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掌兵怎么理解 什么是慈不掌兵

网友提问:

你是怎样理解”慈不掌兵”?

优质回答:

“啪”的一声,浑身被雨淋透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抓下头上一样被淋透了的军帽,狠狠摔在羊山集前线指挥部的桌子上……

1947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出敌不意,飞越黄河天险,突破蒋军黄河防线,进军鲁西南。

相继拿下郓城、定陶后,部队在攻打军事重镇羊山集时,遭到蒋军精锐嫡系部队66师的顽强抵抗,在进攻过程中我军伤亡很大。

刘伯承闻讯后,冒雨亲自来到前线指挥部,他对部队遭受极大的人员伤亡大动肝火,向负责执行攻击任务的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和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发了大脾气,这对于刘伯承来说是很少见的。

“仗打得太蠢,太蠢了”!刘伯承头顶的那道伤疤由于动怒而泛着紫红色的光,嘴唇被冷雨激得没有了一点血色。

“不管你是多么高的指挥官,权威有多么大,一个口令能使成千上万的人向你立正,但是你没有权利让哪怕是一个士兵做无谓的牺牲,歼敌三千自损八百,一个指挥员不但要负歼敌三千之责,也要负自损八百之责,不能随便死一个人”。

站在他面前的陈再道和陈锡联面带愧色,争先检讨、承担责任。

看着眼前两位身上一身泥水、面容憔悴曾无数次跟着自己南征北战的爱将,刘伯承语气缓和了一些。

“几天没睡觉了?越是胜利越要细心谨慎,打了半辈子仗,应该认识战争了,把野司的榴炮营、一纵队的炮团都调给你们,你们要认真侦察,千万不能蛮干,要尽量减少我们的损失”。

最终,经过12个昼夜的激战,陈再道和陈锡联率部全歼羊山集守敌,活捉66师师长宋瑞珂。这两位战功赫赫的猛将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司令员为什么对他们发火。

同样,当初在1940年10月末的关家垴战斗中,为了歼灭血债累累的冈崎支队的500余名日军,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亲自到前线指挥129师部队对坚守关家垴的敌人进行围歼。

由于日军占据有利地形,八路军攻击屡屡受阻,部队伤亡很大。当129师师长刘伯承得知攻击部队损失惨重时,打电话给彭德怀,建议停止攻击,但彭德怀坚决要消灭这股犯下滔天大罪的日军。

因为想法相左,两人在电话争论起来,刘伯承生气地对彭德怀说:“你这是这赌气,蛮干,这一仗我不同意再打”。

彭德怀也是急火攻心:“拿不下关家垴,就撤消129师番号,杀头不论大小”!

这一仗最后并没有达到全歼日军的目标,我军受损严重。后来彭德怀对此战也做出了反思,并深感不安,他将关家垴战斗视为自己戎马一生中的几次败仗之一。

刘伯承元帅在战争年代巧于用兵,以谋见长,他对于“慈不掌兵”有着更高层次的理解,他认为,无谓的牺牲和损失并不能成为“慈不掌兵”的借口,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那才叫战争指挥艺术的最高境界。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就很容易理解这句话。在塔山组织保卫战的是东野的第二兵团,负责正面防守的是四纵,实际摆在前线的是34、35、36团。

负责对塔山进行进攻的是国民党中央军54军,后来独立95师也加入了进来。双方的兵力非常悬殊,但当时的作战任务也非常明显,必须死死的守住塔山。

如果这个任务没有办法完成,国民党的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将对攻击锦州的东野部队形成合围,整个战争都将陷入被动的境地。

国民党动用优势的炮火,几乎将塔山掀翻了。防守塔山的战士就是用自己的血肉和顽强的意志在阻击敌人的进攻,当时的伤亡非常的惨烈。

34团的一连原本是一个加强连有178人,到战斗结束,只剩下了7个士兵。36团警卫二排在前线阵地上全军覆没。三十四团最后只剩下了21个人,35团最后也不足100人。

正像电视剧描写的一样,当时前线的指挥官向林彪打电话,说自己部队的伤亡太大,请求增援,或者撤下来休息。当时林彪斩钉截铁的回答:我不要你的伤亡数字,要求你必须守住塔山。

战争是残酷的游戏,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指挥官在很多的时候必须牺牲一部分人的姓性命,去减少整体的伤亡,最终实现事先制定的军事计划。

试想如果当时林彪心一软,同意四纵撤下来,那将会造成非常严峻的后果。进攻锦州的主力军将会遭到国民党中央军的合围,大批的重武器将会丢掉,惨重的伤亡将不可避免。更重要的是打下锦州,把55万国民党军队消灭在关外的计划就破产了。

这就是“慈不掌兵”的重要含义,古今中外的优秀将领都明白这一点。

比如明朝戚继光的戚家军就是非常严密的一个军事组织,戚继光对手下的士兵要求非常严格,如果不能按照他的要求训练和作战,就会遭到非常严厉的处罚。比如在鸳鸯阵中,指挥官如果战死,其他的所有人都要被处死,如果指挥官受伤,战士也要被处罚。

正是凭借着严格的军纪,戚家军才以少胜多,战胜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后来戚家军又到了北方的长城防线,同样把北方的蒙古军打得落花流水。

