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为什么是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苏洵

网友提问:

唐宋八大家中为什么有无名作留世的苏洵?

优质回答:

唐宋八大家,也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在这八位文学大家中,若论知名度,苏洵和曾巩的名气可能要低一些。

提到苏洵,可能很多人会想到他是苏轼的父亲,因为苏轼太耀眼了,但我们也不能忽略苏洵在文学上的成就。文学家是靠作品说话的,如果苏洵没有好的文学作品,没有过硬的文学功底,他是不可能入选唐宋八大家的。

苏洵为什么能入选唐宋八大家?他的作品决定了一切。

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达六、七年,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之后,游学各地,结交师友,开阔眼界,增加人生经验。长期的积累,苏洵写出好的文章自然水到渠成。

公元1056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时,欧阳修极为赞赏他的文章,当时的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的文章,欧阳修评价其文为:“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苏洵文采斐然,才华横溢,他的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内涵丰富,见解亦多精辟,语言锋利,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读之回味无穷。苏洵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

苏洵的传世名作也不少,如《六国论》、《管仲论》、《衡论》、《权书》、《辨奸论》等,这些都是难得一见的佳作。当你系统的读过苏洵的文章,你会对苏洵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其他网友回答

这就是题主孤陋寡闻了,能生出苏轼苏辙的人会是一般人吗?

韩寒还没有上过大学呢,我们能说他是文化低吗?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洵是个奇人,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居然能够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可见其天赋。所以,他两个儿子那么厉害是有原因的

唐宋八大家的一些轶事我们是知道一些的,比如苏洵这个没有中过进士的人,最后也位列其中,这里头是有原因的。苏洵应该算是三苏之中仕途最不顺的,相比于两个进士儿子,他可要霉太多了。参加科举二十余年,一无所成。

《宋史》记载:“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苏洵二十七岁立志读书,二十八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之后又参加茂才异等的考试,但是都没有考中。此后苏洵还考了十多年,但都没有考取进士。

虽说苏洵没有中过进士,也没有在考场上表现得让自己满意,但这并不代表他在文学上无所成就,只能说他不适合或者不喜欢用这种方式俩证明自己。

苏洵放弃了进考场之后,就非常用功地在自己的文学天地中自由地遨游。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都是传世名著。大文豪欧阳修曾评价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不能因为不知道就说他不厉害啊!

他跟自己的那两个儿子不同,那就是自己适应不了当时的社会考试制度,就连他的父亲也说过,这个儿子的学习态度他一点儿都没有操心过,尽管他没有一考即中,但一样是聪明的孩子。

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就不一样了,完全就是属于那种一考即中的人,这方面除了苏轼苏辙自身有慧根之外,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离不开苏洵对教育子女的重视跟严谨。

苏洵的教育子女之道,就算是到了现代,仍然有很多的专家、父母表现出很尊崇的态度,很多人都希望可以从苏洵的身上学到些什么。

其他网友回答

“唐宋八大家”即“唐宋散文八大家”,大家都知道有“唐韩柳,宋欧阳、三苏和曾王”。接着说他们的传世名作,大家立马会想到韩昌黎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还有苏东坡的”泛舟赤壁,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当我们说到”苏老泉“苏洵时,都会竖起大拇指,觉得这个人很厉害,让人心生敬佩,为啥呢,因为他是苏轼和苏辙的爹,可以说是”父以子贵而名显“。还有现在的孩童,一说苏老泉,都能吟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段三字经摘录在小学生国学课本里。

再说苏洵的传世名作,大家都知道《六国论》,当时可是风靡一时,不仅得到当时”文坛一哥“欧阳修的大力推崇,天下士子更是争相效仿,在文坛可谓掀起了一股”新风“。那么《六国论》好在哪呢?我们先看文章本身,写的是语言生动、气势宏伟,论点鲜明、论证严谨,借古讽今、切中实际。再看时下的文风,都在为了美而写“美文”,“美”在哪呢,为了好看,多用华丽词藻;为显示学问,爱用生僻字;为了气势,极尽夸张手法。当下文风一度陷入艰涩难懂、华而不实的地步,《六国论》的出世恰好一扫文坛的“浮华之风”。另外苏洵的代表作还有《衡论》、《权书》。

那么仅凭《六国论》、《衡论》等作品就可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吗?小舸认为还不够,”唐宋八大家“称号始于明,沿用600多年且无人提出异议,还有重要的两点:第一,文风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第二,他的两个伟大”作品“,苏轼和苏辙。朋友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历史上没有苏轼,我们古代的”诗词文“岂不失色十之二三!

