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和苏秦哪个厉害(张仪和苏秦哪个厉害些)

网友提问:

张仪和苏秦哪个厉害?

优质回答:

《史记》里说,张仪、苏秦同为鬼谷子的学生,学习期间,张仪的学习比苏秦的学习好。

也许是天意,苏秦比张仪先到秦国求职,但秦国没有录用苏秦,而且那次苏秦秦国求职失败后,很狼狈地回到家里。

后来苏秦说服燕王,得燕国国相配印后,才成功地说服了六国国王合纵,并一人配六国相印。

苏秦一开始为了阻止秦国攻击赵国,害怕秦国攻赵,破坏了他的合纵法。

用激将法,并一路资助张仪去秦国求职,意在苏秦想利用张仪的感激之情,阻止秦攻击赵国。

当张仪得知是苏秦一路资助他到秦国的,也着实地非常感激苏秦,并答应苏秦,秦国暂时不会攻击赵国。

但苏秦忘了“食人之禄,为人服务”的道理。张仪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才俊青年,他怎么会碌碌无为在秦国混过一生呢。

张仪虽然答应苏秦,秦国不攻击赵国,但依张仪的秦国国相身份,他也是要破坏苏秦的合纵的。

从张仪成功地连横,破坏了苏秦的合纵来看,张仪更是技高一筹。

其他网友回答

苏秦与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得纵横家,他们游说六国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孟子对他们的评价是“一怒而天下俱,安居而天下熄灭”。大家都知道他们的名气,但在六国他们是怎样说服那些君主的?想必不太清楚,烂柯人君本文就带大家读《史记》,一探究竟!

一、苏秦、张仪生活的时代

苏秦与张仪生活的时代按照《史记》的记载,是在战国中期。大概为秦在商鞅变法之后,如果按照《史记-六国年表》的记载大致确定其活动时间,他两活动的年代我们可以从苏秦说燕到张仪去世的时间计算,苏秦入燕为公元前334年,大概是秦惠文王4年,张仪死的时间来算,为公元前309年,大概为秦武王二年。所以其时间大概为这25年。这时,秦国商鞅变法后一步步崛起,但齐国、魏国、楚国仍然是大国角色,苏秦主张“合纵”,既联合六国攻秦。张仪主张“连横”,既帮助秦国拆散东方六国的联盟。

张仪塑像

有的朋友可能会质疑这一说法,因为自1976年马王堆汉墓《战国纵横家书》出土以来,有学者依据此书,认为《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完全错误,但我们要弄清楚一个事实。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未必完全可信,其书与《史记》都为西汉时期作品,如果我们完全信任他。就如同:假设《三国演义》没有流传于世,有人一个明版的《三国演义》出土,就用之否定《三国志》的记载,未免太过唐突。因此我们还是采取审慎的态度,暂且信从《史记》的记载,也按照《史记》的记载来分析。

苏秦刺股

二、苏秦、张仪的发迹

按照记载,苏秦,张仪二人都是鬼谷子的弟子。二人都以游说为求职技能,而二人早期的经历都很苦涩,被人轻视。但他们都能发奋图强,继续磨炼自己的技能,终至成功。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他早年曾游说周显王和秦惠文王,但是东周君臣认为他太虚浮,秦国正值诛杀商鞅之际,国君讨厌辩士,拒绝了他,他回到家里以后,他受到了父母亲人的冷眼冷语,嫂子也不给他做饭吃。于是苏秦便刻苦读书,给大家留下了“锥刺股”的典故。

苏秦 影视剧形象

张仪是魏国人,早年游说楚国,追随楚国国相,但一次饮酒时,国相丢了一块玉。其他门人说是张仪偷的,于是张仪被打了一顿。回到家里后,妻子对他说“你如果不读书的话,会遭受这样的屈辱吗?”他只问了他的妻子“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他的妻子说“在”。

他说“这就够了”。他靠口才吃饭,准备一条道走到黑。

(张仪 影视剧形象)