战国时期的白起正是明白这一点,才将赵国的40万大军活埋。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正是靠着白起的不人道行为,才让赵国这一秦国的重要对手基本上丧失了抵抗的能力,为秦国统一天下打开了门户。

在王宝强饰演的《董存瑞》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别人问董存瑞,你的班长和战友哪儿去了?董存瑞说都死球了。有人说董存瑞冷血,董存瑞回答说,他们都死了,哭有球用,只有替他们报仇才有意义。

这就是战争。所有战争都是不理智的行为,因此判断战争也不能用常理来推断。战争就是死亡的艺术,只有理智的指挥官才能减少死亡,才会对局部的死亡视若无睹。

只有做到这样,才是真正的慈不掌兵。对一部分人的残忍就是对更多人的仁慈,只有牺牲一部分人才能换来更多人的更好生存。

其他网友回答

生活中,对于一些优柔寡断或善良懦弱的人,其家长或领导经常用这样一个词予以鞭策,那就是:“慈不掌兵”!怎样理解”慈不掌兵”?

“慈不掌兵”源自《增广贤文》,其后还有“义不理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

这四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慈不掌兵,义不理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从字面来看,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过于慈悲,就不适合领兵打仗;一个人如果很讲义气,就不适合管理财务方面的事情;一个人如果过于感情用事,就很难成就事业;一个人如果太过善良,就不适合去做官领导别人。

这几句话可有道理?

当然是有的。我们知道,战场是冷酷的,刀枪无眼,如果指挥者不够刚毅果断,轻则会贻误战机,重则会造成惨众的伤亡;很讲义气的人,考虑别人就会多些,甚至不惜“为朋友两肋插刀”,而钱财,则是诸多利益的交织点,仗义之下,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之手……轻则,可能造成经济损失,重则,会给自己或组织带来麻烦;若一个人很容易被感情所操控,那么就很难理智行事,瞻前顾后、缩手缩脚,岂不难成大事?自古官场如战场,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只凭一已之善良,真的是很难应付的!

这四句话,并不是消极的教导人们不能心慈、不能义气、不能重情、不能善良,而是告诫人们,要取己之长,补己之短,要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优点,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所以说,“慈不掌兵,义不理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

其他网友回答

“慈不掌兵”出自《曾广贤文》,意思是一个仁慈的人是不适合做军队的统帅的。原句为: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这些话都反映了古人处世的智慧,至今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军队是个特殊的集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用之能战,战之能胜。要想实现这个目标,统帅是不能过于仁慈。正像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言:“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对敌人不能仁慈

这一点很好理解,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历史上还真有对敌人仁慈的人,春秋时期,宋和楚之间发生了战争,宋襄公列阵迎击楚军,当楚军渡到河中间时,司马子鱼建议急击勿失,宋襄公不许。楚军渡河完毕,没有摆好阵型,子鱼再次请求攻击,宋襄公仍未同意。等到楚军列阵而战,宋军大败而归。两千多年后,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中专门提到这件事:“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对自己不能仁慈

平时不能仁慈:训练多流汗,打仗少流血。平时越是严格要求,才是对战士的真正关爱,否则,上了战场,他们就是给敌人当活靶子,害他们送命。

2. 战时不能仁慈:进攻时让谁主攻,撤退时让谁断后,这都是让人送命的任务,但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指挥员要有钢铁一般的意志和决心 ,为了最后的胜利 ,绝对不能有半点心慈手软和妇人之仁,不然,只会付出更大的牺牲和代价。解放战争期间,为了完成战役任务,实现歼敌计划,有些体弱的战士跑得直接吐血,甚至一头栽倒再也没有醒来。指战员也没有办法,为了胜利,只有做出牺牲。实际上解放军官兵平等,比任何一支旧军队都要公平。

战争确实是残酷的,宁为治世之犬,不为乱世之人,但愿世界上没有战争!

其他网友回答

“慈不掌兵”是一句流传甚广的统兵古训,但很多人曲解了“慈不掌兵”这句古训,把慈与严绝然对立起来,似乎慈则不严,严则不慈。孙子说:“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可见,掌兵不是不能有仁爱之心,而是不宜仁慈过度。如果当严不严、心慈手软、姑息迁就、失之于宽,乃至“不能使”、“不能令”、“不能治”,当然就不能掌兵。

古今中外,大凡治军有方的掌兵将领,没有哪个是靠拳脚棍棒打出一支过硬队伍的,而是把深怀爱兵之心作为共同的带兵之道。《孙子兵法》就主张“视卒如爱子”,《尉缭子》中有“将不心制,卒不节动”的说法。“慈不掌兵”揭示的只是带兵规律的一个方面,它还有相对应的另一个方面,即“暴不掌兵”,暴者,暴躁、暴虐也。三国时的张飞,其本事不可谓不强,“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长坂桥头,他以超人的胆略与勇气,喝退曹军数十里,创下了辉煌战绩。然而,他的下场却极为悲惨,悲惨的根源就在于“暴”。

关羽遇难,为报兄仇,他不顾客观条件令范疆、张达三日内制办白甲白旗,而范、张稍有异议,便鞭背五十,并以杀头示众相压。这种没来由的“暴”致使范、张二人由怨生恨,由恨铤而走险,最终取了张飞的首级投奔东吴。可惜张飞一世英雄,没有在战场马革裹尸,却死于自己部下之手,这不能不引人深思!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