其他网友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唐宋八大家是谁评的?又是怎么评出来的?

读过文学史的应该会了解,“八大家”源于明朱右编得《六先生文集》,这里已经确立八大家的人员,只是将“三苏”放在一起。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出朱右视“三苏”为一体,父子三人组合出道。毕竟纵观整个历史,也很少有一家文采皆斐然的,晏殊有八子,晏几道是老七,但因词作嘉,便能和父亲并称“二晏”。同样,明公安派“三袁”,其实也只有老二袁宏道比较出名。所以,苏洵沾儿子的光了吗?答案是肯定的。

但除了儿子以外,实际上,苏洵还沾了一个人的光,那就是欧阳修。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实际上宋代六人,其余五人均出于他门下,曾巩是他的嫡传弟子,和苏轼苏辙同科中进士,而欧阳修是当年的主考官,是他们的座师。曾巩和王安石是少时好友,将王安石推荐给了欧阳修,欧阳修对他大加赞赏。而培养出二苏的苏洵,也成为欧阳修的好友。

说了这么多,都在说他沾光,但他真的一点没有出采之处吗?那也是不可能的,不然欧阳修也不会折节下交。至少苏洵还有传世名篇《六国论》。其中提出的观点很有意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而且他还有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名二子说》,详细介绍了他对两个儿子的评价和告诫。

其实,翻开古代文章集大成之书《古文观止》,我们可以发现,苏洵收录四篇,苏辙收录三篇,曾巩收录两篇,王安石收录四篇。其实这四位差距都不大,为什么提问者只觉得苏洵不行呢?要我说,他们都是沾了苏轼和欧阳修的光。

最后,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虽说朱右已经确立了八人文作。但真正给他们定名为唐宋八大家的,还是明文学家茅坤,他编了一本《唐宋八大家文钞》,正式确立了唐宋八大家的名号。那他是凭什么确定唐宋八大家的呢?明史中说,他是唐宋派领袖唐顺之的究极迷弟,因为唐顺之最喜欢这八个人,所以他就评选了这八个人,答案是不是非常简单,纯粹是古人爱好罢了。

其他网友回答

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是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名副其实的一代布红儒。虽然苏洵出名了,但他与世界读者相比,却似乎有点不同。在古代,读者注重“学问和优秀的人”,读者可以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苏洵在少数情况下却不在此例中,放弃了事业,沉醉在书中,希望靠文章真正出名。 闭关十年,依靠勤奋刻苦的阅读和才华,苏洵的文章终于令人惊叹!苏洵传奇的一生,并非偶然,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似乎注定了他的一生一定非同寻常。

李白杜甫在大唐穷游,影响了两宋时期一大批的文人侠客,使得其在九州窜走。而少年的苏洵就是颇受李白杜甫影响,尤其是受李白的酒剑仙之名影响最重。少年苏洵,因为父亲健在且为人豪迈,所以没有家庭重担的他成了啃老一族。当然啃老一定不会是躲在家里啃,这样太没面子且有损名声,于是苏洵开始“游学四方”。就这样,他开始了游学生涯,少年苏洵对于学习没有兴趣。据野史来看,年起时的他对于武艺倒是颇为亲睐。就其数十年的所谓游学经历来看,不会武艺断然是跑不远的,但他恰恰跑的很远。此外,崇尚道术是少年苏洵的第二大人生标签。北宋年间对于道教的崇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以真宗、徽宗为顶峰。而四川这一道教的历史渊源与高度发展之地,自然道风浓厚,苏洵不崇尚儒学却酷爱道学,与时期环境文化背景有极大的关联。

