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你对现在的黄晓明有什么看法?
优质回答:
明星啊明星,很难出淤泥而不染。先说说范冰冰等逃漏税,自以为行业潜规则如此,比如阴阳合同,比如行规由对方代缴税费,与己不沾边,其实大错特错。首先纳税主体的明星本人,即使由人代缴税费,也要把缴税单附在合同后面(事后也必须见单),不然问责,板子是打在明星身上,和其他人没有直接关系(即使合同中有代缴税条款,也不能把矛头单指向代缴税之人,而抹去或减轻纳税人的法律责任)。把代缴税的希望或者说把代缴税的侥幸寄托在他人身上,是对自己法律行为与责任的不负责。
回到黄晓明账户股票操纵案,不管你是否知情,不管你是否亲手操作,你名下的账户干了违法犯罪之事,你就要为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把“希望”与“担当”维系在经纪人、家人身上,是可笑的,法不认同。至于是否有瓜葛,查起来并不难,钱哪来的,去了哪,只要与你沾上关系,就脱不了干系。
类似的还有领导及秘书行为、配偶行为,如果秘书、配偶一揽子全包了,只身揽下全部的责任,你说法律能就此住手?总会有蛛丝马迹,总会有前因后果。
其他网友回答
这种事发生了,第一名如果小明不知道实情,账户被别人操控者,这属于高某代客理财,所以小明没错,他等同于受害者。
第二种,小明知道这件事,现在高某被证监会罚款18亿,他操控的那只股票忘了名字,不过市值48亿,想当于40%了,所以这18亿怎么说都够赔偿了。小明以后能以此为戒最好不过了。
小明也是股民,长生生物上市股票,怎么就不能炒了?怎么就变成恶意的了?
不管怎样,他现在没事了,我祝愿他以后越来越红!毕竟是从小喜欢到大的。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说《中国合伙人》里的成东青是黄晓明的“前半生”,那么《烈火英雄》里的江立伟似乎是黄晓明努力开启“不惑之年”后的人生新阶段。
文/庞宏波
不惑之年。
从而立到不惑的跨越,其实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就是一段成长。
七年前,黄晓明主演了《中国合伙人》,一个曾经两次高考落榜的农村青年。七年后,黄晓明出演了《烈火英雄》,一个曾经的消防队长“犯错”后努力拯救自己的丈夫和爸爸。
当黄晓明不再是戴着眼镜的成东青,而是脸上布满伤疤的江立伟,这种现实和电影之间模糊的边界感开始成立。毕竟如今的黄晓明,是父是夫,已然不惑。
除了角色本身,2018年,黄晓明主演《无问西东》,这部电影也成为了2018年开年的一匹黑马;2019年,黄晓明担任联合出品人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但除了在戛纳的“身影”,黄晓明和毕赣并没有捆绑在一起;今年,黄晓明担任了秦海璐的《拂乡心》的联合出品人,同样鲜有人知。
戏里戏外的“不惑”,大概也是《烈火英雄》选择黄晓明的原因。
1
父夫“英雄”
年龄感。
对于任何一个角色来说,自身经历和角色经历的“相投”是能够激发自己最为重要的一点。而所谓的现实主义,“地气儿”本身的真实自然也来源于此。
戏里的江立伟,曾经是一个所有人仰慕的消防“英雄”,但因为一次事故导致江立伟被调职。当儿子得知江立伟害死人之后,江立伟在“天职”和“救赎”之间完成了一次“英雄归来”。
其实,这种“英雄归来”在好莱坞里极为平常。但是在国产片里,因为好莱坞拍摄手法在前两年在观众群体里过于“敏感”,往往很难看到。如今,博纳式主旋律本身就是以现实题材为核心,通过好莱坞技法呈现的新模式,经历了《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之后,观众对于“好莱坞式人物”本身有了极大的包容度。
这是黄晓明和江立伟,能够扫清障碍最重要的一点。
第二点,则恰恰在于黄晓明自身的“年龄感”。对于一个公众人物来说,最难的角色可能并非是戏里,而是戏外。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如何平衡丈夫和爸爸,这是最难的角色。
其实对于消防员而言,同样面对着这种“平衡”。江立伟在操场上跪在儿子面前,当电话打来,迅速起身离开,这是“天职”。在火场里给妻子打电话报平安,这是“人性”,而当儿子接起电话,江立伟因为火场迅速挂断,又是“天职”。
这种在天职和人性之间的“平衡”,恰恰是黄晓明“不惑”的第一个课题。戏外的丈夫和爸爸的角色,给予了黄晓明对于江立伟的“真实感”。以至于当江立伟脸上因为“失误”留下的疤痕,跪在操场上看着哭泣的儿子时,那种角色本身的真实让很多观众开始动容。
戏里戏外,黄晓明似乎都在努力“诠释”父夫一体这个角色,这个高度一致的角色,也是让黄晓明在《烈火英雄》里收获好评的关键。
2
凡人“英雄”
凡人和“英雄”。
