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西晋军队为何打不过少数民族?10万军队为何被匈奴轻易击败?
优质回答:
说西晋打不过匈奴军,纯属乱说。刘渊的匈奴军在攻下洛阳前,好几次都被西晋地方部队和中央军打得落花流水,重要将领死伤惨重。
但是,刘渊却能够屡败屡战,关键就是不停地有流民武装的补充,导致实力越来越大。而西晋当局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内斗。甚至可以说,西晋军队从来没有集中精力对付过刘渊军。
西晋军队越大越弱,主要是两点。第一,就是西晋的内斗,八王之乱几乎打光了西晋中央的精锐,即使内乱结束后,各路军阀之间的斗争也从来没有过停止。西晋每个州每个郡的长官,互相之间都提放对方,甚至出兵下黑手。例如东晋初代的晋元帝司马睿和西晋末代的晋愍帝之间,麾下的将领都在相互厮杀。
第二,就是西晋各地全都在叛乱和起义,到处是流民武装。刘渊、石勒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而已。西晋残存的兵力,全都在各地被流民和叛军牵制,无力支援中央。
导致西晋灭亡的关键一战,是公元311年石勒消灭东海王司马越的大军。此时,司马越虽然已经死了,但麾下十万军队算得上是西晋最后的一直主力精锐。但是,晋怀帝却宣布司马越的罪状,要求各路讨伐,司马越也因此气血攻心而死。
这时候,太尉王衍秘不发丧,以襄阳王司马范为大将军统令十万大军,试图回到东海国。石勒军趁机攻击,东海王的十万大军虽然人多兵精,但是已经失去大义名分,士气低落到了极点。结果,十万大军根本无心应战,在石勒的流民军打击下乱成一团,被全部歼灭。
由此,西晋也丧失了最后的主力,晋怀帝能够控制的兵力基本不值一提了。此后,刘渊和石勒面对的,只不过是西晋军队的一些残余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三国归晋后,晋朝并没有像其他大一统王朝一样,迅速强大起来,反而一直都在走下坡路。
而且西晋基本没有出过几个像样的皇帝,一直都是内乱不断,导致国力衰退严重。后面更是发展到八王之乱。
少数民族也就是这个时候趁乱进攻晋朝的。
加上三国时期,很多优秀将领已经被各种内耗杀的杀,死的死。
真正有能力的名将已经很少了,这个时候的西晋可以说压根无将可用,完全无法控制全国局势。
最后只能被吊打,导致后面的五华乱话。
可以说西晋的建立,基本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战争,一个司马懿,忍了几十年,熬死了三个皇帝,最后司马家趁着人家扫墓,发动政变,可以说这个王朝得来的非常容易。
可以说西晋从建国初期,就朝着衰败的道路越走越远,一去不复返。
其他网友回答
你好,我是明哥日志,我来给您解答:
西晋承接自两汉三国,自汉武帝组织对匈奴全面反击以来,中原汉人王朝达到过“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丰功伟绩;在汉武帝到晋朝之前,中原王朝其实对北方游牧民族形成了压倒性优势,匈奴漠南无王庭,北匈奴一支被迫迁徙至中欧,甚至三国时期,中原连年战乱北方游牧民族都不敢侵扰边境。
这是整个历史的大背景,下面是总结的三点原因:
1.中原地区力量薄弱;由于长期的战争,造成了力量薄弱,力量分散,晋朝中央政府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对付少数民族;
2.少数民族势力崛起,由于中原长期战乱,少数民族得以休养生息,具备叫板中央的实力,另外在冷兵器时期游牧民族骑兵对中原步兵具有天然优势;
3.西晋统治者昏庸无能,内部争权,晋朝在统一全国的时候显示出了才干的一面,但统一后帝王贪图享乐,内部争斗,给外族有可趁之机。
以上是我总结三点原因,请您参考采纳,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这个提问就有问题,西晋是被匈奴族建立的汉赵政权攻灭不假,但晋军在于汉赵军交战的过程中,互有胜负,从没被匈奴军队一次歼灭过十万人。平城之战歼灭晋军的,是石勒率领的流民军,主力以羯族和汉族为主,匈奴人少之又少。我估计提问者问的是这一战。
平城之战,晋军全军覆没,军中主要的领军者是当朝太尉王衍和诸多王公大臣,也在这一战中被俘,后全部被石勒所杀。
平城之战是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的必然结果。晋武帝在位时采取偃武修文的政策,导致西晋地方常备军力薄弱。晋惠帝登基后的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时国力,皇家威望扫地,各地底层民众叛乱四起,各少数民族也起兵割据。面对内忧外患,八王之乱的最终胜利者司马越不说尊王攘夷,还为了攫取权力毒死晋惠帝,立晋怀帝,诛杀亲近晋怀帝的大臣,破坏团结。这种情况下,军队自然军心涣散。
司马越病死后,王衍被大家推举为元帅,统领晋军最后的主力十万人。王衍毫无德行,根本没有统军能力。他打算送司马越的灵柩去其封地郯城,结果在路上被石勒率领的轻骑兵追杀。
失去统帅又要远离洛阳去山东,可想这些洛阳周边人为主的晋军士气是何等低落。在殿后的部队被击败后,晋军彻底崩溃,石勒率军围住晋军,以骑兵射杀晋军,晋军全军覆没,几乎没有生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