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体现了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是谁说的

网友提问:

怎样看待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这句话?

优质回答:

孔圣人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要回答这个问题,的确有些为难老农夫了…但得君相邀,作为礼貌,也只能简单的说两句,作为回应。见谅!在回答问题之前,我想浅谈一下中庸之道。我认为”中庸之道”这正是儒家思想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几千年来,有赞同者,也有反对者,各抒己见,这也没什么过错,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嘛。说实说,我是很赞成这一儒家关点的。且看这”中庸″二字,难道是圣人提倡,做人要当中间派,没有主见,哪边好就往哪边倒,或者是要当傻子吗?答案是否定的。中,及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庸,及平常平凡。试想,如果天下没有公平公正,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道?有道是:聪明十分,得留三分傻。如果你把所有事都干完,所有路都走尽,那后人又做什么呢?所以我想,中庸之道正好体现了圣人的大智慧和高尚品德。回过头来谈一谈”君子中庸″。我认为圣人这话的意思是:如果有一天,你当了官,位重权高了,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办什么事都得公平公正,要平易近人,这样才是真正的君子。反之,如果你高高在上,欺压百姓,不守礼节,不讲道德,胡作非为,那样就是真正的小人,也就变成了”小人反中庸″了。

其他网友回答

题主说到,孔子的这句话,不大被人提及,引用率不是很高。这是事实,有几方面原因。

一方面,孔子说过的话,人们最关注的、最相信的是论语中的话,因为不仅《论语》的地位高,而且成书早,引用率也高。甚至出现“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样的推崇,自然流行日久且广。象《中庸》这类著作,成书晚,其中引用孔子的话是否准确,人们都有些将信将疑,自然引用不多。象这些儒家著作,引用的孔子言论,总体上和孔子的基本思想是比较一致的,还是比较可信的。

另一方面,孔子留下的言论很多,普及和引用的自然有多有少,一般和人们生活联系紧密的引用多,像这样谈论抽象问题的话,离生活远一些,自然引用的少。

还有,我们平时看到的引用语,都是受别人引导的,别人重视,我们就见得多,别人不重视,或者就根本没看过,我们自然看不到。比如题主引的这句话,相信许多国学爱好者也是第一次看见的。谈论国学,大部分都是学的二手材料,所以对这种现象不足为奇。这说明,书还是要自己读,不能仅仅人云亦云,跟着碎片化的知识读书,听“大师”忽悠,这十分重要。孔夫子的言论十分丰富,留存在多种典籍里,全面了解其思想,是应该比较全面地关注有关典籍,尤其是要读原书,看原话,体会原意。

以上是就题主在说明区中的问题谈谈看法,再看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引自《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先看一下“中庸”。 庸,就是常,中,是天道的客观趋势(“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在儒家看来其中包含着道德伦理、政教法则。这个中,儒家认为是天下之最为根本的概念。“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始终坚持符合天道而行动,就是坚持中庸;坚持中庸,也叫和,又叫做“达道”。

中庸之道,就是儒家的基本哲学。这句话是在哲理的层面上来区分君子和小人的。它是这样区分的:

君子是坚持中庸的,而小人是不行中庸的。君子和小人在意识上体现出对待天道的不同态度。君子行中庸,君子追求的是中,一切以符合时势为条件,以符合规律为依归(君子而时中也);而小人则为所欲为,既无所畏惧,也不顾难易。(忌,畏也;惮,难也。)

简单说,就是君子心中有道,行事合道;小人心中无道,行事无所谓合道。

《中庸》后面有句话,说明了行事中庸不中庸的不同结果:“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就是说,君子处身安宁之地,听命于天,反正自己已经尽可能按照天道行事过了,无怨无悔。小人不知深浅,蛮干一通,得着什么是什么,完全靠运气吃饭。

用现在的话再简单说,就是君子做事讲理,成功靠天命,小人做事不讲理,成事靠运气。

注意这一句:“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所谓“小人之中庸也”,是指小人对中庸的态度,不是说小人有自己的中庸之道,因为小人是无所谓中庸之道的,或者知道也不会遵行。在《礼记正义》中提到,在王肃的本子里,这句话是“小人之反中庸也”,应该说,王肃本更可取些,和前一句呼应得比较好。这也反证了以上我们对通行本中这句话的理解比较合理。

