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发动列宁格勒围困战的原因(二战德国围困列宁格勒)

网友提问:

苏联军民是如何熬过德军对列宁格勒的长期围困的?

优质回答:

二战中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胜利,作为一个经典的战争奇迹,是任何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西方列强都无法做到的,与之前的维希法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能够做到在那种极端严酷条件下,顽强坚持了近900天,付出那么大牺牲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靠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在那种社会体制的保障下的共同作用才能做到,二者缺一不可!

其实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每一场决战,乃至整场战争都体现了这两种要素的关键做用,是苏联整个国家都具备这种潜质的决定性作用,而不仅体现在列宁格勒一座城。

三大令人恐怖的惨烈磨难长期摧残啃噬,并考验着全城军民坚守的顽强信念:连续两个极端寒冷的严冬;被强敌严密封锁中艰难的物资保障下长期的饥饿;德军轰炸的摧残。这其中的任何一项单独拿出来,当年苏联以外的国家,或者今天我们的想像里都是无法忍受的,但是顽强不屈的苏联军民就依靠着那种民族精神,和社会体制下的人民战争令人无法想像理解的做到了。

战斗民族同仇敌忾的抗敌意志是军民在强大敌人面前,和严酷环境条件下的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力量,在这种力量的支撑下列宁格勒军民,意志坚定的勇敢面对饥寒交迫敌人炮火淫威,和随时轮到自己的死亡仍然英勇顽强的坚守,没有这种精神意志就根本无法做到,这种长达900百天的坚强战斗,强大纳粹军队仍然无法撼动他们的众志成城。

但没有社会体制的强大卫国就是保家意识形态信念,和全国一致,上下一心,军民一体的这种国家执行力,国民行动力的统筹保障,列宁格勒保卫战光凭拚意志的精神力量,恐怕连一年也无力坚持。那是一场既艰苦卓绝又紧张有序的军民融合的保卫战,军队只需拚死阻击敌人,他们的给养、弹药、伤员转送、挖堑壕修工事全部又有组织的民众负责;而对列宁格勒的物资运输行动中,军队也只负责任防空等交通保护,主要的运输行动也都是有组织秩序的民众负责。从而在保障了作战的后勤的同时,仍可以最大兵力投入战场,保证了战场兵员的充足赢的胜利。

这是由于当年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全民所有体制,每一位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是他们自己的,任何一处安危都与自己息息相关,保卫就是保卫自己,人民支援部队作战也是因为部队作战就是在保卫自己,这是在这种国体制下人民支援战争的强大精神力量;而国家从上到下一脉相承意识形态统筹划一的行政体系,以国家行政最有效的保证了国家战争,前线和后方的生活、生产、支援前线各项任务的紧张有序,等于是以全国全民力量统筹配置人力物力的战争资源,应对每一个战场。这两种强大的体制优势,是任何其它社会制度无法具备的,这在我们的76唐山抗震救灾,89兴安岭灭火,98抗洪,汶川救灾重建中,也充分展示了这种体制的优势。

列宁格勒保卫战,如果没有这种体制下的人民宁愿自己忍受饥寒交迫,付出大量生命代价的有序、有效、有力的战场支援,仅靠军队的训练有素,战术组织,战斗意志在那种敌强我弱的作战条件下,能把那些如狼似虎的纳粹大军挡住多久?在那场人类史上最惨烈的苏联卫国战争中,这种体制的保障也是苏联得以转败为胜的最关键因素。

同时这种体制中蕴含的强大综合国力基础因素,也是引起西方极度恐惧,让丘吉尔发表那个臭名昭著铁幕演说的关键因素。而致后来西方以意识形态他们之差别,把这种社会体制视为洪水猛兽,用他们资本政治下的所谓“自由、民主、人权”加值观,加上几百年的优先发展成就,来扭曲,抹黑,讹诈这种体制,处心积虑千方百要使其对手放弃这种体制,也是由于他们十分清楚,维护着他既得利益的那个腐朽低效的资本政治体制,既无法抗衡这种社会主义体制对西方底层民众的诱惑,又无法以武力或者发展潜力来征服这种社会主义体制,才让丘吉尔发出那种恐怖的惊呼,制造了一个东西对垒的世界。

其他网友回答

1941年冬季到来之前的列宁格勒确实处于非常危机的时刻,当时德军已经完成了对列宁格勒的封锁,而在此前大量工人和工厂设备从列宁格勒疏散了出去,但是运入的原料和食物却寥寥无几,显然苏军统帅部已经做好了列宁格勒失守的准备,否则不会对一场长期的围困不做相应的准备。列宁格勒的人口超过了200万,而生活必需的煤炭和食物却几乎没有储备,如果不能任何大规模向列宁格勒运入补给,这座强大的要塞迟早会自己崩溃。