其实如今无论是电影市场还是电视剧市场,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本身,不仅仅考验投资眼光,也考验艺人本身。当张译一则哭戏的视频频频刷屏,就知道如今观众对于演员本身有了新的定义。
哭,只是一个演员的基本修养。但张译的“哭”,镜头一转是管虎的“哭”,这让整个视频有了力量。随着观众的成熟,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真实感”和“共鸣感”有了更强烈的需求。
此前,“口碑为王”成为了一个关键词,许多创作者开始懂得角色和题材本身的“共鸣”,这种共鸣往往来源于现实,也就自然而言有了之后的“现实为王”。
早在《湄公河行动》撬动市场对于“主旋律”偏见的天花板之后,博纳影业在主旋律人物上的摸索越来越成熟。
从缉毒警察到突击队员再到消防员,博纳影业一步步将生活中“隐身”的英雄推到了大银幕前。前两次,这种“推动”得到了非常理想的结果,在《湄公河行动》之后对于缉毒警察的致敬成为了一个小的热潮,而作为春节档冠军《红海行动》在“阖家团圆”的气氛里展现突击队员“家国情怀”本质上已经超脱了一个角色群体的塑造。
消防员,本身也是有着极为复杂的背景。据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在《烈火英雄》全国影管看片会介绍,消防员去年“脱去军装”是一个特殊时刻。
去年,超17万消防员完成“转型”,不再是隶属于武警部队的现役军人,而集体划转到行政编制。这意味着“消防武警战士”成为过后,消防员开始和国际接轨,实现“职业化”。
黄晓明在这部电影路演和点映的过程中,一直“弱化”自己。因为角色本身的现实注脚,让江立伟这个角色有着更强的代表意义。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英雄式”的电影人物,而是一群平凡的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凡人英雄”。
3
戏外“英雄”
转身幕后。
如今,越来越多的艺人开始寻求多样化的发展路径。导演、演员甚至出品人、监制的边界开始模糊。但抛开所谓的商业考量,这种本身的“互助式”发展是有利于市场的。
往往,艺人转型因为其自身知名度的原因会牵动外界极大的关注。这其实无形中在增加“转型”的困难和风险,但徐峥、陈思诚、黄渤纷纷成功转型,成为了市场接受的新锐导演。
而从演员转身幕后变为“出品人”的,市场往往带着有色眼镜开始衡量。俞白眉在《战狼2》前期剧本创作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其和邓超关键的橙子映像也是《战狼2》联合出品方之一。
但当《战狼2》成功突破单片票房天花板,冲破50亿后,外界更关注邓超个人收入的高低。而戏里一开始船身上的“BAIMEI YU”被观众所忽视。这种扭曲的外在评价,也给艺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对于黄晓明而言,除了支持李芳芳执导的《无问西东》外,其实也参与了其余两位年轻导演的作品。
2018年,黄晓明走上了戛纳红毯。黄晓明第一次登上红毯是支持吴宇森的《太平轮》,而这一次却是毕赣《地球最后的夜晚》出品人身份。然而直到现在,外界对于黄晓明这一“身份”尚处盲区。
但实际上,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前,制片人曾发长文揭露了电影幕后的投资往事。这部由青年导演毕赣主导,具有极强艺术属性的大制作影片,并非外界想的一帆风顺。
在采访当中,黄晓明也表示当初是自己一方主动联系了《地球最后的夜晚》,这部数度“停拍”,风险极大的影片最终凭借着不断的融资得以完成。但黄晓明“险局求生”,直到首映才见到了毕赣。
上海国际电影节,秦海璐导演处女座《拂乡心》收获了最佳男演员大奖,主演常枫因96岁高龄创下了国际A类电影节最高龄表演奖得奖记录。据悉,近20年不接戏的常枫最终因为“乡愁”题材完成了自己的封箱之作。这部定档中秋节电影本身“落叶归根”的归乡情节和中秋档“团圆”之感相契合,而由一个96岁高龄演员在阔别20年后拿下最佳男演员大奖,其背后的意义似乎也超过了电影本身。
但正因为电影的题材特殊,让这部电影前期并非一帆风顺。这部电影背后,秦海璐曾亲自出现在创投会,经历了一个演员到导演转型的全过程。而黄晓明,也是这部电影的联合出品人。
虽然外界对于“哪怕赔钱也没关系”存在着一定的质疑,但很难想象毕赣和秦海璐带有较强艺术属性的新片能够在市场层面有多大的回报。
黄晓明并非“高调”转型,而是“低调”扶持,这种“隐身”本身更符合黄晓明“不惑感”。
如今,《烈火英雄》大规模点映收获了非常理想的点映评分,这给这部电影带来了极强的信心。而对于电影本身来说,《烈火英雄》为什么选择黄晓明的背后,其实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也是一个市场、产业发生转变的一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