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有人说陈晓旭是当年最受观众诟病的主演,这个情况是真的吗?
优质回答: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典,87版《红楼梦》播出之前,人们心中的林黛玉是王文娟,所以当陈晓旭版蹙眉苦脸的林妹妹出来后,很多人都难以接受。
王文娟是越剧名家,从1958年开始就和徐玉兰合作演出越剧《红楼梦》,1962年被拍成电影搬上大银幕,该片1978年重新放映后,仅中国内地观众人数就达12亿人次,成了一部中国戏曲史和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贾宝玉的一句唱腔台词,让王文娟版林黛玉深入人心,也让王文娟打上了林黛玉的标签,2006年4月25日,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艺术回顾展举办,当时的主题就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这一版林黛玉的特点是秀美清雅,蕙质兰心,颇有大家闺秀感觉,很多观众认为,王文娟的林妹妹和原著非常相符,可以说王版黛玉深入人心,即使到现在,一些老年观众也念念不忘。
87版电视剧《红楼梦》横空出世后,陈晓旭版林黛玉以一个全新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外形清瘦,弱不禁风,形象上就和王版出现巨大反差,不仅如此,人物性格也是尖酸刻薄,难怪很多人不接受。
一些观众心中,林黛玉美若天仙,但他们忽视了“病如西子胜三分”中的病这一特质,由于王文娟版的影响,将林黛玉看成一个没有任何缺陷的完美女人,陈晓旭这一造型,显然同一些观众心中预期不符。
所以,《红楼梦》播出之际,陈版的这个林妹妹饱受诟病,不仅部分观众不接受,一些专家学者也不接受,并发文提出质疑和批评。
《红楼梦学刊》是红学研究领域最为著名的一份刊物,1987年曾组织召开过一次电视剧《红楼梦》座谈会,会议内容刊登在学刊上,其中就以《参差不齐的人物再塑造》为题,点评了各个人物的塑造,对王熙凤、贾宝玉、薛宝钗等都比较满意,唯独到了林黛玉这里,受到比较一致的批评。
文中直言林黛玉的形象塑造是失败的,今天看来就是一个笑话,不被绝大多数观众所接受,但在当时,这种声音一度甚嚣尘上。
不可否认,王文娟版林黛玉绝对是经典,但陈晓旭版林黛玉则是另一种经典,两者相映成辉,互不抹杀才对。
而对于今天的年轻观众来说,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王文娟是谁,也没看过越剧版的《红楼梦》,所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心中经典,千万不要说陈晓旭后再无林黛玉这种话,等你老了,世界也变了,焉知那时候观众心中的黛玉会是什么样子。
其他网友回答
#泛文化写作营#
87电视剧《红楼梦》首播,陈晓旭是当年最受观众诟病的主演,这个情况是真的。
一、个人见解。
我认为,对人物角色的评价是否经典,是否受观众诟病或喜爱等,需要岁月的沉淀和时间的检验。流转的岁月,检验角色的演绎是否丰满到位、感染力强;时间的检验,检验作品和角色是否经典,如大浪淘沙,终留极品。
二、初识陈晓旭,少时不懂剧中人。
昔日初看87版《红楼梦》,年龄尚小,只被剧中莺红柳绿的美女吸引,对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很浅,甚至还会受他人误导。
1、初识林黛玉,受周围影响。
记得每每出现林黛玉的画面时,我周围会有这样的评价:又哭哭啼啼了、又耍姓子了、又吃醋了…….;而每当有薜宝钗的画面时,如是评价:性格温和、温婉贤淑、长相圆润、非常大气……。年少的我,尚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无法客观的看待世界和分析人物特征,因此没法理解透彻剧中人物形象,如同周围诟病的旁观者。
确实,黛玉和宝钗的比较,从表面上看,无论从性格方面、为人处世方面等,林黛玉都明显处于劣势。而且众观其他的“金陵十二钗”,如八面玲珑的王熙凤、活泼可爱的史湘云、清丽剔透的妙玉等,相比之下,林黛玉的确让人喜欢不起来,也就颇受世人诟病,而且让年少的我也有点不喜了。只是随着时光的推移、自己理解力和生活阅历的增加,今看《红楼梦》时,才颠覆了我对人物形象的认知。
2、累及扮演者,饱受诟病。
因为观众对影视剧中的角色产生了喜欢或反感,相应的就会对其扮演者产生喜欢或反感。因此那时,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也一度遭受诟病,认为她也同电视剧里的林黛玉一样小里小气、性格不好、动不动就哭……等,影响了观剧感。如演过《还珠格格》中容嬷嬷的李启明老师,就曾经让观众恨得咬牙切齿的,出门被司机拒载、观众抛仍物品等,观众把对角色的厌恶情绪转嫁到了扮演者身上,感情还没从剧中角色中脱离出来,其实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角色塑造的成功性。
三、永远的林黛玉,读懂已是沧桑人。
流光时转,如今32年过去了,陈晓旭的林黛玉形象,仍然无人超越,即便《红楼梦》被翻拍了多次的电影或电视剧,林黛玉也由陶慧敏、何赛飞、蒋梦婕、闵春晓等人演绎过,但经典始终是经典,经得起时间检验和岁月沉淀,陈晓旭版的林黛玉仍是不二的经典,依然永恒深刻、历久弥新、熠熠闪耀。
1、用心理学“晕轮效应”或“首因效应”解释。
