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十八路诸侯,只有曹操追董卓,孔融是汉室忠臣,为何不追?
优质回答: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欺君害民,曹操刺杀董卓不成,回乡召集义兵,发檄文于天下诸侯,共伐董卓。天下共十八路诸侯纷纷响应,这孔融当时是北海太守,也在诸侯之列。
本来这十八路诸侯是很有优势的,虽然和吕布交战遇到挫折,但孙坚击败华雄、关羽斩杀华雄,还有三英战吕布,看上去形势不是一片小好,是一片大好,诛杀董卓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就在董卓迁都落荒而逃时,诸侯纷纷入关进京,本当乘胜追击,却因为盟主袁绍的命令按兵不动。哪怕是曹操挑明利害关系,指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是天亡之时。”应该立即追击。可是袁绍和众诸侯都主张不能轻举妄动,根本不听曹操的劝说。曹操被逼无奈之下,只能率所部追击,结果中了董卓的埋伏,大败而归,曹操小命都差点留在那。
那么问题来了,当年那个生于儒学世家、四岁就知道让梨的孔融,为何也没有追击,反而和袁绍等人一起畏手畏脚呢?首先要说这十八路诸侯,真正能打的也没几个,盟主袁绍和袁术算一个,刘备三兄弟算一个,孙坚算一个,再加上曹操,这几个人后来都是搅动天下风云的人物,而像孔融根本算不得一方诸侯,他的实力太弱了,打仗太难为这位儒生了。
而袁绍一心想着怎么夺取冀州和幽州的地盘,给自己的十万大军安个家。袁术呢想的只是怎么压别人特别是袁绍一头,对董卓也不甚尔尔。这两位是有敢为天下先的称帝勇气的,孙坚则是拿到玉玺之后有点上头,急着回老家去。这才有袁绍不带颜良文丑参战,袁术克扣孙坚粮草,孙坚藏匿玉玺,这些小心思都与诸侯们所树立的大旗相去甚远。
其实孔融此人,难以简单的给他盖棺定论。他虽4岁让梨,言:“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但孔融在10岁时随父亲进京拜访党人名士李膺时,但却因为非名士及通家友好而不得进。孔融就告诉门人以孔子与老子的关系来附会,言他与李膺时累世通家。孔融虽不惧董卓残暴,曹操用刑法,但却又在饥荒严重时,因为自己好酒,屡次上书反对曹操的禁酒令,不顾百姓饥荒。
其他网友回答
导语:
所谓十八路诸侯,简直就是一个笑话。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倒不是为了铲除董卓,而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很悲哀地跟大家说一个事实,董卓才是维护汉室一统的那个人,而袁绍、曹操这些人,全部都是搞分裂的家伙。
当时董卓手握汉献帝,天下诸侯都要听从朝廷的命令。就这么一点,让十八路诸侯眼红,其实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东汉的皇帝,有几个是真正有独立自主权的呢?政权还不都在权臣手里握着吗?
东汉的政局很有意思,要么是外戚集团主政,要么是宦官集团主政。反正就是轮不到皇帝来独自做主。所以董卓和其他主政的权臣,没有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就是,他既不是外戚也不是宦官,他是军阀集团的代表。
01十八路诸侯,都是军阀集团的代表人。
东汉政权除了最初俩皇帝自主了一把,后面的皇帝全都要依靠其他势力。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的你来我去,组成了东汉集团两百年的历史。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集团存活着,那就是士族集团。所谓士族集团,那就是世代在朝中做官的家族。他们是外戚和宦官两边都不敢得罪,也不敢去触碰最高权力,一直在社会中层苟活着。
直到董卓入京以后,这些士族们忽然发现,原来除了外戚和宦官,军阀也可以主政。所以很多士族摇身一变,就成了军阀集团的代表人物。
十八路诸侯当中,基本上全都是士族集团转变成的军阀集团代表。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曹操。曹操这个人比较复杂,你可以说他是宦官集团的后代,也可以说他是士族集团的代表,他是哪儿都沾了点边,所以他最特殊。
这么多军阀为什么要针对董卓一个人呢?因为他们认为,董卓实力弱小,居然也能够称霸天下,他们这些实力强大的诸侯,为什么不能呢?
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进乃召卓使将兵诣京师,并密令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欲以胁迫太后。卓未至,进败。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将其众迎帝于北芒,还宫。时进弟车骑将军苗为进众所杀,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三国志》
而且他们不想听从董卓的安排,因为他们想在自己主宰自己地盘上的所有事情。也就是说他们想要搞独立了,但是必须要有一个理由不听朝廷调遣才行,所以董卓成了汉贼。
02十八路诸侯都是为了各自利益,几乎无人愿意真正对付董卓。
出兵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争权夺利。能够在出兵的过程中,消耗其他诸侯的力量,让自己的力量变得充实,这是最好的。
一旦出兵,那么这些诸侯就有机会和办法,在全国各地招兵买马。因为他们是代表正义的那一方,自然是要得到支持的。
所以能够趁此机会招兵买马,对他们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至于挑战董卓的事情,我们会发现,没有谁愿意去做,为什么呢?
