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评价(诸葛亮的主要功绩有哪些)

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诸葛亮?主要有哪些功绩?

优质回答:

诸葛亮是古代儒家的典范。集忠义礼智信之大成者。

刘备匡扶汉业从隆中对才开始步入正轨,正是

得益于诸葛”三分天下计”。诸葛忠于刘氏两代,真正实践了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精神。

诸葛平生唯谨慎,在一个地寡人少的天府之国,诸葛用七擒七纵的仁义之师,安定境内各少数民族,精兵简政,安抚百姓。蜀汉竟能在三国中最为活跃,诸葛在世时能六伐中原,其后姜维更是九伐中原。诸葛继曹操之后,又一个三国风云人物中佼佼者。

诸葛平生节俭,死后除了八百株树,再无所有。教育子孙忠义国家,诸葛和长子长孙三代人尽忠在沙场。

诸葛亮不仅忠心耿耿辅佐君王,而且还善待黎民百姓。他政治清明,军事卓越,外交有成,治理太平。他将平生所学传授姜维,姜维能叱咤风云九伐曹魏。

诸葛诚信,三国人尽钦服。孙权赞叹,周瑜尊敬,鲁肃厚交,司马氏畏惧。

诸葛还给后人留下了好多人生格言:宁静以明志,登高才致远。勿以善为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近君子,远小人。…

诸葛是火烧赤壁丶三国鼎足的关键人物,是稳定蜀汉丶极力统一中国的一代贤相和统帅,他身体力行地弘扬中华文明的高风亮节,永垂青史!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现在诸多三国迷以及学者的评论中,都在讲诸葛亮善于内政,军师天赋一般,我想说的是,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发明家,他也是一个军事家。

对于大家认可的政治才能,我就引用三国志里,刘禅继位后,对诸葛亮治理内政的描述带过“及备沮没,子嗣幼弱,事无巨细,亮階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穷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诸葛亮的外交才能最明显的表现在刘备新野之败以后,诸葛亮只身一人面吴主孙权,慷慨激词,严明厉害,激将之余不失国风,成功为刘备引得孙权三万兵马的援助,也正是这三万兵马的援助,刘备才能立足脚跟,为后来东山再起打下基础。

诸葛亮的创造才能也是有史料记载的,三国志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那些认为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都是演义的人,可以不用再怀疑了,八阵图都是真的。并有记载“亮出岐山,以木牛运”“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说明木牛流马是用作过实战的,技术相当成熟才敢实战,毕竟是粮草大事。

诸葛亮的军事天赋确实彰显的不多,因为史料记载里,赤壁之战没有诸葛亮的身影,刘备入蜀也都是庞统和法正的功劳,包括汉中战役,军事参谋是法正,诸葛亮在成都坐镇呢。再加之诸葛亮主导的北伐事业一直未能成功,所以被定论为军事能力一般。小编想在这里为诸葛亮平反一下,理由如下:

1.战略构思没有军事天赋是不可能达到的,隆中对里的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思,不是凭空想象的,是综合了各方势力能力而定论的,其中提到过魏军的占线以及战略高地,后勤补给,陆军骁勇,水军薄弱;吴军的水军实力,军械打造能力,后方少数民族干扰轻重;刘璋刘表的军事布局和站区薄弱,这样的分析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的军事能力。

2.职位职责所限,诸葛亮在蜀国阵营里的绝色本就不是带兵作战,刘备收下掌握兵权的主帅只有七人,分别是前期的关羽,张飞,陈到,后期的李严,马超,霍峻,魏延。大家也都知道刘备势力成形后分为三大战区,分别是荆州战区由关羽,马良督统;汉中战区由魏延,法正督统;还有就是战略地位相当重要的永安,南部战区主要控制少数民族。后来由于战局有变,荆州南郡失手,关羽战死,荆州战区战略性西移至永安,由李严督统。诸葛亮的职位从军师将军到丞相,一直干的都是内政的活,带兵打仗也轮不上他。

3.北伐事业是诸葛亮正真意义上的带兵出征,第一次北伐,从斜谷出,用赵云,邓芝为疑兵据箕谷,引曹真大军入围,诸葛亮亲帥大军攻祁山,收了魏国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战局有利的时候是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战略布局进行,因为被张颌所败,这是三国志详细记载的,从而影响了整个战争走向。第二次北伐从散关出兵,围了陈仓,曹真坚守避战,粮尽而还,撤军的时候魏上将王双追杀,诸葛亮设计斩了王双。第三次北伐是派陈式攻武都,阴平,魏国上将郭淮坚守不退,诸葛亮亲帅大军打败郭淮收腹二郡。第四次出祁山,大败魏军,斩杀魏军车骑将军张颌。第五次出斜谷任然面对同一个问题,就是兵粮不足,于是在渭南开垦,与司马懿对峙,然而患病去世。可以说诸葛亮的五次北伐都有所建树,只不过是粮草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就连三国志都评论说,诸葛亮没有可以托付的帅才出征,只能自己挂帅,导致朝内无内政贤才做后勤保障,是蜀国人才不足造成的。诸葛亮就算是神也不能分成两个人来用,去了前线就管不了后方,坐镇后方又没有人能胜任前线,这并不是能力问题。

个人愚见,不喜勿喷,互粉互关。

其他网友回答

谢问答邀请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首先他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然后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再然后是一位集儒学、道学和天文学的集大成者!

