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能不能说一说关于报答“知遇之恩”的历史典故,或者人物事迹?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有这样的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赏识诸葛亮的才能,使诸葛亮万分感激,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为刘氏父子出生入死,奔波一生,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地步,可以说是知恩图报、忠贞不渝的典范。传说乾隆皇帝私访在夹河滩迷了路,天热又饥又渴,遇到一个父母双王小姑娘给在地里干活的叔叔送饭,乾隆皇帝向小姑娘讨饭,小姑娘将饭送给乾隆皇帝吃了,乾隆皇帝很高兴,问清了小姑娘的姓名住址就走了,小姑娘又回家重新做饭送给叔叔吃。几年后小姑娘长大出嫁,小姑娘做梦也没有想到,京城来人,以皇姑的待遇送她出嫁。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都知道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而陈景润之所以能摘下一个又一个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离不开华罗庚的伯乐识才,正是华罗庚的大力引荐下,把陈景润像金子一样的发掘出来。
而陈景润和华罗庚结缘,要从1956年说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封从厦门寄来署名陈景润的信,信里面还附有一篇题为《塔内问题》的文章,竟然对华罗庚的一些论点提出质疑和修改建议,要知道华罗庚作为当时中国首屈一指的数学家,能对他的论点提出修改建议需要多大写勇气?
华罗庚看到来信后,不仅没有生气,相反很是高兴,认为陈景润的建议有可取之处,便问身边的工作人员,陈景润是干嘛的,当时陈景润在厦门大学的学校图书资料室工作。华罗庚知道后,特意嘱托到南方出差的同事,让他去厦门去专门拜访一下陈景润,问问他是否愿意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北京的数学讨论会,路费由北京方面承担。并且还要去拜访厦门大学的负责人,如果厦门大学愿意放人的话,华罗庚想把陈景润调到北京工作。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华罗庚十分注重人才,他并没有因为陈景润对他的观点提出修改意见而生气,而是想要把他调到身边培养。
那么陈景润是什么样的人呢?陈景润之所以能够登上数学的山峰,离不开数学教员李文清的启发和教导。19岁的陈景润求学于厦门大学,在课堂上数学教员李文清给同学们讲到,在数学发展历史上,有三大问题还没有解决,它们分别是:费尔马问题、孪生素数问题和哥德巴赫猜想。年轻的陈景润仔细的把老师的话记在了心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决定攀登数学的高峰。
李文清讲完这个故事后,他用满怀期待的目光看着讲台下的同学,期盼的鼓励大家:“同学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将来你们当中要是有人能够解决其中的哪怕一个问题,就会对世界数学和科学研究做出极为了不起的贡献。”
陈清润听完老师的话,紧紧的蹙着浓黑的眉毛,他想不通为什么这三个问题这么难证明。一年后,陈景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的一所中学教授数学,但陈景润属于那种比较内向的人,与天真烂漫的青少年相处过程中经常手足无措。在试了一段时间后,他实在干不了,于是便给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楠写信诉说工作上的苦衷,并请求回厦门大学工作。
在批准回厦门大学后,他当了数学系的辅导员,并兼管图书资料室工作,工作稳定后,陈景润回忆起李老师的那三大数学问题。 他决定征服这三座大山,认准目标后,他把华罗庚的著名的《堆垒素数论》找来,仔细研读,因为华罗庚在30年代就研究过哥德巴赫猜想,并取得了极为耀眼的成绩。
在这不足6平的图书资料室,他日夜钻研,食不知味,夜不能寐,他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看了七八遍,重要的地方更是翻来覆去的研读,并不断按照自己的思路验算,光是验算的草纸就装了几麻袋。
最终他写出了关于《塔内问题》的论文,在论文中,他谈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华罗庚的论点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其实陈景润在把这篇论文交上去的时候,心里也是忐忑不安的。毕竟《堆垒素数论》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著作,而华罗庚还是“黄毛小子”,这样去质疑一个著名数学家,别人会不会认为他不知天高地厚?
