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为什么不是刘备统一的 蜀国最后统一了三国吗

网友提问:

最后统一三国的为啥不是刘备的蜀国?

优质回答:

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

第一,刘备正式拥有自己的地盘算是到赤壁之战以后,从当时的天下局势看,曹操已经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而南方的孙策、孙权据有江东已经成势,也就是隆中对中诸葛亮分析的局势,其实刘备已经掉队了。

第二,刘备占据的蜀地,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封闭,缺乏一个跳板,也就是缺乏能跟中原地区直接交往的地区,这个地区按照诸葛亮原先的预想,就是荆州,但是荆州失去了,从战略意义上而言,就丧失了主动性,诸葛亮不得不从重新寻找突破口,就是北伐。如果荆州这个战略要地不失,或许会轻松很多。

第三,人才凋敝。随着跟随刘备创业的元老一个个谢幕,蜀国后期的人才比较匮乏,缺乏人才的培养和接班。而魏国占据中原地区,本来人口相对密集,人才辈出。

第四,君臣离心。刘备在的时候,可以说是全军上下一心,大家都是一个目标,能够形成比较核心的共同利益。刘备死后,蜀国大权掌握在诸葛亮手中,整体缺乏如刘备时期的高效协同能力,办事效率严重下降,加之刘禅相比于刘备差远了,根本不可能真正的起到领导蜀国统一全国的作用,也不具备这个能力。诸葛亮死后,姜维等人不具备刘备,诸葛亮等人的领导力,内部矛盾重重,更是无法使全国上下形成强有力的集体,为统一全国做斗争。

第五,外部势力已经巩固,很难短时间突破。魏、吴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势力形式,体制已经逐渐完备,拥有强大的实力,尤其是魏,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动摇,甚至覆灭。对手过于强大,而自己问题很多,势力弱,无法长时间进行作战。

第六,改朝换代,统一全国几乎都是在动乱的时代完成的,魏国内部逐渐的趋于稳定,虽有各种事情发生,但不至于动摇根本,对外能够形成统一动员。

其他网友回答

刘备不具备统一天下恢复汉室的能力。

第一,汉献帝是正统,只要汉献帝在,正统就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代表的是汉室正统,刘备以卑微出身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是缺乏号召力的。

第二,人心渴望安定,不希望国家四分五裂、战乱频繁。尽管刘备打着响亮的复兴汉室的旗号,但是,刘备毕竟是分裂割据势力,是正统汉室的对立力量,天下不可能人心所向。

第三,刘备缺乏豪强势力的广泛政治支持。追随刘备的豪强政治势力不多,诸葛亮虽然是地方政治势力的代表,但他只能给刘备起到参谋决策的作用,无法起到提供强大的政治经济组织能力作用,关羽张飞等基本上都是草根出身,无法运用自身影响力给刘备提供强大支持力。

第四,刘备夺占益州让他的复兴汉室江山旗号在政治上破产。益州本来就在汉室刘璋手里,结果刘备不顾道义,强行夺取,鸠占鹊巢,不得人心。

第五,刘备称帝是公然的分裂国家,制造国家正式分裂,天下人自然无法认同。

第六,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常年作战,劳民伤财,国力虚耗,缺乏统一天下的坚实基础。

总之,刘备统一天下缺乏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

其他网友回答

最后统一三国的为啥不是刘备的蜀国?

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先解答另个问题,蜀国凭什么能够一统三国?

评估一个国家强弱,要看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就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经济方面

吴国

三国时期,论经济实力,当属吴国最强,江南自古土地肥沃,百姓富庶,吴国更是有几大门阀支持,相对三国时期的贫困潦倒而言,吴国还是很好过的。这从《三国演义》中描写二乔衣装时可见一斑;

魏国

经济方面魏国比起吴国自然要差了许多,多有传闻说,曹操是靠盗墓起家的,对此我以为还是可信的。因为“举孝廉”的关系,汉代的墓值钱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为军费发愁的曹操能想出盗墓的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曹操弥留之际,特意叮嘱自己的后事一切从简,恐怕也是担心别人盜自己的墓吧。

魏国真正解决经济问题是同过屯田制的实施。

蜀国

自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及法正一改以往弊政,打击豪强,并曾采用闭关息民,务农殖谷。

