。曹操中原河南地区作战主要是步兵,步兵对骑兵劣势巨大。
更要命的是,除了黄河作为分隔线,曹操的河南一带,根本无险可守,一旦人家突破了黄河,你曹操就是门户大开,就是一马平川。
所以袁绍身边如果真的有一个他能信任的、能为他真正出谋划策的谋士的话,这时候就应该建议他拉长战线,对曹操发动全面进攻,直捣许昌,这样会让曹操东西不能相顾。因为兵力对比实在太悬殊了。
可是偏偏袁绍优势太大了,他就想一战定胜负,一口把曹操吃掉。《孙子兵法》说骄兵必败,我有绝对的优势,就是一次把你打死,根本不需要拉长战线慢慢打。
这也就是为什么袁绍没有去偷袭曹操的大本营,巨大的优势让他认为根本没必要这样做。
这也就是曹操为什么留下荀彧守许都,因为他对袁绍太了解了,从诸侯讨董后,曹操决定离开袁绍单飞的那天起,他就认定袁绍其人,不会作出偷袭许昌这样的战略决断,也就放心留下荀彧这个文官镇守许昌,调集全部精锐与袁绍安心在前线作战。
这也就是为什么曹操利用了他这个心理,选择在官渡到许昌一线布防,这一线我们可以通过今天的卫星地图看看,其实是对袁绍最不利的战场——黄河滩涂地,沙地,成漏斗型,有利于曹操进行纵深布防,不利于袁绍的骑兵部队突防。
三、战役层面,内部的不团结间接导致了袁绍的败亡
我们常讲天时地利人和,从这个角度来看:
天时,当时曹操立足未稳,许昌内部皇帝蠢蠢欲动、伺机待发;西凉有马腾韩遂环伺蛰伏,虎视眈眈;东面徐州新平,陈登陈珪带领士族摇摆不定;南面荆州刘表暗流涌动,趁火打劫;更不用提汉中张鲁、江东孙权都眼红着想要来分一杯羹,可以说,曹操官渡只要首战不利,甚至持平,袁绍就在官渡和他对峙半年,后方一旦一个地方开始乱,墙倒众人推,曹军自然不攻自破。所以,袁绍选择在这个时机发动战争,没什么问题。
地利,刚才第二部分我们分析了,其实是曹操在一定程度上占有地利优势。但我想说,在绝对悬殊的力量对比面前,地利优势并不是关键,人海战术,怎么也拖垮你了。
人和,这是我认为袁绍失败的最重要因素。前文分析了,袁绍在官渡之战并不存在军事策略层面的严重错误。可是为什么还是输了呢?
两个关键词:许攸叛逃,张郃、高览倒戈。
会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
太祖果破琼等,绍军溃。图惭,又更谮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
这里不得不说,袁绍集团是一个内部非常不团结的集团,不团结到可以把巨大的军事优势给败掉。可以看到,袁绍活着的时候袁绍集团就内斗,导致打输了官渡之战,袁绍死了以后,袁绍集团又内斗,导致袁家兄弟分裂。
那么袁绍集团为什么这么爱内斗呢?
当时,东汉的豪强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袁绍作为东汉大臣出身的诸侯,深知豪强一旦做大,皇帝的命就会被他们捏在手里,想什么时候让你死,你就得什么时候死。
对于这种现象,其他诸侯也自然深知。
于是怎么办呢?曹操刘备的做法是打击豪强,孙权的做法是和豪强合流。
袁绍则采取了另一个短期来看十分有效、长期来看蠢得不行的办法:
即放任部下内斗,期望以此削弱麾下豪强势力的力量,于是就有了这个如此不团结的袁绍集团。结果袁绍本人的权威是保住了,但这个做法也导致袁绍集团不得不一直在内斗的烈焰中艰难前进,最终还没等到统一天下,就先引火上身,被烧为灰烬,成为历史的尘埃。
关注@巨丰禾资讯 ,带你畅游历史的星河,汲取文化的滋养~
随手转发是美德,
请在下方留下你宝贵的评论!