陈景润拿着论文提心吊胆的去问李文清老师。过了几天,李文清老师看完他的论文后对陈景润说:《堆垒素数论》好比一颗明珠,你的论文好比把这颗明珠的灰尘拭掉了。如果你愿意的话,我觉得应该把他寄给华罗庚教授本人看看。
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陈景润的第一篇论文,受到了国内外数学家的赞赏备至。华罗庚看完论文后,并没有因为陈景润是一个小小的图书室资料员而对他的见解打了问号,也没有因为当时名不见传的陈景润给他的著作提出修改建议而心里不舒服。相反,华罗庚还邀请陈景润参加北京的数学研讨会,在去往北京的列车上,陈景润忐忑不安。到了北京后,华罗庚立马和陈景润促膝长谈。第二天,亲自引荐陈景润上台演讲,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数学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后来,也是在华罗庚的帮助下,陈景润从厦门大学的图书馆中走了出来,进入了数学研究所,那里高手云集,让陈景润的眼界大为开阔,经过了10余年的努力,他终于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上取得重大成果,摘取了数学王冠上的一颗明珠。陈景润一直视华罗庚为恩师,与华罗庚的关系极为密切。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访日期间心脏病复发,不幸倒在了东京大学的讲坛上,消息传来,举国悲痛,陈景润得知消息后,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华罗庚老先生走了,支持我、爱护我的恩师走了。”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的骨灰在八宝山安葬,陈景润当时已经久病缠身,不能行走也不能站立,数学所的领导和同事都劝他不要再去参加华罗庚的追悼会,但陈景润说:“华罗庚老先生如同我的父母,恩重如山,我一定要去见老师最后一面。”在他的坚持下,家人为他穿好鞋子和衣服,由于不能站立,而且参加追悼会的人很多,为了防止他摔倒,有三个人一左一右的架着他的胳膊,一个在他的背后撑着他,追悼会开了40分钟,他就站了40分钟。
华罗庚发现了陈景润的才华,陈景润又对华罗庚十分尊敬,在两人的努力下,中国的数学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两人亦师亦友,同样都是德高望重之人,他们的友谊和奉献更需要让后人铭记。
其他网友回答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被灭十族的方孝孺。
方孝孺师从明初大文学家宋濂,当时号称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建文帝即位后对他委以重任,非常信任他,可以说对他有知遇之恩。后来方孝孺是怎么回报建文帝的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朱棣以藩王身份造反成功后,方孝孺誓死不为其效力,现在很多人都说方孝孺傻,那是人家朱家人自己的事,谁当皇帝天下都姓朱,你怎么着都是臣子,何必拧这个死理呢?其实这就是关乎一个知遇之恩的问题,方孝孺想以死来报答朱允炆的知遇之恩。
这可是灭十族啊,付出这么大的代价真是难以想象,我觉得这种决心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当着朱棣的面就敢直接指责朱棣,朱棣叫人把他的脸划烂了也不闭嘴,真是有骨气,朱棣说你不怕我灭你九族吗?他说你灭我十族又如何?果真灭了他十族。
好多人说没有灭他十族,明实录我没看,但是从明史里确实是可以找到灭十族的证据的,他的学生和朋友都被杀了,当时凡是家里藏有方孝孺书籍的一律死罪。当然,如果你不信明史,就当我没说。
其他网友回答
这类故事很多的,原文都长,我就简单概括下。
“豫让刺赵襄子”《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记载着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典故。豫让是晋国人,是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跻身智伯门下后受到尊宠,称他为国士。智伯伐赵襄子没有成功,被赵襄子战败身亡。豫让改名换姓,多次行刺赵襄子未遂后终于被捉,豫让知道非死不可,于是恳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让其刺穿以完成心愿;赵襄子答应了要求,豫让拔剑连刺衣服三次,然后自杀。这故事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智伯以国士待我,我以亦待待智伯以国士”
公子姬光和专诸
严仲子与聂政
傅说与武丁
其他网友回答
知遇之恩几个人名,战国时期的韩信。三国时期,徐庶举荐诸葛亮。宋朝寇准。明朝海瑞。清朝姚启圣等等名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作出突出贡献。为世人所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