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需要创新吗 关于书法的看法

网友提问:

略懂书法的人对于书法创新有何看法?

优质回答:

所谓书法创新,只不过是花样杂技般的表演,惊险过后就复归平静了。没人在乎。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是造型、节奏、韵律、学养、笔法等多方面的综合的艺术展示。不是在宣纸上打个滚就行的!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个很大的话题,只要认书法为艺术,便与绘画、摄影及其他诸艺术一样,皆有创新的问题。问题不存在”创”字上,而存在”新“字上,不同的人,不同的喜好,不同的艺术观念,对”新”的看法理解与认定是不一样的。艺术上观念趋于保守的人,他们未必认为自己保守,他们对于创新的理解与具有前卫精神的人的认知是谈不到一快去的。

其他网友回答

当代书法的衡量标准,不管是从结构、布局、技法还是气韵等方面,仍然是以古人的审美标准去衡量的,你去看看现在的书法国展就知道了。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还停留在过去的标准内,那么中国的书法艺术在明代以前就已经达到了历史高峰,如钟繇、王羲之、文征明、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王铎、柳公权、怀素、米 芾、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等大家,不管是楷、行、草、隶、篆等各体,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后人都是只有摹写他们的份,衡量的标准也是看是否达到古人的水平,达到古人书法的韵味。从这点上来说,当代书坛是没有人能够达到上面古人的书法水平的。

书法界有很多人在哭着喊着要创新,也有很多书家号称已经自创一体,自创了一派,其实只要稍加读帖,读碑,你就会发现这些所谓自创一派的大书法家,不管是书协主席也好,院长也好,都是在炒古人的冷饭,没有之一。至于那些行走江湖的“名家“,写的多是”丑书“,骗骗不懂书法的人还行。

书法不同绘画,书法的核心不管如何变化,不管你的书法艺术达到了怎样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形式上都是不能脱离文字这一基本形态的,写字是古代文人的基本功,字写得好,在古代是衡量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的,从实用到书法,书法艺术和中国画一样,是中国农耕文明形成的特有文化、是国粹。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从封建专制社会到民主开放的社会,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书法的实用性、工具性这一存在的前提已经逐步弱化,或者已经不存在了,动手写字的场景越来越少,所以当代人的书法艺术要达到古人的水平,恐怕是很难了。

书法的创新已经失去了现实的意义,所以我并不主张书法非要去搞什么创新,非要和古人的书法比,但提倡中国人写好中国字是对的,因为这是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一种文明的传承,只要中国文字在,写好中国字是应该的。

不要动不动就谈书法的创新发展,因为你无法超越前人,当前能够传承下来就不错了。

书法同时是一项消耗时间、消耗精力的艺术,所以我并不提倡全民学书法,特别是青少年,他们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现代科学知识,而不是沉迷于书法这一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东西。书法的研究、创新与提高这一工作,就交给少数的书法家和爱好者吧。

其他网友回答

提出“对于现在有些人根本不懂书法,就胡乱喷书法,稍微懂点书法的人就谈创新有何看法”这个问题者,给你出一个问题,看是不是也很“噎人”?

何为书法家?能够融贯古今文博,书法技能娴熟,且风格面貌独特,能够倡导和引领一方书风和正确发展方向者。“融贯古今文博”是前提,“书法技能娴熟”和“风格面貌独特”是条件,“倡导和引领一方书风和正确发展方向”是标准。

先回答乱“喷”书法的问题,这个的确不是伪命题。现在有一种现象,凡是某团体或某协会主办的书法展览及其会员书法作品,一但展示在网络媒体,不管三七二十一,恨不得一棍子打翻一船人,何故?凡事物都有两反面,犹如一枚硬币竖立,两方面彼此各居于一面,各看各的区域或地盘,但两者之间还有一个截面,即旁观者,所谓旁观者清。“喷”书法者,非不懂书法,真正不慬者不管他的事,何必要“喷”呢?这样的话,主办者及其参展者,须“一日三省乎己”了,从多年参展评选及入选等环节上,不妨审视一下有何不妥?另外,从不同既得参展、入选作品利益者,回头看一下自己的作品,从发展角度看,也不失为一种好事。