蜀国仅拥有益州和部分荆州的土地,土地相对稀少,加之连年战乱,人丁稀少。相对而言蜀国的经济略弱一筹。论经济,蜀国最大的优势其实是擅长内政的诸葛亮。刘备东征数次,屡战屡败,依旧拥有足够供给,可见诸葛亮在内政方面的天赋。

政治方面

三家各有千秋,魏国挟天子以令诸侯,号称汉朝正统;蜀国刘备自称中山郡王之后,汉献帝皇叔;吴国孙权没什么名号,但人家自称做了个梦,神仙授意。

军事方面

说到军事,这应该是大家最津津乐道,一说到军事,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五虎将。

蜀国

其实真正历史上刘备没封五虎将,只封了前、后、左、右四方位将军,这里没赵云什么事。但不管如何,蜀国人才算是比较凋零的,打了几十年,蜀国上阵的好像就这几位,到最后也不过多了个姜维。

魏国

魏国一直以正统自居,曹操更是说过,“我封的官,都是汉朝的官”。曹操说的不假,魏国封诏上确实都盖着汉朝大印,这是其他两个国家无法比的,无论谋臣武将,无不是人才济济,颖川名仕趋之若鹫;

吴国

三国中吴国是最没野心的,只是想保住江南那一亩三分地就可以了,所以无论在《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里吴国似乎都没存在感。

但是大家别忽略了,曹操在攻打濡须口时,是被孙权围着打的,最后还是在孙权提醒下曹操才逃过一命;另外,历史上的赤壁之战,那可是孙家主打,跟刘备没有太大的关系。

这两场战役将吴国的战力显示的一览无余。

文化、教育

蜀国

关于文化、教育方面蜀国更没有什么值得彰显的地方。蜀国自刘备到下属文武,几乎全是舞枪弄棒之人。好容易有个诸葛亮,整天还要为几十万张嘴找吃的,哪有时间吟诗作对。

吴国

江南自古出才子,虽然没有什么大文豪出现,但文化底蕴方面还是比较深厚的。

魏国

论文化,魏国是最值得说一说的。曹操自己就是建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没有之一。曹植、曹丕很好继承了曹操的基因,与其父共称“三曹”。另外,建安七子和蔡琰都受曹操恩惠,居住在魏国。

正因如此,史学家称曹操为中国文化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大家应该可以看出,蜀国的发展是最偏颇的,看了蜀国的各方面建设,似乎不像是一个国家,更像是一个军阀。

反观魏国,不愧为正统,各方面发展也是比较均衡,综合而言不得不承认,魏更像国家,曹魏能够一统三国,自然有它的道理。

喜欢的加个关注。@骇浪无波澜

其他网友回答

当年曹操接连败马超、张鲁之后,司马懿当即提出向蜀川用兵,可曹操的做法是直接回师,这一举动让诸多手下摸不着头脑,这是为何。无非就两个字:交通不便利!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刘备之所以短时间拿下蜀中,并不是打下来的,完全是刘璋请他过去帮忙而巧取豪夺的。不然单凭刘备这点实力,即使拿下来,也得元气大伤。曹操也不傻,他也是看到这一点,所以没有轻举妄动。

当张鲁被灭之后,天下就完全只剩下魏蜀吴三家。司马懿认为此时应该趁刘备还没有站稳脚,直取益州消灭刘备。而对于孙权,似乎只要有张辽在,变可保无忧。但把进攻蜀中想简单了,交通不便利始终是大问题,蜀中的地形易守难攻,这也就是说刘备可以用少量兵挡住曹操的大部队,曹操打起来将会非常吃力,打仗最怕就是拖,时间一拖,就很容易出问题。

交通为何如此关键,诸葛亮为了解决运粮难的问题,费尽心血研制木牛流马,这样才得以保障蜀军粮草的及时,同时也进一步帮助蜀汉夺取曹魏的陇西。魏国自知打不过诸葛亮,无奈起用司马懿来对抗他。最后结果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大败,先前夺得的魏国城池接连失守,而且还严重受挫,被迫退守汉中。诸葛亮败得如此快,说白了,还是交通不便利。

诸葛亮虽然拿下陇西,但此处地势平坦,难以防守。诸葛亮正想从蜀中调集兵马驻守的时候,蜀国的驻防要塞,街亭已经彻底失去了,这无疑让汉中危机重重。若汉中再失手,那么蜀中就危险了。诸葛亮无奈之下,彻底抛弃先前夺取的城邑,直接退守汉中。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交通不便利,如此险峻的地势,司马懿面对强敌也难以有所胜算。不过,也有不利的影响。诸葛亮再也没有任何主动权了,而且北伐还受到严重的制约!