一开始苏联出动远程运输机部队对列宁格勒实施空运,对于200万人的补给空运任务显然远远超过了苏联空军的能力,有关数据统计,苏联空军在11月14至28日之间只运入了1200吨食物,平均每天86吨,分到平均每个人只能得到43克的补给,这连吃的都不够,更不用说在寒冷的北方过冬所必需的煤炭了。仅仅是确保列宁格勒的200万人拥有最低的食物补给,每天的食物也要有3000吨。必须为列宁格勒打开一条地面的生命线,苏军在列宁格勒附近发起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但大都失败了。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冬季到来了,它虽然加剧了列宁格勒守军和居民的痛苦,也给他们带来了一线希望。德军并没有整个封锁拉多加湖,拉多加湖的西岸和东岸仍旧保持着联系,由于德国空军的封锁,苏联试图通过船运为列宁格勒运输补给的想法破灭了,但是冬天却成为了可能,拉多加湖结冰了,苏军的运输车队得以通过拉多加湖进入列宁格勒,后来苏联甚至在湖上铺设了一条铁路线,以提高运输能力,每天可以有4000多吨的物资进入列宁格勒,通过将大量的伤员、老人、儿童运出列宁格勒,缓解那里的压力。

但是列宁格勒的生存压力仍旧非常大,这主要是由于苏联将军事摆在了第一位,运入列宁格勒的大部分物资是军工原料,而不是民众急需的食物和煤炭,显然在苏军最高统帅部看来,确保列宁格勒不被攻占才是列宁格勒避免毁灭的首要条件。最终在长达900天的围困中,依靠拉多加湖的那条脆弱的补给线,列宁格勒顽强了坚持下来,但结果是死亡了60-70万人,绝大多数是死于饥饿和寒冷,苏联军民用伟大的牺牲换来了这场保卫战的胜利!

其他网友回答

苏德战争爆发时,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拥有人口250万,被围困900天,遭到无数次轰炸袭击和大火,全市的三分之一人口被饿死或者冻死。列宁格勒的顽强不屈书写了现实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布尔什维克的发祥地列宁格勒如果失陷,苏联将会失去十月革命的象征,而一个民族如果对崇拜的偶像被打碎,那么这个民族的抵抗意志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顽强的意志

由于列宁格勒在苏联领土的边缘,没有莫斯科那样的战略纵深,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企图在4个星期内征服列宁格勒。希特勒希望可以快速占领列宁格勒后可以快速迂回增援莫斯科的德军,这也意味着列宁格勒如果能成功拖住德军,可以减轻莫斯科的军事压力。

列宁格勒遭遇100多万北方集团军群的围困,面对严峻的形势,列宁格勒市民踊跃参军。保卫列宁格勒由北方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组成,苏军的战略意图是在列宁格勒牵制和消耗德军,朱可夫的命令是要么死守,要么牺牲。苏军的第一道防线设置在距离列宁格勒的卢加地区,第二道防线设置在20公里处的加西亚地区,第三道防线设置在市郊区,在各据点建立纵深梯次防御。

在列宁格勒的各道防线上,每天都有市民自发帮助苏军建设军事防御工事,在短期内挖成了600公里的反坦克壕沟,建成1万5千个火力点,还在市内建生35公里的街垒。他们拒绝撤离列宁格勒,因为这里比后方更需要他们,与列宁格勒共存亡。

德军兵分三路进攻列宁格勒,苏军虽然奋勇抵抗,但是列宁格勒通往外界的铁路和公路被德军封锁,只有拉多加湖的水路与北方沟通。被合围的列宁格勒急缺粮食,德军在空袭中炸毁了储存粮食的仓库,大量粮食在大火中被焚毁。这很快就带来了市内的饥荒。

列宁格勒的粮食供应标准一降再降,每个人每天的口粮只有125克,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即使是纤维素做成的面包也需要燃料做熟了才能食用,而为了节省燃料,列宁格勒人把面包搅拌成糊状后在烤熟。列宁格勒市民为了让前方的战士能够吃饱,口粮都是省着吃。而前线的战士为了不让市民挨饿,要求削减他们的口粮标准。这也体现了列宁格勒保卫战中的军民鱼水情。

对胜利的信心

列宁格勒被围困期间,共有60万人被饿死。常常出现死人还没有埋葬,那些送葬的人就倒下了。尽管饥饿和寒冷时刻都在威胁着这座城市,但是列宁格勒人民仍然英勇不屈,他们唯一的要求是活下来的人要与德国人战斗到底。