苏秦因为被秦国国君拒绝,所以他力图反秦。此后他先后游说了燕、赵、韩、魏、齐、楚,最终六国都听从苏秦,苏秦配六国相印,称“纵约长”。等到苏秦发迹之后,张仪前往投靠苏秦,但苏秦想利用张仪去秦国做间谍,故意将张仪激走让他去秦国。待到他与张仪说明原委之后,张仪认为他应该有他的价值,不与苏秦为谋。

至此,苏秦搭台,张仪拆台的一出好戏便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苏秦、张仪的斗法

苏秦想要六国联合反秦,而张仪要拆散他们之间的联盟,他们劝说那些君主听从他们意见的过程,不亚于战场上的刀兵厮杀。以下烂柯人君带大家一一分析。

1、燕国

苏秦:燕国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来自秦国与赵国两方的威胁,秦国距燕千里,而赵距燕百里,赵国如果想入侵燕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赵国一直不对燕动手,没有入侵燕国的打算。故燕国最明智的做法是与赵国结盟,对抗潜在的威胁:势力最强的秦国。

战国地图

金句:“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

张仪:赵国向来不讲诚信,灭掉了他的兄弟之国代国,燕国势力小,与赵国在一起无异于与虎为谋。

2、赵国

苏秦:赵国是面临秦直接威胁的国家,故苏秦主要向赵王点明秦国的威胁,以及六国联盟对于赵国的帮助。然后引诱赵王,如果联合六国,便可称霸于诸侯,否则就得臣服秦国。

金句:“夫破人与被破于人也,臣人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张仪:直接与赵王说明秦的进攻方案,赵国无法抵挡。赵王最好的选择是与秦结盟。

张仪剧照

3、韩国

苏秦:韩国如果不与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反抗秦国,而与秦国结盟,那么面临的后果只有每年朝贡土地,最后被蚕食。

金句:“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与之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尽后祸。”

张仪:采取直接的恐吓,韩最大的敌人是秦国跟楚国,明显秦强楚弱。韩国如果跟秦国结盟一起进攻楚国,是最好的选择。

金句:“夫秦士攻弱国,无异垂千金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4、魏国

苏秦:魏国有十分强大的兵力,而朝中却有奸臣诱导君王割地讨好秦国,是失去尊严的表现,如果与其他国家一起联盟一定可以制服秦国。

金句:“言事秦者,皆奸人。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时之功而不顾其后。”

苏秦剧照

张仪:魏国地处最中间的位置,与周围的国家都可能发生战争,但是秦是其中最强大的,如果与秦国结盟,周边国家一定不敢轻举妄动。如果不与秦结盟,秦国就会发兵,其他国家不一定惧秦不会救援。

金句:“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

5、齐国

苏秦:齐国是东方最富饶的国家,却要低下身子事秦,实在是耻辱的事情。

金句:“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疆,天下莫能富。今乃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羞之。”

张仪:齐国虽为大国,但是实际与鲁国战而三战三败,实际是空架子,秦已经与赵、魏、韩结盟,齐无法抵挡秦与三国的结盟。

6、楚国

苏秦:楚国与秦直接交界,从秦巴蜀之地对于蜀国攻击十分容易,秦是虎狼之国,对于楚虎视眈眈,秦与楚始终难免一战,希望楚王早做打算。

张仪:去楚国可谓是连哄带骗,先说明楚国无法抵挡秦国,其他国家救援根本远水解不了近渴,随后许诺六百里地引诱楚国与齐国绝交,等到楚、齐彻底绝交。说自己的意思不代表国君意思。只给楚国自己的封地六里。最戏剧化的是,张仪自己随后又到了楚国,买通了楚王的宠妃郑袖给楚王吹枕边风,随后又得到楚王重用,我们的大诗人也正是此时无奈跳汨罗江。

屈原投江

金句:“今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臣窃为大王计也。”

纵观苏秦与张仪的斗法。双方利用的最大筹码都是秦强而六国惧秦,他们在游说过程中都是分析国际形势,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捧”、“激”、“诱”、“逼”、“骗”等手段都运用到了极致。但最终由于六国内部的勾心斗角,以及六国后期大多为平庸及昏庸的君主,从历史的结果看,张仪赢得这场对局的胜利。