所以综上所述刘备的实力不是很雄厚。其次刘备优柔寡断,意气用事,反反复复,妇人之仁无法成大业。刘禅虽唯诸葛亮是从,但自身能力极低,是扶不起的。失荆州和刘备被火烧连营兵败东吴,折军几十万,汉军大将损失不少,也是个大原因。 三国后期,魏国人才辈出,而蜀中几乎无人。蜀汉有名的大将几乎都是刘备带入蜀中的,本地人才稀少。 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称,魏占天时,吴占地利,汉应占人和。诸葛亮苦苦等待的“中原有变”,在他死的时候都没有出现。中原无乱,蜀汉就无机可乘。 诸葛亮虽称为智圣,但谨慎有余,胆略不足。的确,诸葛亮只能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否则,如果是对方主动进攻,蜀汉危矣。诸葛亮一生用兵十分谨慎,这在正史和演义中多有提及,如魏延提出出奇兵直捣长安,未被诸葛亮采纳。诸葛亮缺乏的就是冒险精神。其结果只能是与魏国打消耗战。魏国地广人多,经济实力强劲,即使单从数据上看损耗较大,但是对整个魏国来说影响不大。诸葛亮只有小胜,几无大胜,未能歼灭魏国之主力,更提不上击垮魏国之力。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和发展一个人,往往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需要细心栽培,静待花开。

但一个国家的崛起,却往往伴随着大多偶然性,它可能在短时间内高速腾飞,而背后的危机也被成绩掩盖住了。三国时期的蜀汉就是一个例子。

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前,刘备还是个屡次创业失败、寄人篱下的失意中年男人,可几个月后,他摇身一变,成为荆州江南四郡的所有者,掘到人生第一桶金。

6年后,刘备又拿下益州;再过4年,刘备击退曹操,夺取汉中,自立为汉中王。

同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蜀汉的风光也一时无两,刘备也由此高速走上了他的人生巅峰。

不过,在蜀汉的高速崛起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被接连不断的胜利所掩盖了。特别是在团队建设方面,蜀汉堪称是一支“鱼龙混杂”的“多国部队”,刘备事业发展太快,疏于进行团队建设、力量整合。当后面这些问题一一浮出水面时,最终也葬送了“复兴汉室”大业。

下面,我们另辟蹊径,抛开军事、经济、地理等因素不谈,从蜀汉内部“人”的问题,分析其最终失败原因。

一、蜀汉内部的派系

真实的刘备,在历史上的为人如何?《三国志》中如此评价:“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这句古文可以简单总结成一句话,刘备的仁义,其实跟《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差不多!

那么,这样一位仁君怎会带出一支派系矛盾严重的队伍呢?

首先,这要从蜀汉内部的人员组成说起。

蜀汉阵营大约由来自5个不同方面的人员组成:

1、最早追随刘备起兵的关羽、张飞、赵云等,简称“元老派”,这其中还包括了刘备早期在徐州的“金主”糜竺、糜芳兄弟。

2、刘备寄居荆州时网罗的本土人才,像我们熟知的诸葛亮、庞统、马谡、马良等都是其中代表,而他们背后则是荆州的地方豪门望族,这一派可以简称为“荆州派”。

3、赤壁之战后,刘备征江南四郡,招降了黄忠、魏延等宿将,而在围困成都时,马超又带领凉州将领来投,这一派可以简称为“降将派”。

4、在刘备夺取益州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刘璋的部下“反水”,或者以各种方式帮助暗助刘备,比如法正、李严等,他们并非益州土著,而是追随刘焉、刘璋父子入川的,称为“东州派”。

5、最后就是益州本土人士,以黄权、谯周等为代表,他们当然会代表益州本土利益,称为“益州派”。

二、蜀汉派系矛盾的表现

由于蜀汉内部人员成分复杂,而前4种人又都是不折不扣的“外来户”,所以在瓜分势力范围,分配胜利果实时,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势力之间的争斗错综复杂,从未真正拧成一股绳,共抗外敌,比如下面这些例子:

1、马超投降刘备时,关羽给其下了一封战书,要求与之单挑比武。许多人认为这是关羽争强好胜的表现,其实非也。

这分明是关羽所代表的“元老派”,向新来的“降将派”示威:蜀汉是谁的天,千万要搞清楚!

