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选择专业未来发展(高中生如何选择专业和学校)

网友提问:

高中生未来如何选专业选学校?

优质回答:

多高中同学特别关注专业的冷热,希望自己今后进一个“热门”专业。但判断专业是不是“热门”,有不同的角度。

一是兴趣角度。就是以自我的兴趣来判断专业是“热门”还是“冷门”。有学生喜欢某一专业,不管周围的环境怎么变,该专业对他来说都是“热门”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如,有学生想进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周围的人会告诉他,考古专业工作环境很艰苦,薪酬待遇也不是很理想,招生时也不是特别受学生欢迎,因此是相对“冷门”的专业。但是这个学生就是喜欢,对此特别有兴趣,那这就是他的“热门”专业。按照这一兴趣,他选择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有可能很快就会成为这一领域的年轻专家。

二是需求角度。需求角度能比较准确反映专业的“冷”与“热”。很多人并不去了解真实的社会供需关系,而只是看表面。比如,有家长、同学会认为,某一个专业别人都去报考,肯定是“热门”,否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去报考呢?有人认为,某一专业招的人多,肯定是“热门”,否则怎么招这么多人呢?还有人用专业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判断冷热,像银行、金融业,工作环境很好,薪酬也较高,就觉得这是“热门”。但这些观点是有问题的,是没有分析真实的社会供需关系的体现。专业招生人数越多,意味着可能越冷,因为培养人才越多,社会需求跟不上,供大于求,就变成“冷门”了。而事实也恰恰如此,由于扩招规模过大,招的人太多,一方面社会需求跟不上,另一方面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跟不上,结果导致这样的专业变成了“冷门”。工作环境很好、工资待遇很高的行业、职业,只是指环境、薪酬受大家的追捧,但不能说是“热门”,真正的“热门”,是需求旺盛的行业、职业。要了解专业的冷热,就要分析真正的社会需求。从社会需求角度看,目前的冷热情况大致是:首先,社会需求比较旺盛比较“热门”的是工科专业;其次是理科专业;接着是应用文科专业;最后是纯文科专业。这不涉及学科歧视,只是简单地从社会供需角度来分析,如果一个学生没有明确的专业兴趣、爱好,那么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可先考虑理工科,再选人文社会科学专业。

如果学生没有明确的专业兴趣,可以按社会需求去选择专业,为此,要了解具体行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如行业发展前景、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地区有关产业政策、地区对紧缺人才的需求情况等。

三是实力角度。就是学校这一专业的具体实力如何。某一类专业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就业比较冷,社会需求不是很旺,有同学就认为,这类专业都不能选,这并非理性的判断。有些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看需求不旺,但是它可能恰恰是该学校的特色专业。比如,法学专业整体就业形势并不好,很多学校都开设有法学专业,人才供大于求,那法学专业是不是都不能报考了?显然不是。某些综合性大学的法学专业,还有一些法学类院校的法学专业,都是办得不错的,就业情况也不错。因此,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定位,来分析学校的办学实力。那些未来还准备考研、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选择专业时,更要关注大学学科、专业的师资队伍、学术实力,这有助于在本科求学时进行更好的学术训练。

四是分数角度。就是看每个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高一学生初步选择未来的大学与专业,还需要了解专业的录取情况。大学都会公布每年的录取分数情况,包括学校录取分数线、各个专业录取分数。录取分数是定位学校、专业的依据之一,同学们在进行定位时,要结合自己的实力,选择实力所能及的学校、专业。在一校之内,可以对比分析不同专业的录取分数高低,由此分析专业受学生欢迎的程度,具体方法是:按照录取分数从高到低,把一校的专业分成5个五分之一。分数最高的五分之一,是考生报考最热的专业;其次的五分之一,是较“热门”专业;中间的五分之一是一般专业;接下来的五分之一是较“冷门”专业;最后的五分之一是最“冷门”的专业。高校、专业的录取分数每年会有变化,但基本的录取位次比较稳定,同一所学校的专业,按分数相对高低,可综合反映出该校、专业的实力和就业情况。

结合以上几方面因素,同学们基本能够确定哪一个专业是适合自己的,可以作为奋斗目标。对学校来说也是一样,可把在本省招生的所有学校,按录取分数从高到低排序,从中了解不同学校受学生的欢迎程度。虽然每一年学校的录取分数都在变化,但可以通过录取分数对应的学校排序来进行分析。有人会问,用分数来评价学校,这种做法科学吗?其实分数只是一个角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选择。

其他网友回答

当然是兴趣爱好。前提是必须攒够分数,没有分数一切免谈。在有分数的前提下第一根据兴趣爱好,第二根据家族人脉关系所在,比如家族里特别是直系亲属中有个在某系统当一把手,即使你不喜欢的专业也大胆报,毕业后就业问题不愁。当然 学霸例外,可以随心所欲的选。第三,在分数一定的前提下选名气相对小,但专业厉害的学校。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