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中国诗词大会》里谁的点评更具学术性?
优质回答:
我还是非常喜欢王立群老师的。王老师点评不疾不徐,正好契合诗词这壶坛老酒的味道。第四季第二场几处点评,显示非常深厚的学术功底。
如点评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之句,在康震老师讲了一段韩愈写诗邀工部侍郎张籍踏春看景的背景等一大段话后,对于其他人老说,可能已经是没有什么可以点评的了,但王立群老师接下来说的似乎更加精彩,他看出了这首诗的可看可触之妙处,看到了草色的层次,提到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春之计在早春”,既灵活运用了前人诗句,也恰到好处加上了自己的理解。
犹如他在点评山水诗人王维《终南别业》时,在把终南山的地名沿革娓娓道来同时,也顺带道尽王维一身经历,而且表述的非常诗性:王维这人,青年时顺风顺水,中年时穷山恶水,老年时风轻云淡。这首诗就是王维生命写照:一处山涧随性而走,一叶小舟乘兴而行,走到山穷水尽处便坐下来看看:看天,看天上云卷云舒;看地,看地上流水淙淙。王立群老师真是出口即诗,更可贵的是,王老师没有躺在历史故纸中不知世外桃源,他的点评中,网红、佛系男神、点爆等网络热词都是张口即来,非常对青年人的胃口。而最为人所乐道的是他对李商隐《无题》的点评,他认为《无题》写的是美丽的遇见和无奈的转身,用现代话说就是,确认过眼神,遇见了对的人。但继续这样写下去就不是李商隐了,李商隐高明的地方不是写一段完美的遇见,他一定要在完美中间写上一段遗憾。王立群老师的这段点评,再次展现了他高超、美漫的语言能力,以及这位长者对现代网络语言的娴熟。
王立群老师对李白、杜甫两位同时代诗人点评,也是既有学术性,也具有诗性:李白是抬头看天的人,杜甫诗低头看地的人,他俩相互欣赏,各自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
听王立群老师点评是一种享受。
其他网友回答
几年前,我一个很好的高中同学在北师大读中文,趁着假期我去北京找她玩。
到了之后她跟我说下节课还有一节选修课,我觉得有些扫兴,可是她非要拉着我去听一听,说这门课很难选的,授课的老师正是康震。
那时候我对康震老师的印象还不是很深,也就在推搡中去了。
记得那节课讲唐诗,晚上六点的课,要提前一会去占座位,上课的时候对面教室的椅子会被搬空,塞到他上课教室的任何一个空位子。
但说实话我觉得他讲文章的时候能拓展出来的东西比诗词要多得多,从康震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中真的是可以领略中国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康老师的确是风趣幽默可爱又很帅啊,写板书喜欢竖着,写完还要画波浪线。
随手画画(就是像诗词大会那种)上一张签名,这是我同学跟康震老师要的一张签名。
最后,随着几级诗词大会的热播,更是被康震老师实力圈粉!
其他网友回答
王立群、康震、蒙曼 、郦波四位老师在学术上各有所长,他们的点评各有千秋,使我们对诗歌的认识更加深刻,让观众获益良多。就像梅兰竹菊四君子,很难评价哪个更好。
其他网友回答
要说学术性,觉得各有千秋,四个人都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渊博的历史知识,令人钦佩不已。如果兼具学术性、娱乐性和表现力来说,个人觉得康震第一,蒙曼第二。
其他网友回答
看待每一件事情要客观,公正,不以自已恶好去不负责任的评说,以贬低,谩骂发泻自己快感的人最垃圾。
康震第一,蒙曼第二,郦波第三,王立群跟前面几位比差一点,点评的时候有时记不住,还要低先看一下,不接受反拔,我老公也这么认为,我只发表自己的看法。
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叫“大会”,好比古代文会肯定要加以议论。我觉得比赛第二。《中国诗词大会》面向全国人民,任务更应该是激发人们内心的文化自豪,而不是节奏紧张急促的答题,比出第一第二。反倒失去了诗词本身的意义。《中华好诗词》的确不错,但比《中国诗词大会》少了几分诗意。毕竟比赛只是一个形式。只能说形式不同,受众不同。
最喜欢蒙曼、康震、董卿这个组合。康震是从诗的大背景解读诗人心态,蒙曼是从诗本身解读意境,还有横向对比,董卿是总结性的一语中的。才子才女啊。真正让我领略到了诗的真谛。
喜欢康震老师,他的百家讲坛我都听了好多遍,尤其是李清照和苏轼,他讲的特别好。他点评的幽默,精辟,尤其是儒雅的气质很适合点评语言典雅,意境悠远的诗词。诗词大会继续这样背猜评下去就感到眼疲劳了。背功了得,很佩服。能出题写诗吗?能写才能继承吧!评得再好,讲得再好,不如写出一两首好诗留给大家传吟。
诗词大会意在传承,让生活在烦杂社会中的大众享受古人留给我们的美好,清静心情,而不是写诗比赛。看见少儿团的孩子们因为诗词的影响而大气、大方,您难道不感动吗?
