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垂帘听政的太后 北宋垂帘听政的皇后

网友提问:

北宋共有九位皇帝,出现过五次垂帘听政,太后为何未能独揽皇权?

优质回答:

中国历史上有唐宋变革这一说法,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文官集团做大,彻底打掉军贵集团在政治上的权威和影响力,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文官来源发生很大改变,隋唐发端的科举取士,仍然没有摆脱贵族豪门的影响,许多考生可以走裙带关系,获得好成绩。

贵族豪门子弟,也不一定需要经过科举,有恩封荫庇等特殊途径入仕。经历唐末的农民起义和五代十国的混乱战争,魏晋以来的贵族豪门,基本上雨打风吹去,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大大衰落。

北宋的科举比唐朝就严格多了,考官与考生不能有联系,考生做完卷子,由专门人员誊录。考官完全与考生完全分开,杜绝裙带关系。这样考生就完全是天子门生,杜绝发生像东汉那样,大学士门生故吏遍天下的状况,同时也禁绝政治大豪门的形成,有利于皇权的稳定。

北宋开国皇帝本就是武将黄袍加身,得位不正。同时也深知武将对皇权的损害,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再逐渐收夺地方节度使权力,将节度使原先拥有的兵权、财权和人事任免权拆分开,交给不同的文官管辖。

中国古代有“功赏其爵,职赏其能”说法,爵位赏赐给有功劳的人,职务让有能力的人来干。

科举考场

北宋皇帝在这方面玩得最溜,勋贵功臣外戚爵位俸禄可以给,但朝廷官职大多给虚职,少给实职,抑制功勋外戚集团对皇权的威胁。

针对题干太后垂帘听政的事,这个很正常,只要你不能保证成年皇子继承皇位,就肯定会有太后垂帘听政的事。

因为北宋政府重要官职,非进士基本不能担任,那太后就不可能安插自己亲戚进入统治集团,也就不会发生汉唐时期外戚干政的故事。

即便有太后干政,对皇权是没有什么威胁的,说大了就是太后与皇帝之间母子矛盾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一是有文臣集团,不允许,在那个朝代还是有铮铮铁骨的谏臣的。

二是社会一直对牝鸡司晨有看法,要不武则天也不会把天下重归李氏。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刘忙观点,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

我想纠正一下,垂帘听政和大权独揽是两回事,北宋这5位太后是临朝辅政。

辅政、摄政、干政和执政是四个不同概念,宋朝319年,基本杜绝了外戚干政的情况。原因是宋太祖执政之初就设置了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的制度,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另外,宋王朝还特别设了御史台和谏院两个监察机构。外戚想单方面通过控制某个机构去干政,基本没有可能。

因此,宋朝这五个太后是辅政,不是大权独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宋朝的皇帝都比较短命。宋真宗去世的,太子才13岁,宋神宗去世时,太子才9岁,宋哲宗无后,年轻的继位者根本没有治国理政的经验,无奈之下,只能由皇太后垂帘听政。

二、有几个皇帝的遗照里写明了让皇太后垂帘听政。著名的有宋真宗的《乾兴遗诏》、宋神宗的《元丰遗诏》、宋哲宗的《元符遗制》。宋真宗在《乾兴遗诏》里写道:军国事兼权取皇太后处分。这里的皇太后即真宗皇帝的皇后刘娥,也是宋朝第一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

三、宋朝垂帘听政的这几个皇太后都比较贤明。最有代表性的是宋真宗的皇后刘娥(狸猫换太子的女主角)。在她垂帘听政时期,采用了范仲淹的意见,因此有了庆历新政。庆历新政最重要的贡献是恢复了政治清明的状态,同时与周边国家保持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在刘太后听证时期,宋朝和周边国家没有发生过战争。

四、虽然说太后辅政,但是朝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当朝的权臣,比如刘太后执政时期的范仲淹,哲宗之母高太后(不是亲生的)执政时期的司马光。太后们虽然有识人之明,大臣们也是治世能臣,但宋朝终究还是灭在了新旧势力的争斗上。

其他网友回答

北宋垂帘听政的皇太后,要说五位,第一位是“狸猫换太子”的主角——宋仁宗时期的刘太后,第二位是宋英宗时期的曹太后,第三位是宋哲宗时期的高太后,第四位是宋徽宗时期的向太后,第五位应该是北宋灭亡以后的孟太后吧。

?

第一位刘太后刘娥,是宋真宗的皇后,本是银匠的妻子,阴差阳错进了后宫,宋真宗死后,仁宗年幼,成为垂帘听政的太后。刘太后在宋真宗去世后,垂帘听政了十二年之久,虽然她多次想效仿武则天,甚至多次穿上龙袍招摇过市,死前还不肯脱下来,但最后还是在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下放弃了这个想法,把权力还给了宋仁宗。

?

