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王允为什么要杀蔡邕?
优质回答:
蔡邕是被王允所杀,这基本上是历史事实,《资治通鉴》、《后汉书》、《三国演义》都有资料记载。
一、蔡邕其人
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圉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蔡邕是东汉末年最有名的学问家、文艺家,续写汉史,他的才情和孝义均得到天下人的瞩目,名望极高。
二、董卓、王允、蔡邕三人关系
说道蔡邕的死就要说道董卓。其实董卓、王允、蔡邕三人同时代,年龄相差也不是很大,三人同朝为官,董卓、王允就是军阀和政客,而蔡邕纯粹就是一个名士文人。
1、董卓与蔡邕
董卓进京之后,为了巩固自己对朝政的控制,诛杀排除异己的同时,听从谋士李儒建议,提拔一些名士提高自己的威望,增加自己的统治力。董卓征召蔡邕遭到拒绝,董卓发狠如果蔡邕不奉召,就要灭蔡氏宗族,不得已,蔡邕奉召到长安见董卓,董卓给了蔡邕很高的礼遇。甚至一日之内三迁其官,让蔡邕直接升至侍中的高位。(“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到,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
2、董卓与王允
大家对王允用美人计,离间吕布和董卓,最后吕布杀了董卓这段历史非常熟悉。其实,之前王允也为董卓所驱使,而且非常卖力。“董卓迁都关中,允悉收敛兰台、石室图书秘纬要者以从。既至长安,皆分别条上。又集汉朝旧事所当施用者,一皆奏之。经籍具存,允有力焉。时董卓留洛阳,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这可是王允的历史瑕疵,估计也是忌惮史官的所在。
3、王允与蔡邕
王允和蔡邕都曾为反对宦官干政做出过努力和牺牲,都曾违心的依附过董卓。但王允是个政客,思想偏执,气量狭小,刚棱疾恶,没有大的政治素养和追求,从董卓和他对蔡邕的不同态度就可以看出。蔡邕是名士文人,思路开阔,豁达开朗,傲气疏狂。他不拘小节也得罪小人,给自己被处死埋下祸根。
三、蔡邕的死因
《三国演义》中说董卓被杀后,蔡邕“伏其尸而大哭”;谢承《后汉书》中说蔡邕“闻卓死,有叹息之音”;范晔《后汉书》中则说蔡邕“及卓被诛,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三种说法都说明了王允杀了蔡邕。那究竟王允为什么要杀蔡邕呢?
对历史资料参照阅读,对历史要素进行对比,始终联系到历史当时的实际和人物的境况以及各种条件,从能否促进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来看,王允的量级是很低的。
太尉马日磾谓允日:“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书后史,为一代大典;而所坐至微,迭之,无乃失人心乎!允日:“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无后乎!善人,国之纪⑥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狱中。 (《资治通鉴》)
看到蔡邕哭董卓,“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日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王允政治上短视,不能采纳正确的建议。认识上更是放不上台面缺乏境界,“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对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评说就是黑白颠倒。更多的可以看出王允偏私的个性在政治事件处理上险隘和短视的彰显。
还有,政客和史官在历史上从来都是矛盾冲突的。
“掌握现在就掌握了过去,而掌握了过去就掌握了未来”。权力在手的人一定要争夺对历史的话语权、叙述权和解释权,甚至一定要不惜代价,用政治用强力去争夺这种权力;而一旦掌握了这种权力,也即可随心所欲地叙述和解释历史,也就为将来绘就了合法性的蓝图。但史官的如椽大笔往往是坚实的正直的历史,这个巨大的冲突,也就决定了王允要杀蔡邕,因为他怕他笔下的王允充满瑕疵。当然,还有王允器具狭小不能容人的嫉妒扭曲心理作怪也是蔡邕的死因。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王允杀蔡邕的原因《三国演义》和《汉书》都是说因为他对董卓之死发出叹息,王允才责备并下狱杀他的。
《汉书》记载蔡邕上书道歉解释,说“口所常玩,岂当背国而向卓也?”,并请求黥首以完成汉史。王允说昔日汉武帝不杀司马迁,使得司马迁做诽谤的史书,流传后世,我不会犯这个错误,还是把蔡邕杀了。
不过裴松之在《三国志.董卓传》注解里对引用的《汉书》的这个记载存疑,认为不合情理,蔡邕不会叹息,即使叹息董卓,也不会傻到当着王允的面叹息。
这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