康老师也闹笑话,他点评毛泽东词”战地黄花分外香",说是战场旁边黄花如何如何,毛泽东自己讲战地黄花指的是弹壳!还说毛效仿陆游词,毛在词前已说是”反其意而用之”,哪有效仿一说。前几期也出笑话,点评王维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说春天桂树开花是四季桂!人家那指的是月光,多有意境,多美!康老师点金成铁,自示无知!
《中国诗词大会》并非学术活动,而是面向大众的,更侧重于普及和推广的文学艺术交流活动。那些满嘴之乎者也,高深莫测的所谓学者或隐士,只不过是抓耳挠腮、自我卖弄而已。中华民族文化振兴,需要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集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和选拔性为一体的文化传承推广活动。对于为中华文化传承付出辛勤劳动的专家教授和电视工作者表示赞赏和感谢!
老鼠钻进书箱里——咬文嚼字。诗词大会不是学术研究,而是一档文化娱乐节目,传播诗词知识,激发百姓兴趣,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者吹毛求疵,卖弄风骚,故作高深!
几位老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各有千秋,你若只顾找人家的短处,那只有你自己是完人了,再说了《诗词大会》不是学术研究,它最大的功劳是引起大家对诗词的兴趣,能最大程度的普及一下古典文化,它就是成功的了,至于点评老师的点评那是他们的见解,是参考,不是标准答案!我曾经也当过播音员,有时也要主持一些节目,未当过节目主持者,绝无可能体察到个中的难度和紧张的力度!尤其是处在央视这档节目,若非董卿女士临场掌控得住,换谁都难以扛得住阵脚!
别说董卿在现场操持,得化费多大的精力,就我看着她那样似乎游刃有余,其实我仅是观看现成戏,也觉得累到腰脊骨!有些人尽是看人挑担不吃力,专事评头品足瞎起哄,弄不好还要趣笑乃至中伤人家,实在是素质低下之极!非常赞同此文对康、王的评点,希望再能看见作者细评后三位文化明星。至于对董卿的评论,个人觉得董卿才是这几个人中最值得赞赏之人,只有她进步最快,毕竟不是所谓的学者。个人以为杨雨才是这几个人中懂些诗词的人,至于有多少水准,那是见仁见智。
我同意一说:即是诗词大赛活动的目的意义不在活动本身,而在活动之外。说白了就是引导国民懂点读点,喜欢她继承并传承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积点文化底蕴,有点文化素养,仅此而已,用不着对谁评头论足,吹毛求疵。现在这个节目又有很多新的比赛项目,对学习诗词和历史、地理真好,尤其是主持人进行参赛人与百人团相互互动对历史、人文、地理等知识的进一步的认识更深刻,更贴切(如三峡的百帝城)特别喜欢郦波、蒙曼老师的解说,也很喜欢康老师的绘画技巧。
虽沒有时间全部听完所有诗词大会的全部点评,但总的印象是很精彩,很有品味,也有时代感和傳承中华文明的责任感,应当点赞,并予以肯定,非常成功。有关几位老师的点评和董卿个主持人的串评,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应当指出,他(她)们的表现充其量也是老师给学生讲学中的知识介绍,背景说明,诗人简介和诗词的意思文字的诠释等,这都属于一般性的工作和技能,很难评价他们的真正文学诗词功底和学术造诣研究水平。因没有看到他们们诗词作品和具有代表性的力作,所以他们不具备称为大师,更不具备诗人的称谓。没有这些名气,名作,桂冠等,对他们只能认为是点评佳宾,或称谓点评教授,对他们進行比較水平的高低,好坏等也就没有必要。
康震老师,王立群老师点评各有特色,康老师更具現代特色,通俗意达;王老师偏向文雅,言词不多。長者可能喜欢王,年轻人可能更喜欢康。总之,二者伯仲之间,不分上下,各有千秋。
康震化难为简,通俗易懂,里边透着大智慧,语言组织能力强,每一个点评都能深入人心,说到点上,王立群的点评就像读古诗词鉴赏词典,刻板教条,味同嚼蜡,不过今年好像做了一些功课,比上一季有所拓展,但比康老师还是差的较多。
诗词大会让人觉得很享受,点评嘉宾各有特色,这档节目有传承文化的作用,又要考虑大众的接受能力,大家很喜欢。愿意待在一个角落挑毛病找缺点的人,不妨上台展示展示!或是给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提出更好的建议。
学术总是枯燥无味的,诗词研究方面的学术与应用科学方面的学术完成不是一个层面上的。应用科学的学术为了更好服务大众,必须严谨,应用起来才安全。而诗词研究的学术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精神的过程,为爱好者提供一种积极向上或是娱乐身心的解读方式就达到学术的目的了。
《中国诗词大会》并非学术活动,而是面向大众的,更侧重于普及和推广的文学艺术交流活动。那些满嘴之乎者也,高深莫测的所谓学者或隐士,只不过是抓耳挠腮、自我卖弄而已。中华民族文化振兴,需要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集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和选拔性为一体的文化传承推广活动。对于为中华文化传承付出辛勤劳动的专家教授和电视工作者表示赞赏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