今天在此谈论诸葛亮,一不谈他的政治之国能力、二不谈他那博学多才的天文以及地理学识,单从军事的角度略谈一下他到底是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是不是一位优秀的战略家或者是战术家。

本文单就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而言,与其它无关,不喜勿喷!

第一点,有人说诸葛亮用兵太过于谨慎,从不冒险。

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早有交代,那就是魏延主张的兵出子午谷。

魏延的主张是这样的: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自领精兵五千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于异道会师于潼关。

但诸葛亮并未采纳魏延的计谋,诸葛亮此举也招致了后世多人的批评,认为他用兵过于谨慎以致失去了大好的北伐中原的机会。

对于魏延的这一谋略 ,诸葛亮他不可能想不到,但他绝对不能冒这个险。

整个的蜀国人口不过百万,可供征调的人马不过十几万人,除去防守各处要塞之外,他能够动用北伐的军队最多不上十万人。

似这样弱小的国力,诸葛亮他冒不起这个险,魏延的计谋确有出奇之处,但风险也同样不小。

所以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主张是不应该受到过多的指责!

第二点是诸葛亮由汉中出发进军现今的甘肃陕西一代,这一点在战略上是对的、是无可挑剔的。

在小说《说岳》第四十回李刚曾经讲过这样几句话:自古中兴之王俱兴起于关中地区。

从中国历史来看,但凡南北交兵,一般来说南方在地理上从不占优势。

差不多都是北方战胜或者是统一南方,而南方大多都是以战败收场。

从中国历史和地理上来讲,关中之地占有地理上的制高点优势,但凡在此建都的大多都是一个强盛而持久的政权,诸葛亮兵出斜谷和陈仓正是恰恰避开了从正南方进兵,而采用了由西向东打的地理优势。

第三点效仿刘邦和韩信兵出陈仓的成功先例,韩信和刘邦的成功给与了诸葛亮很大的启发,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地理学家,对于地理上的利弊他是应该知道的。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诸葛亮的用兵之道端的是无可挑剔,唯一令人失望的是他面对的是一个稳定而有序的曹魏政权,面对的是一个即黑又厚的司马懿,而不是一个血性和爱冲动的项羽。

因此北伐不成功也在情理之中!

其他网友回答

北宋王安石在《诸葛武侯》中这样写道:“恸哭杨顒为一言,余风今日更谁传。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

这首诗对诸葛亮给予高度的评价,特别是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后世效仿。王安石直言点明实力最小的蜀汉之所以能够与东吴和曹魏相抗衡,完全取决于诸葛亮的功劳。

那么,抛开小说神化的色彩,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童年时期,痛失双亲

大人物都是生而不凡,命都非常硬,往往会伤及自己的至亲。虽然这是一种非科学的说法,但诸葛亮确实命够硬。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出生,诸葛家族在当地属于地方乡绅,家境非常宽裕,祖上几代人都做过朝廷的命官。

可是好景不长,诸葛亮出生后3年其母亲病逝,又过去5年,诸葛亮8岁的时候,父亲又病逝。无奈之际,诸葛亮只能和幼小的兄弟诸葛均来到自己叔叔诸葛玄的家中。

建安二年(197),此时诸葛亮已经16岁,哪成想一直抚养自己,视为己出,教自己读书习字的叔叔诸葛玄也病故。诸葛玄的病故使得诸葛氏一门的生活开始变得拮据,毕竟家里重要的生活来源没有了。诸葛亮又承受不了双亲和叔叔接连病逝的现实,索性归隐山林,整天与崔州平、徐庶等一群人来往。

隐居苦读,名扬四海

诸葛亮一直以来都是内心极其狂热的一个人,不像崔州平等人,真正喜欢纵情于市井山水之间。诸葛亮一心一意想要入世为官,想通过自己的一番才干,创造一番作为。

隐居期间,他广泛地结交天下名士,与他们共同讨论天下大事。而且得到业界一致好评。这一点从《三国志》中一些人物的话语中可以得知,水镜先生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过,世上的那些儒生们岂能洞悉时局走向,真正是洞悉左右时局的只有伏龙凤雏。

包括徐庶走马荐诸葛,也能够看出,徐庶离开刘备后,思来想去想到诸葛亮,便告诉刘备,诸葛亮是个大才,必须要尽到礼数,才能请动。照常理说,徐庶是个非常朴素耿直的人,既然要特意嘱咐刘备,说明诸葛亮应该是有真才实学的人。