回答书法家定义的问题

先说“能够融贯古今文博”,它是书法的前提。汉字有六书,随着书法就产生了,从目前考古发掘情况看,甲骨文最早,真正意义上的书法非青铜器铸文,也非崖刻,是竹简、绢帛和石碑上书写的文字算起,然后随着纸的发明作为载体书写至今。虽然各代书法风格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书法是随文书而诞生,非有意而书法。这个区别在于,先有文章,然后书法。所以,历代书法家,即大文豪,至少也做文案工作的。现在有意而书法,是科技发达的结果,但光不能抄写古人文章或诗词吧,至少会创作对联,懂点平仄和押韵,一点没有为难谁吧。

关于“书法技能娴熟“和“风格面貌独特”的问题,它是书法的条件。做到书法技能娴熟,非童子功不可,凡从事砚边经历看,没有经过二三十年光阴者,最好书法不要上墙,凡能上墙者,除了刻苦,还有天赋。凡艺术,不是谁人可以搞的,天分就决定了至少三成。欲要风格面貌独特,这是区别于一般写大楷而言。书法必须经过严格的写大楷过程,也就是临摹得以假乱真那样,但要独立创作,可谓带着镣烤跳舞一样,那是一场经过几度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文学愈深,修养越高的人,追求境界就越远大,经常还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一但攻开这一层障碍,新的追求又开始了。所以,书法风格无定期,活到老,学到老,追求无止境。

关于“能够倡导和引领一方书风和正确发展方向者“的问题,它是书法的标准。这个问题,具有大悟者能看清。从书法发展的艺术特征看,一代书法与国家气象有关。唐法宋意,元明姿态。对照历代书法字帖,就能领略到这一点。唐代为什么崇尚法度大气之象,唐朝的历史能够说明这个,大西洋至今尚有“唐人街”这个名称能够诠释。宋代尚意,意者,似像非像。更多的是每个人根据虽然两宋很久,但总是东奔西跑之势去意会。明清两朝之“姿态”,若女子抹胭脂点口红才动人去理解。按理如今胜过贞观之年,更胜过所谓的康乾盛世,对应书法应该是正大之气,其实此种作品早已孕育了,并潜藏于民间,代表着一种正能量,等待历史的的检阅,无愧于时代。

但从面上看,无数年年月月,这个展览方歇,那个展览又起,能看到独领风骚者寥寥呢?总是看到病怏怏的,有气无力的多,而震憾人心,令人心服口服,或心服口服不服的少呢?客观上说,书法展览赋予太多的福利,一但入选、参展多次,意味着由民间江湖转入圈子,其利可谓不少,其名可谓不响。其实,这也不可厚非,问题出在水平真的就那么高吗?这么一种风气,再“坐怀不乱”者,经历得久了,看到的东西多了,很少有人再坐“冷板凳”了。所以,跟风的,钻营的,就是有多少盾牌阻挡,难免不出现空隙可钻。这样的风气,真正追求者,做自已的文章,写自己的字,管它东南风,还是西北风呢。实际上,有些不参与赛事者,其书法在面上者之上,作为成天“画鬼符”者,一定要记着,人家都看着呢,也关注着。因为书法是天下人之书,非一人之书法。

【缀述】再说一遍:何为书法家:“融贯古今文博”是前提,“书法技能娴熟”和“风格面貌独特”是条件,“倡导和引领一方书风和正确发展方向”是标准。

一一一一一一一

《三上词话》作者。

附二

其他网友回答

现在人把写字和书法混为一谈了,回想起我小学三年级学习写毛笔字的情景,历历在目,仿佛不是60年代中期而是昨天的事一样,那时不叫书法课,叫写仿,写中楷,4分钱一张仿印,1毛4分钱一个仿本,9分钱一支中楷毛笔,两毛钱一个塑料墨盒,里面又一点蚕丝丝绵,9分钱一小瓶墨汁,仿印上的字还记得清清楚楚,“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写完后交给老师,老师在写的好的字上用红毛笔划圈,写的特别好的老师给划两个圈,三个圈的少见,我记得有一次我得到了老师给我写的字划了唯一的一次三个圈,回家给我父母看,父母见了比其他课考100分还高兴,特别奖励了我。五十年过去了,我觉得小学生写仿更比写“书法”接地气,打基础更牢固。起码对写好字有切实的帮助。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