第二位是曹太后,是宋仁宗的皇后曹氏,曹太后是北宋第一名将曹彬的孙女,因为出生于名门世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十七岁的时候就被送进了皇宫,十八岁时成为了宋仁宗的皇后。曹后不仅长得美丽非凡,而且饱读诗书,临事决断。宋英宗即位后没几天,就突然病倒,所有的政治事务,都压在了刚刚丧夫的曹太后身上。她每天都要批阅数十道奏章,而且每次下旨前都深思熟虑、充分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当遇到意见相左时,也总是谨慎对待。等到两年后宋英宗病愈,曹太后马上撤掉珠帘、把朝政还给宋英宗。

?

第三位是宋英宗的皇后高滔滔,在其子神宗死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辅佐年幼的哲宗。很不幸,高太后是个强权人物,他所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起用司马光,废除了神宗时的王安石变。北宋官场在那几年里互相倾轧,不是新党压倒旧党,就是旧党压倒新党。最后高太后死了,宋哲宗亲政,又全面恢复了新法。

?

第四位是宋神宗赵顼的皇后向皇后。1085年,宋哲宗即位,尊为皇太后。1100年宋哲宗去世,一度临朝听政。力排宰相章惇之议,拥立端王赵佶为帝,是为宋徽宗。 向太后以女人之见,为大宋帝国选择了一位艺术家皇帝,为北宋灭亡埋下了地雷。

?

第五位应该是宋哲宗的皇后孟氏。孟皇后又称元祐孟皇后,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后。其二度被废又二度复位,并二次于国势危急之下被迫垂帘听政。一次是靖康之难后,北宋宗室全部被金掳走,因为孟氏被废居宫外,所以幸存下来。大臣们从宫外请回孟皇后,下诏立了宋高宗,南宋建立。后来高宗的亲兵叛乱,欲废高宗而立其幼子,又请出来了孟皇后垂帘,孟皇后临死不乱,最终平定了叛乱,可是高宗的幼子惊惧而死,高宗无后,又把皇位传给了太祖一脉。

北宋太后垂帘,刘太后和高太后都曾大权独揽,刘娥甚至想称帝,之所以最终无果,有三个原因:

一是因为遗诏。遗诏既是北宋皇太后得以垂帘听政的依据,同时又是限制皇太后专权并最终迫使她们撤帘归政的政治工具。所谓遗诏,又叫做遗制,北宋9位皇帝中,除宋徽宗未驾崩即传位于其子宋钦宗,后徽宗、钦宗一并被抓到外民族地区,其余7位皇帝均留有遗诏,这样的遗诏包含着一个重要意思,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基础是皇帝年幼或者缺乏政治经验,皇帝一旦成年,又有了从政经验之后,皇太后便失去了垂帘听政的合法基础。这便给了北宋大臣们要求皇太后撤帘归政的理由,一旦条件成熟,大臣们便会时时敦促皇太后还政,让皇帝早日亲政。就这样,面对士大夫所造成的压力,垂帘听政的皇太后不得不及时归政于皇帝。

二是因为宋朝的祖训。宋朝是文人的天下,与士大夫共天下,赵匡胤崇文抑武,文人大臣们拼死效力。所以太后垂帘,往往受制于文臣。不仅太后,皇帝的权力在宋朝也受到文臣的限制。

三是因为专权的太后都死了,不得不还政。无论是刘太后、高太后,他们的专权不亚于皇帝,她们都是死后才归政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一说到垂帘听政这个词,大家可能都会想到太后借此机会专权,可是在北宋的时候,出现过五次垂帘听政,但太后都没有能够借此独揽皇权。

宋的太后没有能够独揽皇权,还是因为限制因素太多了,让太后即使是有野心,也不够独揽皇权。最主要的因素便是遗诏了,就是死去皇帝留下来的遗诏,这里面就规定了太后以后的行为,相当于给太后画了一个框框。其中明确太后有垂帘听政的是《乾兴遗诏》、《元丰遗诏》、《元符遗制》,这三封遗诏都规定了太后有垂帘听政的权力,但太后垂帘听政是有条件的,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够垂帘听政。像在《乾兴遗诏》与《元符遗制》中,遗诏给出皇太后垂帘听政的条件是“然念方在冲年“,具体听政的内容为“方嗣君践柞之初,应军国事请皇太后权同处分”。也就是说太后垂帘听政是因为皇帝年纪还小,对于国政不太了解,这时候太后就要匡扶皇帝,替小皇帝处理政事。等到皇帝能够独立处理政务时,太后的作用就不大了,不能继续待在垂帘听政的位置上不下来。要是太后一直霸着不下来,大臣们也会督促太后下台,把权力让给皇帝。

而且宋朝的大臣们也敢说,他们不会惧怕太后势力,当皇帝长大以后,他们也会发挥自己监督的作用,让太后把权力交给皇帝。再说宋朝的太后中也没有出现过像武则天一样的厉害人物,对权势十分贪婪。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