其他网友回答
奇袭乌巢时,曹操把最复杂、艰巨的任务自己担起来了。
至于留守官渡的部队,曹操是一点也不需要担心的。
大本营不可能被打下
官渡,是曹操预先选定的战场。
由于黄河前线战线过长,曹操早就选定了官渡作为阻击袁绍的阵地。
早在199年,曹操就开始在这里筑磊。此时,早已经构造了完善的野战防御阵地。
袁绍集中大军,用尽各种办法,花了几个月都打不下来。
此时,袁绍要急切击破大营,谈何容易?
大本营的防御力量并未明显削弱
曹操奇袭乌巢,关键是要快!
既然要快,曹操当然只能全部选用骑兵!
因此,曹操只带了5000精骑奇袭乌巢,其余部队全部留守官渡大营。
就留守指挥官来说,曹洪固然不算一级良将,但他身边尚有荀攸这样的良才辅助,凭险而守,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显然,曹操的官渡大本营并没有明显削弱!
袁绍的反应合乎逻辑
作为久经战阵的老油条,袁绍的反应也不是没有逻辑。
因为:乌巢有淳于琼万余人把守。曹操想要攻破,并不容易。
袁绍的逻辑是:
1、曹操如果带的人太少,根本威胁不了乌巢;
2、曹操如果带的人多,官渡必然空虚。
因此,袁绍选择了不被曹操调动,以重兵进攻官渡大营,只派少许轻骑救援乌巢。
不过,袁绍还是低估了曹操。
曹操没有带太多人,却依然迅速攻破了乌巢。
而从战事来看:曹操是在袁绍援军抵达前攻破乌巢的。
所以:袁绍即使派重兵前往救援乌巢,也救不了乌巢。
唯一的区别是:曹操攻破乌巢后,无法歼灭援军,只能逃跑。都是四条腿的,曹操又不是跑不掉!
不过,在烧掉袁绍的粮草后,曹操是歼灭援军还是逃跑,已经无关大局了。
领导,应该在最紧要处。
总的来说,在曹操奇袭乌巢的过程中,留守官渡的曹洪的担子较轻,真正的重担,曹操亲自挑起来了。
这正是曹公取胜的原因。
在决定性的地点投入决定性的力量,这是取胜的法则。
这一点,人所共知。
但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在决定性的地点,我们未必能集中最多的力量。但是,必须要集中最强的指挥力量。
作为领导,曹操亲自担任最危险、复杂的任务,唯其如此,他才可以实现惊天逆转!
伟人评价街亭之战:亮宜自临阵。
领导,应该学会授权。但更应该:亲自抓起最复杂、紧张的任务!
否则,就是甩手掌柜,就可能耽误事。
与君共勉。
其他网友回答
官渡之战,发生在势力雄厚的曹操和袁绍之间,是三国时期,三大以少胜多战役的第一战。曹操以弱势的两万兵力与袁绍十一万大军,相持于官渡。最终,曹操亲率五千步骑,奇袭乌巢,焚毁了袁绍的全部粮草,加上张郃、高览降曹,导致袁绍军心大乱。曹操趁机大举进攻,几乎全歼了袁绍的主力,大获全胜。
曹操在官渡之战时的大本营,共有两个,一个是官渡战场的大营,另外一个就是安置汉献帝的许都。曹操就不怕袁绍派兵偷袭么?当然怕,不过,曹操对此早有准备。
先说曹操大本营许都。
曹操是非常担心有人趁他领大军在外之时,偷袭许都的。
官渡之战前,江东孙策就曾集结军队,准备趁曹操与袁绍对峙之时,攻打许都。结果,正如曹操手下第一谋士郭嘉所料,孙策“轻而无备”,喜欢独行,“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孙策竟然真的离奇死于刺客之手。许都的后顾之忧得以解除。
难道许都就此完全无忧了?并非如此。
袁绍手下谋士许攸,在袁曹两军对峙官渡之时,又建议袁绍派轻骑袭击许都。可是,袁绍自认为兵力强盛,定可在官渡大败曹操,不屑于偷袭。之后,许攸投了曹操,献上偷袭乌巢粮草之计,助曹操取胜。许攸带来了袁绍阵营的消息,解了曹操担心袁军偷袭许都的顾虑。