随后,刘备按照徐庶的建议,往返周折终于如愿以偿见到诸葛亮,两人促膝而谈,相见恨晚,进而引出名垂青史的《隆中对》。《隆中对》为什么如此出名,因为它为蜀汉开创基业制定出基本思路,可以说《隆中对》完完全全是为刘备量身定做的,包括蜀汉政权建立后,仍然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出色的游说家

不得不说,诸葛亮是个出色的演讲家或是游说家。赤壁大战开战前夕,刘备孤掌难鸣、势单力薄。诸葛亮主动请求去东吴游说,结果东吴孙权摇摆不定,只是采取按兵观望的态度。

诸葛亮为了帮助孙权下定决心,开始了自己精彩的演讲。诸葛亮先是故意激怒孙权说,既然东吴没有信心打赢曹魏,干脆缴械称臣。

孙权听完此话,不动声色地说,刘备为什么不投降曹操。

诸葛亮慢慢说道,刘备是皇族后裔,生而有骨气,是绝对不会投降曹操。

孙权一听,区区刘备都敢与曹操抗衡,自己富有江东怎么能掉价,便答应孙刘联合共抗曹魏。刘备也接着此次赤壁之战的机会,开始大肆扩充自己的地盘,为三足鼎立之势奠定根本的基础。

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诸葛亮虽为人臣之典范,但方法实在不可取。且看史书记载有关司马懿提及诸葛亮的话。司马懿问使者:”诸葛公起居饮食怎样,一顿能吃几米?”使者说:”三四升。”然后对问政事,使者说:”打二十军棍以上的处分,都是诸葛公本人阅批。”

诸葛亮谨慎细致到什么程度?连打二十军棍的处罚都要自己亲自过问。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生活中如此谨小慎微的一个人是多么可怕。一个丞相如果连二十军棍的奏章都要批阅,这一天当中他将要有多少工作量去完成。

既要带兵打仗,按时上朝,又要过问此等细小的事情,诸葛亮一生最大的败笔也正是如此,最终精力耗尽,活活累死自己。

最后我们以《出师表》中的一段话回顾诸葛亮的前半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每当捧起《前后出师表》拜读时,不觉间有一种潸然泪下的感觉,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臣情真意切地吐露着自己的心声,字字句句都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只可惜诸葛亮生不逢时,若是太平盛世,中国历史必然多出一对”主名臣贤”的佳话。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中国人的民族图腾,他的故事在中国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经过近两千年的变化,诸葛亮的形象已经变成鲁迅笔下:“壮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怪物。但是几乎没有人把诸葛亮当成三国时代第一位权臣和三国历史上第一个执刀人。而且诸葛亮的权力相当大,大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 章武三年春(公元223年),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志·诸葛亮传》)。也就是说,如果刘禅这个皇帝诸葛亮看的不顺眼,你可以自己再选一个。公开用遗嘱的形式赋予一个大臣废立皇帝的权力,这是把蜀国的刀真真切切的交到了诸葛亮的手上,他这个执刀人能不厉害吗?

所以,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三国志·诸葛亮传》)也就是说,诸葛亮认为他的才能文可以比得上为齐桓公开创一代霸业的春秋第一名相管仲,武可以比得上以弱燕之军一举攻下强齐七十余臣的战国名将乐毅。在向前引申一下,会发现这两个的自比,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政治抱负: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实际上的旗帜是“尊王攘夷”,也就是维护周王朝的旧有秩序,刘备、诸葛亮奋斗一生的那个目标“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也是维护旧有秩序。乐毅帮助能够赏识自己的明主击破强敌,报仇雪耻和诸葛亮辅助刘备、刘禅父子一样。而且两个人的作战方式类似,都喜欢阵地战一战定输赢,不喜欢旷日持久,都喜欢用仁义之兵,不喜欢随意劫掠杀戮,都是将领中的异类。

无论怎么解读,这个评价在任何时代都是相当高的,而且这还是自我评价,可见诸葛亮和我们印象当中的谦谦君子不一样。这说明诸葛亮内心里是有霸气的!这种霸气就和当年孟子的那句:“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公孙丑》)是一个套路。和我们后世知识分子那种孔乙己式的酸腐气完全不同,至于《三国演义》里面三顾茅庐后冒出来那段话: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简直有侮辱诸葛亮的嫌疑。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说出不相干事业的话,那他不是在侮辱刘备就是在自打耳光。千年之后的罗贯中,其胸襟气度已经不能赶上诸葛亮之万一,编出这个故事来,最多就是他自己渴望有刘备式的人物来求自己的一种意淫,却不料引发全体知识分子的共鸣,大家一起把诸葛亮捧上了神坛,却无人愿意去理解他真实的霸气和孤独。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孙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