首先,他们没有哪一个人单独会是董卓的对手,就算是他们真心实意去对付董卓,可离心离德情况下,也未必能够打下董卓来。
其次,挑战董卓,势必需要动用本部的兵马。一旦出现损兵折将的情况,那么对自己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毕竟你损失了,人家未必损失。
再说,十八路诸侯都想着要争权夺利呢,哪有时间真正为了讨伐董卓而卖力呢?占领地盘、夺取粮草、招募兵勇,这些事情实在是太多太麻烦了。
由此可见,他们没有哪个人是真心实意会帮助汉献帝脱离苦海,甚至汉献帝当时的处境,其实也只是某些阴谋家刻意描绘出来的,汉献帝到底过得怎么样,他们压根就不知道。
馥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谏馥曰:“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奈何乃欲以州与之?”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让,古人所贵,诸君独何病焉!”从事赵浮、程奂请以兵拒之,馥又不听。乃让绍,绍遂领冀州牧。—《三国志》
当然,话也不能说那么绝对,还是有那么几个是忠于汉室的。有些人愿意扶持汉室江山,但是没什么能力,比如说徐州陶谦、北海孔融。有些人则真正为讨伐董卓事业做出了贡献,比如说兖州曹操、长沙孙坚。
03曹操和孙权的确是为了大汉江山努力过。
在十八路诸侯当中,当然也有一股清流,比如说曹操和孙坚就是其中两个。这两个人为了讨伐董卓,的确是做出了不小的努力和贡献。
曹操曾经带着大军追击董卓,结果可笑的是,他的人马都出动了,可其他人的人马却纹丝不动。这让人给气的,结果曹操中了吕布的埋伏,自己差点也被人给宰了。他跑回来痛斥袁绍兄弟,却依旧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他只能寒心离开联盟。
卓遣步骑数万人逆坚,轻骑数十先到。坚方行酒谈笑,敕部曲整顿行陈,无得妄动。后骑渐益,坚徐罢坐,导引入城,乃谓左右曰:“向坚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籍,诸君不得入耳。”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三国志》
而孙坚更是作为十八路诸侯的先锋,击败董卓的所有战役,几乎都是孙坚打下来的。华雄前来挑战,也是孙坚将其斩落马下。
攻陷洛阳城,也是孙坚的功劳。可惜因为孙坚的功劳太大,能力太强,所以遭到了袁氏兄弟的妒忌。袁术为了阻止孙坚再建功,所以故意不给孙坚粮草。
孙坚无奈之下,只好负气离开了十八路诸侯,结果在回江东的路上,被刘表的人马给伏击射杀了。实在是可惜。
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坚常著赤罽帻,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著之。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间道得免。茂困迫,下马,以帻冠冢间烧柱,因伏草中。卓骑望见,围绕数重,定近觉是柱,乃去。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三国志》
所以说曹操和孙坚这两位,至少在那个时候,还是心向大汉的。至少他们是愿意奋勇杀敌的。所以十八路诸侯不全是草包,曹操和孙坚这样的英雄,至少可以成为那个时代的楷模。
总结:孔融和陶谦这些人,心有余力不足。
说老实话,把孔融算进十八路诸侯,的确是抬举他了。因为这个人不善于打仗,只善于治理地方。
陶谦也是一样,他们虽然都是大汉朝的忠臣,可是他们手里的人马非常少。除了有一颗报国之心外,压根就没有什么实力跟董卓相抗衡。
而有实力的比如袁绍,他作为盟主,想着的不是如何击败董卓,而是如何夺取冀州和幽州的地盘。他这个盟主虽然手握十多万人马,目前还没有落脚的地方。
再比如说袁术,坐拥南阳郡这么一个人口众多,粮草众多的地方。他所想的是不让其他诸侯建功立业,以此盖过自己的名声。因为袁术家族四世三公,他又是嫡子,当时在天下属他的名望是最高的。
由此可见,当时除了少数真诚辅助汉室江山的人,压根就没有人愿意为这件事出钱出力。以刘备的视角来看:十八路诸侯,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参考资料:《三国志》
其他网友回答
初平元年,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骁骑校尉曹操、西凉太守马腾、徐州刺史陶谦,带着自己的私兵万里相赴,史称”关东军”,拉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
以上十八路诸侯看似强大,以讨伐董卓为名实则一盘散沙。汉朝各路军阀临时拼凑的军事联盟自然彼此间嫌隙很多,互相猜忌,再加上各自兵力,后勤补给等客观条件所制约,自然难以协调一致同仇敌忾。孔融毫无疑问是汉室忠臣,但设想在此情况下能响应出兵勤王的相信大都是汉室忠臣,其中兖州刺史刘岱还是汉室宗亲。名为十八路,看似很多,其实各路兵力都参差不齐,大军阀自然兵多将广如袁绍,小军头拉点民兵也算一路诸侯,何况,各路诸侯的胆略谋略和和军事指挥能力也高低有别。孔融一介文臣更没像曹操那样在剿灭黄巾军时带作战勇猛,其时刚兼任北海相,又有多少根基和家底,其实力不能及,对汉室也只能在精神层面上支持和效忠罢了。曹操虽有勇有谋奈何兵力不足,未能尽到全功,也只能对袁绍及各路诸侯甩下句“竖子不足与谋”。
其他网友回答
你好,我来回答一下:
大家都知道曹操是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思想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曹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正义促使他这样子做。兵少将弱明显处于劣势,跟比自己强大的对方打仗好比以卵击石。兵法也常说,倍则攻之,兵力是对方的两倍发起进攻比较有利。曹操因此也差点丢了性命,实力不足的时候不能轻举妄动,防备比进攻更为重要。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最大的好处。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他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建安元年,征还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大中大夫。孔融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为曹操所杀。
孔融是一介文人,没有领兵打仗的能力。让他写一篇文章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