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怎么解释唐诗宋词的“韵律美”?
优质回答:
唐诗不懂哎
宋词阔以说说
词在隋唐就已经盛行,当然,是以里巷胡夷之曲而流行于民间。不过不难看出这种配乐演唱的文学形式拥有很厚的民众基础。
那么流行于文坛是什么时候呢?
真正流行起来(不讲后蜀的那种流行),是在宋代。柳永作为一个先驱者,应该是第一个注意到调配声律的词人,而这种刻意调配在他的时候还仅限于声律吃紧处比如结尾之类的。像他的竹马子,在音律上有大开大合的感觉,像他这样既能填词又能填腔的音乐专家,对上去声的运用可以说是炉火纯青。
柳永之后,像苏轼秦观这些按箫填词的作者并没有对词的音乐性做出什么大贡献,而北宋另一位音乐专家,也就是周邦彦,认为柳永的一首曲子只配一个宫调比较单薄,于是乎他制腔往往多调互犯,音节繁复,而且还注意到了平声阴阳的区别,又把清浊缓急带入,成为了一个全宋的集大成者,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南宋音乐家姜夔又是一个精通音乐的词人,这也使全南宋开启了一股音乐的潮流。
然鹅问题是,
宋词的音乐从南宋后期开始失传了啊。
南宋后期词乐的逐渐失传,导致了一批婉约词人不懂音乐。
那咋整?
依句。
于是乎词人开始模仿先人去填词,不懂音律却填出了音乐感,不得不说这也是很厉害。
但是不能一直模仿啊,所以宋词走向了衰落。
关于词乐具体的可以去听听姜夔遗留的谱。
其他网友回答
韵的情况,古今有很多不同.唐时代如《切韵》、《唐韵》等都分得很细,宋朝《广韵》定为206韵,但由于有些韵可以“同用”,唐代实际用112韵,宋代用108韵,金元时合并为106韵.清朝的《佩文诗韵》集韵之大成,分为平、上、去、入四部分.平声包括上平声一东、二冬等15韵和下平声一先、二萧等15韵,上声包括一董、二肿等29韵,去声包括一送、二宋等30韵,入声包括一屋、二沃等17韵,共106韵.学作古体诗,用韵上应首选《佩文诗韵》.宋代以后,和别人诗习惯要次韵或称为步韵,也可以看作是“限韵”的一种,不少文人喜欢玩这种押韵杂技,于高难动作中见功夫.苏东坡有一首次韵诗,就写得精炼自然:“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以上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说要大家作诗都要用韵,不用韵就不是好诗呢?恰恰相反,我们是提倡推陈出新的,“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词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词的艺术性.词律是为人服务的,我们不能反成为其奴隶而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以上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说要大家作诗都要用韵,不用韵就不是好诗呢?恰恰相反,我们是提倡推陈出新的,“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词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词的艺术性.词律是为人服务的,我们不能反成为其奴隶而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
唐诗宋词韵律美都体现在以上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