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老子的《道德经》对我们后人有什么启迪?
优质回答:
道法自然,敬畏自然!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对后人有何启迪?
我们知道《道德经》又名《老子》或《五千言》,是两千多年前,老子见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战乱频仍,身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世久而失望至极。于是便乘青牛西出函谷关,不知所踪!幸得关令尹喜之求得五千言流传于世!
如果没有这五千言,中国思想的天空不知道要暗淡多少!
人们常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可是大家知道,即便是至圣先师孔子,也曾数次求教于老子!
那么凝结老子思想的五千言的《道德经》到底给后人留下了什么财富?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文约意丰,内容可谓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故被后人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
《道德经》不仅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更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构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三驾马车(儒释道)之一的道家经典,《道德经》不仅对为君者为政者的经邦治国之道起到了巨大作用,更因其饱含治学修身、处世待人的智慧,对个体生命有绝对的指导意义!
不说别人,我们就来说说孔子受到的影响。
据说孔子曾四次向老子请教:
第一次问礼的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前535),地点在巷党(鲁地名)。担任周室守藏史的老子免官后与17岁的孔子相遇于一场葬礼,所以担任丧祝贴补家用的孔子向年长的老子问了一个“中途止柩”的丧葬之礼的问题。
第二次是在前526年,地点在周朝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
这时孔子二十五岁,不为了更加系统地学习周礼,于是与南宫敬叔一起到周王都成洛邑学习。老子热情地接待了孔子一行,并带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看祭神之典。孔子感叹不已,获益良多。
老子看年轻气盛的孔子有骄矜之意和急于从政的念头。于是临别赠言:“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子虽然嘴上说:“弟子一定谨记在心!”但是年轻的孔子哪能理解老子的用心告诫!
第三次是老子免官归乡后,地点在老子家乡鹿邑。此时孔子40岁,老子60岁。孔子仍于经书中与老子探讨仁义,而老子则看到仁义背后是统治者的私欲!二人思想逐渐产生了分歧!
第四次时间在公元前500年,老子避乱居沛期间(今江苏沛县沛泽)。此时孔子5l岁,老子71岁。
老子已彻底告别周礼,走向用道法自然,以无为本,探索新的治世方法。而孔子仍在苦苦探索他推崇的天道而不得。
于是老子提点他:大道是没有形迹的,一个人的形迹太昭著,不懂得和其光、同其尘的大道,一定会遭到很多责难。
孔子听后觉得恍恍惚惚,整整三天,他一言不发。弟子们问起见面情况,孔子回答说:“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那为什么孔子会如此评价老子,认为他的学识游龙般好深莫测难以理解?因为老子的思想关乎的已是对世界本源的探究,故玄而又玄!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揭示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
饱含智慧的《道德经》需要我们细细去品读,慢慢用人生经历去领会!哪怕如孔子,也只有到了耳顺之年后才逐渐领会老子之言!