最主要的是,守卫许都的是曹操阵营的另一大谋士荀彧。在曹操征陶谦,陈宫迎吕布夺兖州之时,荀彧就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当时,荀彧联合程昱、夏侯惇,帮曹操守住了兖州鄄城、范县、东阿三座城池,一直等到曹操回师,然后击败了吕布。许都有荀彧在,即使有军队袭击,也至少可以坚持到曹操派兵回援。
再来看曹操在官渡的大营。
曹操同样担心袁绍在他偷袭乌巢之时派军攻打他的大营。
袁绍有十一万大军,曹操仅有两万军队。因此,曹操在奇袭乌巢之时,才仅仅带了五千步骑。曹操完全是靠虚张声势,先扰乱了守卫乌巢的袁军,力战才俘虏了淳于琼,之后再败袁绍派来的援军,这才险中取胜。曹操之所以没有带更多的军队前往乌巢,就是担心袁绍乘机袭击他在官渡的大营。
事实上,袁绍得知乌巢被袭之后,拒绝了张郃、高览的谏言,没有派重兵救援乌巢,反而让张郃、高览率军强攻曹操在官渡的大本营。
当然,曹操提前做好了安排。
首先,曹操将大营修得非常坚固,易守难攻。
其次,曹操留嫡系大将曹洪,以及新投降的许攸守护大本营。
再有,曹操在大营中,留下了一万五千兵马守卫大本营。
张郃、高览率军猛攻曹操大营,可是在曹洪的坚守之下,毫无进展。乌巢被袭之后,郭图又在袁绍面前陷害张郃、高览二人,迫使二人率部降曹。自此,袁军也彻底崩溃。
结语
三国时期,守卫战打过很多次,有胜利的,也有失败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派得力的将领、谋士来守。诸如守鄄城、许都的荀彧,守卫合肥的张辽、满宠,以及守卫陈仓的郝昭等人,都是一等一的良臣勇将。而守卫街亭的马谡、守卫江油的马邈却让人无语。
曹操在官渡之战时,当然会担心大本营被偷袭,但是曹操提前做好了准备,自然也就后顾无忧了。
其他网友回答
题主指的大本营是许都,还是官渡的军营?
袁绍不是没想过打许都,“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被曹仁击退。
“绍遣刘备徇强诸县,多举众应之。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曹仁传》
太祖善其言,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仁尽复收诸叛县而还。绍遣别将韩荀钞断西道,仁击荀於鸡洛山,大破之。由是绍不敢复分兵出。——《曹仁转》
真当袁绍是白痴吗?
在何进被杀后,袁绍敢纠结禁卫诛杀宦官,少不了勇气。
略微吓一吓,韩馥就让出冀州。
灭公孙瓒,拿下幽并,占据冀、青,一共四州。曹操自封大将军,袁绍一封信过去,曹操赶紧让出大将军。
袁绍败在官渡,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仅凭这个就说明曹操比袁绍厉害?那曹操战败赤壁,不还有更多人为他辩解么?
正史只记载大事记,一些小事可能忽略不记,可能一笔带过。
题主问的问题不如改为:官渡之战,袁绍有没有偷袭曹操后方?
题主认为打仗如同电视上演的?敲军鼓,将军一声冲,士兵就冲过去?那只会送死。
打仗历来先观察,再试探,实在不行才强攻。
官渡之战的转折点是火烧乌巢,关键人是许攸。但许攸的关键之处你是否明白?不是告诉曹操袁绍的粮草的位置,而是“屯军无严备”。
曹操早劫过袁绍一次的粮草,屯放乌巢的是第二波。粮草种地是仅次于大营的安全重地,曹操听到许攸说防护不严的消息,还不值得试一试?
曹操不试自己就得玩完。
打仗的胜负,除了实力外,幸运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战争就是一场赌博,曹操料定袁绍不会有此胆略。曹操曾经这样评价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因此,绝不会放胆偷袭曹操大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