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而忽略了事物内在的本质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容易造成“晕轮效应”或“首因效应”,以偏概全、一叶障目,这种只注重某一闪光点或看到某一缺点,会影响我们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包括对红楼梦剧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也影响了我们对林黛玉角色理解的正确导向。所以,经典的东西,每次读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是作品的魅力所在。
2、林黛玉角色本身的理解。
林黛玉表面:病态、爱哭、多疑、小心眼、爱吃醋等,其实,实际的她应该这么解读:聪颖剔透、天性纯真、敢爱敢恨,不刻意讨好,也不机变逢迎,即便在封建势力的强压下,虽寄人篱下、小心翼翼,但也未改初心,有时也有点我行我素。但这样一个至纯至真至透的灵魂,最终还是在封建婚姻制度的压制和迫害下,”质本洁来还洁去”。她其实是个让人无比疼惜和遗憾的悲剧人物。我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也才稍微读懂了林黛玉,但对于作者曹雪芹以及《红楼梦》未能完全悟透,还需要仔细的研究,不是还有研究《红楼梦》的”红学会“吗?看来经典的东西,大家都会穷其毕生的精力去学习、去领悟。
3、林黛玉的量身订制–陈晓旭。
林黛玉扮演者众多,唯独被陈晓旭演活了,聪明剔透、弱柳扶风、才情过人等,据说这一角色也是她向导演自荐的,说她自己就是最适合的角色,看来她自己非常了解;因为太经典,后来演别的角色,观众了觉得仍是林黛玉在演,可见她塑造的角色已经深入人心。现实中的陈晓旭:聪明能干,自有公司,却患癌症,遁入空门,最后香消玉殒,年仅42岁,让人唏嘘。如同她演的林黛玉,历尽红尘的亮丽,终泪尽消逝人寰。但她的经典角色,仍然常驻于世。她在很大程度上,和林黛玉就如同一人,她是林黛玉,林黛玉也是她。
4、是金子终究会发光的。
是金子终究还是会发光的,哪怕最初被误解、被诟病,或被蒙尘、被蒙布等,一旦覆盖在金子上的灰尘、灰布等被抹去、被揭开,金子耀眼的光芒必将令整个世界感到惊讶。一如前期被诟病的陈晓旭,经历岁月的检验和风霜的侵蚀,光芒四射。
四、结束语。
综上,87电视剧《红楼梦》首播,陈晓旭是当年最受观众诟病的主演,这个情况是真的。但时移事易,我们对她的评价不应肤浅表象,而应客观和理性。相信,经典终究是经典的,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全文完)
其他网友回答
我不太明白这个问题的目的。
当时确实有一部分观众对87版《红楼梦》和陈晓旭的演技有些看法,但那时并沒有互联网,到底有多少人不喜欢并沒有统计,只是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一些文章,能不能代表大多数,这是一个悬案。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红楼梦》,个人有个人的看法,电视剧是一种永远带有遗憾的艺术,对于87版《红楼梦》和陈晓旭都是如此,但是如果和10版《红楼梦》比起来,却是一部良心剧,导演、演员都受过严格的培训,有一个国内著名红学家组成的顾问团。陈晓旭本人更是一直沉浸在剧情中,以至再也无法演其它角色。和10版《红楼梦》的错字连篇,断句错误相比,只能挑剔白眼多,林黛玉小性儿多,沒有贵族气质等外在缺点。观众不是阿斗,自会对比,至今,87版《红楼梦》仍是经典。
至于题目问的当时观众都认为陈晓旭演的不好,并沒有确切的数据。
就勉强说是,有很多艺术品都是当时无人问津,甚至遭到痛骂的,不只一人。
梵高在活着的时候画卖不出去,一生只卖出一幅画,穷困潦倒,现在却是世界公认的绘画大师。
在时间的长河中,大浪淘沙,总是会把金子留下,讨论这部剧最初是否受欢迎沒有太大的意义。
希望今后再拍《红楼梦》的导演、演员不要再抱着蹭名著热度的心理,而是下决心去理解名著的内涵,了解历史真实情况,体验生活,演出真正的经典作品。
其他网友回答
我没有听说过当时别人对林黛玉的诟病。但从后来的某些资料了解到,林黛玉一角竞争激烈,饰演王熙凤的邓婕、饰演秦雯的张静林等都是有力的竞争对手,但陈晓旭对林黛玉一角很钟情,也很自信,她给编导写信说生活中别人就叫她林黛玉。
87版的林黛玉不是最漂亮的,但她的气质确实最像林黛玉,她的纤弱,她的颦眉,尤其是她忧伤的模样,至今应该无人企及。二十年后,又一次在银幕上看见中年的陈晓旭,尽管风韵犹存,但我觉得干净纯粹的气质还是差了许多。可见,林黛玉是不能触碰岁月的烟火的。
其他网友回答
看见问题,我就去重温了一遍徐玉兰和王文娟老师唱的越剧《红楼梦》。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娴静犹似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
“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
一说起《红楼梦》,我第一个想起的并不是陈晓旭,而是徐玉兰老师和王文娟老师演绎得越剧《红楼梦》。几句台词清晰地勾画出林黛玉的形象,加之徐玉兰老师的唱腔简直深入人心,一个生动鲜明的林黛玉跃然眼前。
王文娟老师将林黛玉演绎得无比完美。林黛玉大家闺秀的气质,秀美清雅的外形,散发出的浓浓的书卷气,对宝玉的感情表现细致入微,纤柔却又不乏刚毅,她那精湛的表演和细腻的唱腔,征服了无数北方观众,早已深入人心。
从六十年代起,人们心中的林黛玉就是王文娟老师演绎的样子。
我不是专家,无法评说陈晓旭演绎的林黛玉形象,只是王文娟老师才是我心中的那个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