战后的人无法理解列宁格勒是如何凭借那么点口粮是如何坚持活下去和继续工作的,这在生理学上无法解释。从幸存下来的人口里得知,他们的动力是都想看到德国覆灭,这来源于对德国的仇恨,谁都不愿意带着遗憾离世。列宁格勒人在围困时要每天工作16小时,直到倒下去为止,那年冬季莫斯科会战的消息传到了列宁格勒,让居民看到了希望,他们对胜利的信心之外一无所有。

生命之路的开辟

德国的进攻受阻后, 面临最大的敌人是列宁格勒的严寒。德国战前准备不充分,御寒保障不到位,导致很多士兵冻伤冻死,拖延了进攻列宁格勒的时间。而在另一端,列宁格勒由于寒冷的天气,致使湖面海面结冰,而给外面的物资可以通过冰面运送到列宁格勒。

拉多加湖在列宁格勒的正北面,是这座城市与北方港口的联系通道。严冬使湖面上的冰冻得又硬又厚,因此为挨饿的城市开辟出一条活路。满载食品的汽车沿着拉多加湖的冰面开往列宁格勒,车队冒着枪林弹雨,日夜不停地运送食品,返回时运送后撤的居民,这条路被称为生命之路而载入史册,给列宁格勒喘息的机会。

拉多加湖冰面融化后,列宁格勒又开辟了新的航线。拉多加湖水下铺设了个列宁格勒提供油料的管道。列宁格勒人在开春后在市区里开始种植粮食,甚至种到了前线。

苏军的突围

苏联波罗的海舰队被德国舰队封锁波罗的海后,难以出海作战,朱可夫抽调舰队士兵前往列宁格勒作战,舰队的舰炮拆卸后用来支援地面战斗。朱可夫还把市区的高射炮兵调往最危险的前线,用来攻击德军的坦克群。列宁格勒的军事院校的警察组成6个独立步兵营。

1943年年初,苏军突破德军在拉多加湖的走廊,为列宁格勒打开通往内地的陆上通道,解决了列宁格勒的物资运输问题。1944年三月苏军结束了第一次斯大林突击,彻底打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列宁格勒人喜极而泣,他们每个昼夜都用自己的鲜血保卫了满目疮痍的城市,保卫了伤痕累累的祖国。1944年8月苏军胜利完成第四次斯大林突击,歼灭北面的芬兰军队,结束了三年零三个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列宁格勒保卫战使全世界人民看到了苏联人的钢铁意志,坚定了反法西斯的信心。这也证明了大国是无法被军事征服的。

其他网友回答

列宁格勒战役,也叫列宁格勒保卫战,是近代历史上大城市围困时间最久的包围战,苏联以150万军民生命的代价保卫了这个以苏联缔造者名字命名的城市,捍卫了苏联的尊严。

在战役开始前,苏德在波罗的海和列宁格勒地区的军队实力相差悬殊。苏联北方军和西北方面军共有五个集团军,39个师,其中22个师建制残缺,装备不足,多数部队军员不足50%,新组建的卢加战役集群战斗经验不足。而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共有三支集团军,29个师,其中有6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同时还有中央集团军群的支援和芬兰军队15个步兵师的助攻。

根据相关资料得知: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进攻前对苏军西北方面军占有优势:步兵多1.4倍、火炮多3倍、迫击炮多4.8倍、坦克多0.2倍、飞机多8.8倍。

德军在对列宁格勒发起三个月的猛烈进攻后,由于未能达成预定目标,不得不开始围困列宁格勒,切断列宁格勒所有的资源补给线,以逼迫苏军投降。

但是就这样,苏联军队和人民坚持了将近三年,期间一直保持斗争精神,最后等到了解放的时刻,向世人展示了什么叫“人民战争”,什么是“人民的胜利”。而持久作战离不开粮食补给,装备补充和士气,列宁格勒能坚持下来也正是把握了这三点。

粮食和军备供给:列宁格勒的生命之路

德军围困列宁格勒就是看准了列宁格勒没有自产粮食的能力,想要断粮逼迫城中百姓投降。城中三百万居民,每天都有人饿死,路上每天都有冻死饿死的尸体被拖走。士兵每天只有一斤面包,儿童和工人只有125克由木屑和面粉混合而成的“黑面包”。

怎么让城里的军民活下去,成为了苏联最高统战部需要迫切考虑的问题。

而这个时候,俄罗斯的“冰将军”帮了苏联一把。列宁格勒背靠拉多加湖,过了十一月,拉多加湖就会结冰。列宁格勒方面军作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在冰面上修建运输公路。但是冰面没有达到指定厚度,盲目通车会导致严重的人生安全问题。这是天意有顺遂了苏联一次,很快天降大风,气温骤降了十二摄氏度,湖面冰层厚度瞬间达到了180毫米,苏军当即决定开辟这条“生命之路”。

但是冰面并不是那么稳定,之后短短十天就发生了四十多起司机落水事件,冰面破裂重合之后又薄又滑,成为了冰面上的“沼泽地”。但是列宁格勒军民用勇气和智慧征服了这片海域,拉多加湖的冰面运输线成功拯救了列宁格勒三百万人。

这条线路不仅满足了粮食的需求,更为城中的军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补充军备,让列宁格勒方面军有了持续斗争的底气。

士气高涨:“宁死不屈,列宁的城市永远是我们的!”