天圣年间,游历各地的苏洵还将一副张仙师画像请至家中供奉,要是放在明清,儒生恐怕恨不得砸了苏洵的家。自己崇道显然不够,后期育有苏轼苏辙二子,苏洵便请来道士为二子授课。苏轼在一诗篇当中言:“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聘释迦文。”可见苏洵对于道教的热衷之情。 名落孙山,奋发图强《宋史苏洵传》记载曰: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简单翻译过来就是说:二十七岁苏洵才奋发图强立志学习,但是考进士落榜了,特殊才能的考试中又落榜了。就是这么残酷,苏洵也就是这样惨。但没关系,才二十七岁咱不怕失败,大不了从头再来。苏洵回家之后将上百篇组建的旧文章翻了出来,怎么看怎么别扭,自评道“吾今之学,乃尤未之学也”,干脆一把火给全烧了,从头再来嘛!落榜的确会有很大的压力,但像苏洵这样的人来说,再大的压力也不至于对自己下这么大的狠心。

在笔者看来,苏洵受到的刺激是多方面的,而考试落榜只是导火速。细数苏家中人的仕途身份,仲兄苏涣为开封士曹官后调阆州;岳父为眉山大理寺丞,这种情况下已经二十七岁的苏洵落榜,怎么可能接受得了?不到黄河心不死的苏洵,这一次算是把心收回来了,二子也在慢慢长大,如果仍然没有建树,就真的是无颜面对列祖列宗来。读《左传》以明春秋,读《史记》以知兴衰,习《论语》以树观念,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无一不通,韩愈文等一批有识之士的文章也是倒背如流。就是这么刻苦,就是这么认真。

步入仕途奋发图强后苏洵的文章备受世人赏识,不少朝中大臣也是十分赞赏,欧阳修就是其中之一。欧阳修对其政论文章情有独钟,将其《权书》、《横论》以及《几策》等文章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嘉佑二年,苏轼与苏辙二人同榜应试及第,彻底轰动了京师,仁宗皇帝召二苏之父苏洵前往舍人院参加考试,有节气的苏洵称病没有去。五年,韩琦举荐苏洵任职,苏洵被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后又调任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就这样,步入仕途的苏洵一直在最底层且最前沿工作。时年,苏洵五十一岁。第二年,苏辙任职秘书省校书郎,苏轼赴任凤翔。苏洵的一生就此走向终结,仕途也就此为最。从二十七岁奋发图强到五十一岁当县主簿,苏洵仕途多劫。一篇文章千古事,游侠跻身八大家虽然仕途不顺,在政坛上没有什么建树,但是苏洵的文章在当时可谓首屈一指。前文所述的三篇政论文为典范之作,但其文章不仅仅是三篇政论,否则唐宋八大家之列难以立足。

有一篇世人熟知的,论六国覆灭的文章,即苏洵所作。“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一篇气势如虹的《六国论》,说尽了六国覆灭原因之关键,后世不少人将《六国论》与贾谊的过秦论联系起来体会,将苏洵与贾谊并提,就从论战国七雄的角度上来看未尝不可。苏洵文采之奥妙,史事引用论证之巧妙可谓一绝,但更重要的是他文章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深度。不同于其他人兴尽晚回舟的洒脱,苏洵的文章每一篇都是对于历史的思考之作,每一篇都是对时局的感悟与评析建议之作,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名列八大家的原因之一,当然不是主要原因。

唐宋八大家,他们共同的特点在于文章写作风格的创新,文章内容结构的奇特等方面,当然最主要的唐宋时期新文学的兴起。但不论如何,苏洵终究完成了从不学无术的游侠少年,到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角色转变,虽然他仕途不顺,但却在文学历史上名垂千古,也算得失互补了。结语:纵览苏洵一生,唯有仕途不顺这一缺陷,但这又何尝不是苏洵文学建树的助推器,垫脚石!李白放浪形骸,仕途不顺而成一代诗仙,杜甫忧国忧民,仕途不顺终得三吏三别。就苏洵仕途不顺,有多种原因,但就笔者看来,其六国论中透露出来的思想就是其仕途不顺的关键所在。以六国侍秦为比喻,暗喻当时宋朝政府对于西夏等国的一味迁就忍让,更是以亡国之语来抨击朝政,试问皇帝乐意让其仕途顺利吗?即便皇帝愿意,那些主和派的大臣也不会愿意,毕竟苏洵的主战情绪十分高涨,即便是老了那也是老当益壮,所以仕途自始至终都是漂流在底层。苏洵的一生,对我们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