早期儒家能从哲学的高度,极高明而道中庸,分析君子和小人的区别,难能可贵。它大大方方地用客观真理代替天帝,然后把主观形成的社会观念纳入天道这样的客观真理的框架,鼓励人们信仰天道,实践天道,实际上实行的是人道。这为仁政、礼制的理论,提供了理性的根据。

接着,从人对中庸之道的态度,找到了区分圣贤智愚的基本标准,这打开了推广中庸之道的大门,把哲理和生活政教联系起来。让人们意识到,境界的不同,以及由此导致的命运的不同,是由对待天道的不同态度造成的。由此合理解释了人掌握自己命运的必要性,由掌握自己命运的必要性,推理到自觉达道的必要性。

其他网友回答

中庸之道一直是儒家所推崇的至高理念。也是中华五千年经久不衰的传承理念。让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走极端而像水一样容合万物一切以和为贵以和为本。而小人却恰恰相反一直走极端路线否则永远心里不舒服。古语说的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小人报仇一天到晚。作为君子的理念和为贵的和是需要时间的,而小人等不了那么多时间所以一日到晚都是想心事去害人。

其他网友回答

君子中庸,中读为重,中为合时,中的,附合民意,庸为维护,护佑,保护,是维天之道,中庸为中道,中庸是阐述易道,是说中庸是参于天地之中,从于乾坤之道,是至德也。

中庸,就是君子顺乎易经之卦象,从正反合三方面权衡利弊,逢其时,用其时,当其时,顺其时,始终不脱离对人民的爱护,是尧传舜之”允执厥中”,是毛主席所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私之行,而且这样做的,全是讷于言,敏于行的躬行君子,是身处各个位置的龙马,美利天下不言所利的天之君子,民之大人。

人之所学,学什么?学的就是中庸之道,亦是大学所说的明德,亲民,至善。中庸不单是在人类,而且附合自然之道,并与自然合谐相处。达到人人向往的大同社会。

小人反中庸,这里的小人,不是指品行低下的人,而是被君子大人护佑的普通民众,君子而时中,就是论语开篇之学而时习之。逢时而用,顺天而为。小人之中庸,因为有了君子的护佑,身心俱安,无牵无挂,还有什么害怕的呢?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儒学道学的核心,明乎中庸,就明乎国学之要,往圣绝学之要,为来世开太平的教化之要。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孔子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本意,文以载道,是学以致用。这种大爱思想,却遭到曲解,是后世某些人的刻意为之,我们生逢治世,应正本清源,还孔子中庸之本来面目,让后世学子,学习中庸之道,共同建立民众心中理想的社会。

其他网友回答

《中庸》本来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是子思的作品。就是讲中庸之道的。宋儒朱熹将它单独抽取出来,和《大学》《论语》《孟子》合起来,称为“四书”。

什么是“中”?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就是说不管是生活在群体中,还是独处。不管是面对自己,还是面对外部世界,保持不动心不动情,不加以任何主观态度的状态,就是中。

《中庸》还讲“和”。它说:

“(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达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庸,用。中庸,以中为用。

君子中庸,就是认识外物时要“中”,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外物的属性和价值。在准确把握外部世界后,为我所用时,要“和”,能够做到合乎节度和规则。并且要努力于此做到极致。这样,就得到天地的本性,发挥出天地最大的功用,从而使万事万物遵循规律而生发不息。

这其实是真实客观地认识、把握和运用天地之道,以致于生生不息。

小人太过于注重个人利害得失,认识外部环境时就带着个人利益需要的倾向性,因此,认识外部环境就是片面的、偏狭的,也就不公正不客观,不符合“道”的要求,带来的可能是一系列危害。这就是反中庸了。

俗话说,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人的生存必须争取利益。但是小人之道,有可能竭泽而渔、赶尽杀绝。而君子于此则能用中庸而获得可持续的长久发展。

当然,中庸之道也是有弊端的,当断不断 反受其乱也是可能的。这就要能善于把握时机、地位、形势,做出合理的判断,实行合理的应对之“术”。

时之义大也哉,“时中”之义大也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