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为什么太平公主在和侄儿李隆基争夺权力时失败了?
优质回答:
在唐睿宗李旦掌握大权的情况下,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政治谋略处于同一档次的条件下,胜负已经显而易见了。
在唐中宗李显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死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合评定了韦皇后的叛乱,保护了李唐皇族,李隆基为大唐王朝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李旦登基,是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太平公主想效仿自己的母亲武则天当女皇,政治活动空间并不太大。他只能在唐睿宗面前诬告李隆基想谋反,企图废掉太子。但是唐睿宗李旦是一个表面装傻,实际上政治智慧很高的人,他不想让唐朝出现第二个武则天,当他听太平公主说李隆基急于当皇帝时,于是顺水推舟,把皇位让给了李隆基,太平公主彻底傻眼了,于是铤而走险,发动政变,最后失败。
其他网友回答
一、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斗争中,唐睿宗李旦在统治前期保持中立,到后期逐渐倾向支持李隆基。太平公主是唐睿宗李旦的妹妹。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亲儿子。很明显,唐睿宗李旦与李隆基的关系更加亲近。
唐睿宗李旦在统治前期,多次尝试去调节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矛盾。可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两人为了争夺皇位斗争激烈,矛盾已经无法调节。
太平公主经常在唐睿宗李旦面前诋毁李隆基。有一次,太平公主甚至向唐睿宗李旦诬陷李隆基,说他要谋朝篡位。唐睿宗李旦听完以后沉默了很久。不久以后,唐睿宗李旦正式下诏将皇位传给李隆基。史称“唐玄宗”。
二、李隆基继承皇位之后,成为名正言顺的大唐天子,占据了大义名份和道德制高点。而太平公主一心想效仿母亲武则天,当历史上第二个女皇帝。然而,在经历武则天当女皇帝和韦后之乱以后,唐朝多数官员和百姓不希望出现第二个女皇帝。
三、太平公主大意轻敌,低估了李隆基的实力。从表面上看,当时朝廷里面的文武百官多数人支持太平公主。但是,李隆基也在偷偷拉拢禁军将领,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
四、李隆基突然派亲信调动禁军先发制人,将太平公主的亲信岑羲和萧至忠等人一网打尽。太平公主被打得措手不及,无力反击,只能狼狈逃走。李隆基为了消除隐患,逼迫太平公主自杀。在史书中,这一事件被称为“先天政变”。
为了争权夺利,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斗争持续了几年。最后以太平公主自杀身亡,李隆基大获全胜结束。
其他网友回答
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诛灭了企图反叛的太平公主一党。按说,太平公主的实力远在李隆基之上,那她为什么败亡的如此迅速,就原因来说小编觉得主要有两点:一是李隆基先行动手,掌握了主动;二是李隆基以皇帝的名义诛杀叛贼,站在了舆论制高点。
太平公主权势显赫
唐中宗李显被韦后毒死后,韦后立中宗之子李重茂为皇帝,韦后开始临朝称制,并企图效仿武则天称帝。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发动了唐隆政变,诛杀韦后一党。之后,太平公主逼迫李重茂禅位给唐睿宗李旦,李隆基被封为太子。
太平公主凭借政变之功权势显赫,且深受睿宗李旦的信任。李旦经常与太平公主商量朝廷的大政方针,朝廷大事都需先有太平公主定夺,然后经过太子李隆基,他们同意后李旦才拍板决定。太平公主的要求李旦基本都会应允,所以朝廷大臣纷纷投入到太平公主的阵营,朝廷七位宰相中有五人出自她的门下,文武百官有一半依附于太平公主。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矛盾重重
身为太子的李隆基英明神武、满怀抱负,而他的姑姑太平公主则是一心要干预政治,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李旦一心想做个和事佬,一边是儿子,一边是妹妹,他尽力维持着双方势力的均衡。太平公主不断想利用李隆基非嫡出的身份废掉这个厉害的太子,却未被李旦同意。
公元712年,李旦终于打破了这个平衡,他正式宣布退位为太上皇,传位给李隆基。但是,在太平公主的提议下,李旦保留了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及大政方针的决策权。
太平公主密谋夺权
李隆基登基称帝,对于太平公主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为此,她开始采取各种手段企图谋害李隆基。
她的第一个方案是:派人暗杀。由太平公主安插在李隆基身边的卧底宫女元氏在汤药中下毒鸩杀李隆基。假如行动失败,立即执行第二个方案:发动政变。计划是兵分两路,一路由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和右羽林大将军李慈率领羽林军突入武德殿(玄宗举行朝会、批阅奏章的地方),诛杀李隆基;另一路由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四位宰相率卫兵在南衙(中央各机关所在地)响应,控制帝国的政治中枢。政变时间定在先天二年七月初四。
计划泄露,太平公主失败
太平公主的这个计划是相当完美和厉害。可是,这个计划被宰相魏知古全盘获悉了,魏知古本是处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中立,在这紧急时刻他倒向了李隆基并告知了计划详情。
公元713年七月初三,李隆基紧急向亲信发出了行动指令。首先,他命龙武将军王毛仲率三百余名万骑卫士埋伏在虔化门,同时发出一道敕书,紧急召见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和右羽林将军李慈并将其诛杀。解决掉常元楷和李慈,禁军就完全掌握在李隆基手中,之后他迅速派出各路人马抓捕太平公主的党羽。太平公主仓皇逃出长安,躲进了终南山的一座寺院,在那里整整躲了三天三夜。回到长安后,太平公主被李隆基赐死于家中。
结语
太平公主本以为自己胜券在握,没想到却败在了最后一刻,李隆基的隐忍及果断使得他笑到了最后。试想,如果太平公主胜了,恐怕大唐还要继续摇摆于乱局之中。庆幸的是,天佑大唐,李隆基平定了太平公主,迎来了属于他的辉煌—开元盛世!