但刘备的人事安排,却一直是给“降将派”展露头角的机会。

他入川时所带的多是新降将领,像关羽、张飞、赵云等都驻守荆州,一直到取川大局已定、只差临门几脚时,张飞、赵云才得以入川,关羽却依然是坐镇荆州。

而马超呢?刚一投降就用自己的威慑,兵不血刃拿下成都。在关羽看来,这纯属是坐享其成。

2、与马超类似的还有黄忠。黄忠在定军山斩了夏侯渊,立下汗马功劳,刘备进位汉中王,将其封为“后将军”,与“前将军”关羽并列。这让关羽非常不满意,大呼“岂可与老卒为伍?”

关羽的这句牢骚话,并不是对刘备的封赏不满意。他直接炮轰黄忠的背后,是在为自己所代表的“元老派”发声:你们这帮新来的,凭什么与我们这些元老平起平坐?

3、关羽攻打襄樊未果,虽然被徐晃的援兵所败,但撤回荆州组织防守,或退走益州,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但恰恰在此时,蜀汉内部的矛盾成为了压死关羽的最后两堆稻草。先是刘备的小舅子糜芳反水,不战而降,献出了江陵;接着是刘备的干儿子刘封拒绝向关羽增援,致使其被东吴所擒杀。

糜芳虽然也是刘备军中元老,但其严格来说属于“徐州派”,是依靠“裙带关系”才博得高位的,因此与性格孤傲的关羽不睦。

而刘封虽是刘备养子,但他本姓寇,是荆州本地名门望族的代表。刘封能见死不救,也说明关羽与“荆州派”的关系不融洽。

4、刘备在世时,主要矛盾是“荆州派”与“东州派”的矛盾。刘备托孤时便以诸葛亮为正、李严为负,暂时平衡了双方的关系。在汉中,还有以太守魏延为首的一支抵御曹魏的一线部队。

在刘备的安排中,诸葛亮主管内政、坐镇成都,而李严主管军事、坐镇永安,两人一文一武,可以说是互相起到了牵制对方的作用,这也是平衡两派矛盾的权宜之计。

5、刘备临时建立起来的脆弱平衡,很快被诸葛亮打破。刘备后,诸葛亮亲自率军平定了南蛮孟获,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一支完全听命于自己的精锐部队。

随后,他又进驻汉中,准备出师北伐,变相夺取了魏延的兵权,壮大了自己的力量。魏延是继黄忠之后,“降将派”的又一位明星,他虽然被刘备所器重,但并未被诸葛亮所信任。魏延最后的惨死,实际上也死于蜀汉的内部派系之争。

6、另一方面,作为“东州派”的头号人物,李严虽然在北伐初期从永安调往了江州,势力范围被扩大了,但这只是诸葛亮的权宜之计。

很快,“东州派”就迎来了他们的灭顶之灾。首先是蜀汉旧将孟达向诸葛亮表达了归蜀之意。但诸葛亮却考虑到其派系问题,故意将此事泄露了出去,致使孟达大事未成,就被司马懿所杀。

随后,李严也被以运转军粮不利、贻误军机之罪,贬为了庶人。从此,蜀汉军政大权归于诸葛亮一人之手,“东州派”彻底没落,而“荆州派”则成为蜀汉内部的主导势力。

7、最后说说“益州派”。无论是刘璋还是刘禅,最后都是拱手让出成都,不战而降,这其实也是“益州派”的力量表现。因为不管是蜀汉还是曹魏,归根结底都是外来户。只要保证益州土著的利益,无论是姓刘的人做皇帝,还是姓曹的人做皇帝,都是可接受的。

因此,当刘备、邓艾兵临城下时,只要条件合适,城里的人总要积极投降,而不是拼死抵抗。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