文史君说:

当今社会,再读《史记》,苏秦与张仪的言语智慧的确给我们无数的启发,但诸位看官也要引以为戒。苏秦与张仪在战国中声名显赫,结局却都不太好。苏秦在燕国与国君母亲私通无奈自告奋勇出走齐国当间谍,却因处处树敌被人刺杀。而张仪因一直名声不好,受秦国群臣讨厌,在秦武王即位后,失去了秦惠文王这个大靠山,害怕被诛杀而前往魏国,最终愤懑而死。他们曾都是纵横四方,睥睨天下的人物,但是命运自有安排,忽悠天下的人最终被命运所忽悠!

参考文献:

[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2015年。

[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2015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烂柯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其他网友回答

苏秦和张仪,战国时期的最强大嘴,所谓三寸不烂之舌,他们两位应该算是祖师爷了!

其实这个不好比的,合纵连横虽然对立,但难度大小是不同的。显然合纵难度要大,因为人都是自私的,所以最后苏秦失败了,张仪成功了。

接下来咱们具体讲讲!

在春秋战国时期,常年不断的战乱也催生出了很多出色的天才。苏秦和张仪就是那段时期里面比较著名的两个人,但是他们两个在当时是“同行”,这样的话后人就不自觉的要把他们两个对比一下,那么这两个人到底是谁比较优秀的。

从表面情况来看,还是苏秦比较优秀一点的。当时这两个人都是各个国家君王都知道的外交家,如果要比清楚他们谁更厉害,只需要看看谁的成就大就可以了。苏外交家本人兼备六国相印,这在当时可是非常辉煌的一个成就。能得到这么多国家的认可,足以看出此人能力的出色。

就算是有人询问苏秦二人谁更厉害的时候,他也会谦虚的说对方厉害,当然了,这也只是一种谦虚的说法。不过我们要是只从表面成绩评断这两个人,也是有一点不太公正的,因为二人发挥能力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时的苏秦经常游走于各个国家,每个君主也都对他有过示好。当时苏外交家行使的政策是合纵,这个政策的本质目的是联合六个国家一起对抗秦国。六个国家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形式,也觉得苏秦说的有一定道理,所以各位君主就把相印增给他,让他能更顺利的联合其他的国家。所以这个外交家能拿到这么多的相印也是很好理解的。

反观张仪,他的目标就比较单一了。此人实行的是连横政策,这个政策当时主要是为了帮助秦国破坏其他几个国家的政治以及军事联盟,所以说这两个外交家立场上是对立的。虽然张仪本人并没有担任相国,但是秦君主却对他非常信任,某些事情的决断这都会按照他的部署来实行,所以到了最后其他国家的合纵也被破坏掉了。

苏秦本人虽然兼任相国,但是这些国家并没有给他行使什么特殊的权利,他只负责来提出意见,而最终改怎么做还需要君主决断。当时的各个君主之间都需要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苏秦本人的理想型合纵政策根本不可能完全实施,所以这个政策在一开始就注定要因利益而崩盘。

所以从最后实际的结果来看,张仪的能力才更好一些。

那么这两个人综合起来要怎么评价呢?

其实也很简单,两个人的能力都是很强的,他们的每一个政策都非常有远见有眼光,但是他们需要结识真正可以重用他们的君主,如果六国君王完全按照苏秦的政策来,那么秦最后能不能统一还不好说呢。

所以这两个人比较以后,只能说各有优缺,他们都是有大才之人。如果非要以成败论英雄,显然张仪更成功。

其他网友回答

两人不分伯仲,都是厉害的辨士,都有一怒诸候惧的本领,只是若没有苏秦的故意怠慢,其后又让人假装成客商一路护送张仪到秦国,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张子”。所以张仪对苏秦是亦师亦友的感情。政治上的对手,你死我活。精神世界里的朋友,惺惺相惜。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我认为哥儿俩伯仲之间,如果调个个儿,苏秦事秦,张仪合纵,效果都是一样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