在如此危险的境地下,列宁格勒的人们却保持着高涨的斗争意志。剧院天天夜里开演,剧照贴在大街小巷,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上课铃声从不间断。

正是苏联军民的不懈抗争,才熬过了这将近三年重重围困。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文历史隆中对】

其他网友回答

从1941年9月8日至1944年1月27日,列宁格勒在德军的严密封锁下坚守近900天,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城市保卫战的奇迹。忍受着饥饿、严寒的折磨,列宁格勒的军民进行了不屈不挠地抵抗,他们将城市变成一座巨大的堡垒,修掩体、挖战壕、安放炸药,誓与城市共存亡。战争初始有300万人口的列宁格勒,因饥饿、寒冷死亡64万人,被德军空袭和炮击致死2.1万人。

列宁格勒不仅是苏联的重要工业中心,而且是苏联的第二大交通枢纽,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它不仅以多条铁路线与莫斯科及其它区域相连,而且独特的地理位置起到阻止北方的芬兰军队与德军会合的关键作用。而列宁格勒作为俄罗斯帝国的首都、十月革命的发源地、以列宁同志的名字命名,象征意义非同一般。希特勒妄图通过夺取列宁格勒而摧毁苏联军民的意志和抗击斗争,因此初始阶段的进攻猛烈,但是在苏军的顽强抵抗下,只得由进攻转入防御,又将主攻方向改为莫斯科。对列宁格勒改为封锁、轰炸,终极目标是将其从地图上抹去,并且不接受投降。

列宁格勒的意义在苏联方面同样重要,因此下达命令号召军民“用胸膛挡住敌人前进的道路”,从7月8日德军入侵列宁格勒州地界开始,外围军队且战且退,用勇敢和生命为列宁格勒的防御准备赢得宝贵时间。直到9月8日,德军才切断列宁格勒同外界的所有地面交通线,几天后,列宁格勒市区处于德军大炮的射程之内。

危急时刻,朱可夫大将受命担任列宁格勒方面军的司令员。他上任后,首先进行人员改组,撤换了几个方面军的司令员,任命了新的副司令员和参谋长;接着整顿军纪,采取雷厉风行的措施提升部队的士气,严惩叛国和擅离职守的行为。同时布置反突击行动扰乱德军的进攻路线,为防御争取时间。9月中下旬,德军开始发动猛攻,他对部队下了死命令—固守,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

列宁格勒依靠顽强的防守打消了德军再次发动猛攻的念头,使战线稳定下来。朱可夫又将全城被分为6个防御地段,99个营防区域,在工厂、桥梁以及重要的公共设施内安放炸弹,不安排弃城的后备方案。一系列措施的成功执行,使列宁格勒的战线稳定下来,开始步入漫长的坚守阶段。

面对粮食短缺和即将到来的严寒,如何才能生存下去,是列宁格勒居民面对的严峻挑战。

列宁格勒处于59~60高纬度地区,冬季长达半年,被包围后仅能通过拉多加湖获得补给。而拉多加湖沿岸此前没有大型货运码头,水面上大雾弥漫,加上德军飞机轰炸,运输困难危险大、成功率低。1941年-1942年是列宁格勒围困时期的艰难时刻,城内粮食紧张,只能按工种配给,1941年11月20日限量最低时,高温工人为每人每天375克面包,而职员和儿童仅有125克。低配给量的情况下也不能放弃工作,因为城外还有虎视眈眈的德军。因此每天都有人因饥饿倒在工作岗位上或者路上,为了节约生存者的体力,很多尸体无法进行掩埋。因饥饿、寒冷、断水、断粮以及德军的轰炸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超过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1年的严寒帮了大忙,11月中下旬气温骤降,使拉加湖的冰面提前冻得结结实实,11月21日,冰道成功通车,不仅带来了第一批物资,更带来生存的希望,胜利的希望。拉多湖上的“生命之路”开启了昼夜不停地运输。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气里,司机们克服严寒、狂风、疲惫等困难,马不停蹄地来回穿梭,将粮食、燃料、药品等源源不断地运进列宁格勒,使军民撑过围城之苦,迎来最后的胜利。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