因为孔子六十后才逐渐学易,没学几年就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并感叹:“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无缘观《道德经》,学易才豁然开朗。所以当今之世,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世待人,还是经商置业、从政为民者,都能在《道德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是源于自然的辩证法,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鼻祖。同时在世界上具有及其广泛、深远的影响。很多国内外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不仅把《道德经》视为解决人类思想问题的巨著,更是用来指导具体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1957年出版的《语言的本》中说:老子的“道”能解释为一种深刻意义上的道路,即“开出新的道路”。它的含义要比西方人讲的“理”、“精神”、“意义”等更原本,其中隐藏着“思想者的道说”或“语言的全部秘密之所在”。
“抱朴守真”作为老子天道自然观中的一种思维取向,亦可视为老子思想的核心所在。这一根本的思维取向实质上也就是一种价值取向。回归真实,也就是要回归自然。
实际上,世间最大的和谐就来自顺从自然(规律)而使万物“自足其性”、“各就各位”。顺从自然规律才会让事物的本性更加充实圆满,社会伦理与国家政治皆如此,这就是和谐的原理所在,强加人为偏离规律必定远离事物本性。这是老子“遵道而贵德”的根本原由。
老子的“道”是超越任何形式化、人格化的,是最基本的、人类永远追寻又永远无法触及的终极真相。我们可以从《道德经》中悟“道”,端正我们的态度、纠正我们思想上和生活工作上的问题。对个人对社会幸莫大焉。
一些人只注意到老子思想消极的层面,而忽落了老子思想的积极层面。老子思想的积极意义是肯定人性的自足性,告诫统治者,不要为了自己和小集团的利益而刻意的太多作为,而要以百姓之心为心,顺应民众,顺应自然而作为,这样天下便会自定。又告诫人们,不要为了自己的执着而刻意去钻营,而要顺应自然规律做事,这样你就心境明亮,豁达宽怀。
人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人对理想的追求和理解也是各有异同,从老子的思想中,我们能领略到老子的自然之道,明了天地万物运行之理,进而通达人生的观念,开启幸福快乐之路。
其他网友回答
1、宽容处世,不争名利,真诚待人
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么一个词“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饱含着哲学思想。
善良的人,心胸宽广如海,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真诚,有爱无私,这样的人一定会守信用,从官可治国,从商可把握时机,这是一种自然法则影响力。
2、学会相互转化思想,有利于人生的发展
“天下皆知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这样的哲学思想就是转换,人们知道美是什么样子,是由于丑称托而出,而知善良,也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事物的决定往往是存在对比的,没有对比哪里能展现它的特殊,同样将这样的思想附加在事物中可以去发现他的两面性。
人也是两面性的,他善良的背后一定是有人遇到了麻烦,才能体现它的善。也可以运用于结果,好的结果一定是有坏的东西产生。
这可以培养出人们的分析能力,扩大远见,为人生谋多条出路,才能保证我们能顺利的达成所愿。
3、盈满则亏,不炫耀自己所得,不太过锋芒毕露,时刻保持着谦虚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这就是盈满则亏的道理。适当的停止来巩固所得才能长久。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别人会嫉妒你的所得,想方设法的拉你下水。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每个人都想得到荣华富贵,如果拥有了就骄横,是必会给自己留下祸根。
人生时刻都需要保持谦虚的态度,才能守住自己的所得,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路也会走得顺畅。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你想要成为人生最大的赢家,建议从《道德经》读起!
老子雕像
公元前516年,由于周王室内部的争斗,老子原来负责管理藏室的工作失去了意义。于是,老子骑着青牛来到了函谷关。
在镇守函谷关将领尹喜的请求下,老子写成了有5000字的《道德经》。几千年过去了,有些国外学者也在研究《道德经》,更何况我们国人呢?
古代贤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新时代,新特色,新气息,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结合时代脉搏,摒弃糟粕,汲取精华。
老子图片
一、生命才是最珍贵的!
新时代以来,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都在为了事业,为了家庭,为了生存,努力打拼,却忽略了身体。其实,我们打拼事业的根本是为了什么?无非还是为了家庭,为了陪伴。如果失去了健康乃至生命,也就泯灭了我们奋斗的初衷了!
很多人强调:情非得已,实属无奈。其实,那还是无能的表现。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事业和家庭都兼顾呢?
当然,这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事业单位,有没有从人性化、人道主义出发,鼓励和提倡员工提高效率,科学、合理、高效地生产和办公。
在此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可否设立一个日子,叫做“陪伴家人日”。增多与家人的陪伴,不仅可以使许多社会问题迎刃而解,而且整个社会会更加团结、高效、务实!
二、良好的道德水准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人的本质是社会性!没有任何人可以独立于社会之外。只要我们在这个社会之中,就不可以避免的要与别人产生联系。
人的最低需求就是生存。我们要生存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经常听别人说:现在的社会道德水平每况愈下。
其实,我们每个社会成员都需要检视自己的道德素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努力地提升自身修养和内涵,把我们共同生活的这片蓝天建设的更加美好,打造幸福、和谐、融洽的未来!
老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