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真的是父之过吗(子不教父之过的意思是什么)

网友提问: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道德真的有遗传性吗?

优质回答:

一、人们常常听说教养二字,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品行修养。这种品行修养与教和养有很大关系。也就是古人所讲,养而教之。

二、在古代社会里面,父亲为一家之主。所以有着对子女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间,父教是一种相对来说较为严厉的教导,所以古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母亲是一种慈爱的教导,所以称为家慈。

三、家风的传承,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清白世家,四知家风,都是家族里面传承的重要精神正能量。

综上,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家风的传承迫在眉睫。但是这种家风只是传承而不是遗传。也是父母祖辈言传身教的结果。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这问题问的并不恰当。“子不教父之过”与道德有无遗传性并无实质关联。

“子不教父之过”意为: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与道德遗传何关。

再言道德有无遗传性?回答肯定是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与后天的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相关联的。

人一出生,首先面对的就是与父母亲人之间的相处,也就是所谓的启蒙教育。父母亲人的言教身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品质道德的发展。长大后再通过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身的体会理解从而构造了一个人的道德观念体制。

父与子,具有遗传特征的除了外貌还有就是性格上的类似,这是有着很多鲜明的例子。一个孩子的性格总会与其父母一方相似。当然在后期的环境熏染中,性格会有一定的变化,但根子上还是相似的。

所以说,道德是不具有遗传性的,具有遗传性的是外貌与性格。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仅仅是后天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产物,还是有先天遗传的因素,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孔子说:“上智与下愚不移。”有天生的圣贤,有天生的坏蛋,这种先天形成的道德禀赋是后天教育无法改变的。这就等于承认道德的遗传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同一个家庭,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社会和时代,几乎受同样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的一批人,会表现出极为不同的道德品质,如鲁迅三兄弟。

在还没有接受社会教育的婴幼儿中,已经表现出勇敢和胆怯,顽强和脆弱的不同品质。

这说明,在社会环境和教育起作用前,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了某种道德品质的基础或因素。心理学上称作气质、性格、个性等等的东西,实质上就是某种道德形成的自然因素,这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这种自然因素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有的加强,有的被抑制,有的可能被消灭。先天的自然因素在每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的作用大小不一。但在整个人类的道德形成过程中,显然社会因素的作用大于自然因素。

也可以认为,人们的道德形成,是一个由自然因素、非道德因素转化为社会因素、道德因素的过程。比如有的小孩一生下来就好强、胆大,他最初的啼哭就比别的孩子洪亮,急促。他学步快,不怕摔跤,迈出的步子是毫不犹豫的。他敢在晚上一个人呆在没有灯光的屋子里,等等。这种气质、性格尚未经人教育引导,是一种自发的倾向,可以看作自然因素。后来,父母和家人,教师等夸奖、鼓励这种行为,说“好孩子,真勇敢!”经过人们按照社会道德规范加以培养、教育,这种气质特点就转化成了道德品质。

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假设或初步判断:道德形成是自然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因素的作用随社会发展不断增强。人距离原始的自然人越远,社会因素在人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越大,但始终不能完全排除自然因素的作用。也就是说,不能否认先天的遗传的因素。

其他网友回答

遗传性多少是有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三字经》作为我国五千年文化的集大成者,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是经验的总结,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既然三字经里面说了“养不教、父之过”那么就说明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模范带头作用:孩子有样学样,父亲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

第二、监管作用:孩子做事是不知道对错的,只是凭借自己的喜好,这期间家长要掌好舵对的要表扬鼓励,错的要指正制止,严重的还要惩罚,此时的放任不管那就是在坑孩子。

第三、陪伴作用: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即使工作再忙,回到家也要关心一下孩子,和孩子互动一下叫他们的心理不至于胡思乱想!

总之,在孩子的教育中,孩子好不好,父亲责无旁贷!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