其他网友回答
太平公主作为武则天的女儿,在唐隆政变中与侄子李隆基一起诛杀韦氏集团,而后势力大增,与皇帝李旦不相上下,但被登基的李隆基先手铲除,原因一是武氏、韦氏集团被除后人心统归李氏;二是睿宗李旦先行禅位给李隆基;三是李隆基个人魄力和综合实力很强。
一、民心思归李唐
1. 武则天恐怖统治深重阴影
当年,武后谋夺李氏江山时,采取了一系列残酷措施,镇压、消灭唐朝宗室和臣民,一是大肆鼓励告密,国家提供驿站车马和饮食,对符合旨意的还破格提拔;二是重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酷刑逼迫,四处牵连,被杀头、贬官者不计其数;三是大肆屠杀李唐宗室,废黜李弘、李贤太子位乃至李显、李旦的皇帝位,镇压李冲、李贞等藩王起义,逼杀安南王、韩王、鲁王、黄国公、东莞郡公、常乐公主等宗室,李唐一族被屠杀殆尽。而后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还政唐中宗并退位,恐怖统治方告结束。
2. 韦氏集团朝政混乱
神龙政变后,虽然唐中宗李显登位,但对其妻子韦后、女儿安乐公主十分宠溺,据说被幽禁房陵时,与韦后约定:“一朝见天日,不相制。”韦氏遂联合武三思、武崇训等联合操持朝政,架空并传言毒死了李显。当时,虽然太子李重茂被立为皇帝,但韦氏立自己家人控制禁卫军,意图学武则天临朝听政,“皇太后临朝,温总内外兵,检护宫省。”随后,为进一步控制朝政,乃至登基称帝,韦氏联合集团实力意图对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下手。李隆基知悉情况后,在未告知其父亲李旦情况下,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氏集团,逼李重茂退位后,扶李旦登基为帝,史称“唐隆政变”。
《新唐书 · 睿宗本纪》载,相王泣曰:“赖汝以免,不然,吾且及难。”
3. 群臣支持李氏统治
唐隆政变后,李旦一方面立儿子李隆基为太子,一方面给予妹妹太平公主很大信任和权力,以寻求二位功臣的政治平衡。期间,太平公主(方额广颐,多阴谋,后常谓“类我”)利用这些特权,升迁任免朝廷宰相以下的文武百官,权势一度超过皇帝李旦,“朝廷大政事非关决不下,闻不朝,则宰相就第咨判,天子殆画可而已。”
在太平公主的的势力集团中,朝廷七位宰相中有五位,其他百官更是数不胜数。但当时朝廷好不容易回到李唐手中,有很多大臣仍然忠于李唐,屡次阻止太平公主意图废掉太子的阴谋,如中书令韦安石劝阻李旦听信谣言、吏部尚书宋璟奏请将太平公主出居洛阳、兵部尚书郭元振率兵保护等,使李旦逐渐倾向支持李隆基。
《新唐书·玄宗本纪》论,自高祖至于中宗,数十年间,再罹女祸,唐祚既绝而复续,中宗不免其身,韦氏遂以灭族。二、李旦倾向李隆基并提前禅位
公元712年,李旦不顾太平公主的劝阻,以出现彗星为由禅位给李隆基,自称太上皇。此举直接确定了李隆基帝位的合法性,让李隆基更容易得到群臣和军队的支持;同时直接打乱了太平公主夺权步骤,堵死了太平公主听政、辅政等间接夺权的方式。但是,这也激化了新皇帝和太平公主的矛盾,不得不来一个谁死谁生的了断。
三、李隆基有魄力、有实力
当时,太平公主集团包括宰相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寺卿唐晙、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胡僧惠范等,在和平方式难以取胜后便想发动政变,准备带领御林军从北面、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并计划在李隆基饮食下毒,推翻李隆基统治。
李隆基知悉消息后,决定先发动行动,首先亲率亲信十多人,与重臣三百多家兵一起,杀死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擒获了贾膺福、李猷,再杀宰相岑羲、萧至忠,窦怀贞自死,迫使太平公主逃入佛寺并被赐死,史称“先天政变”。这样,唐玄宗扫除了权力道路上的全部阻碍,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随后改年号为”开元“。
结语:太平公主图谋夺权篡位,既是逆历史潮流、逆彼时人心,又遇退位支持的李旦、杀伐果断的李隆基,失败是必然的。
其他网友回答
太平公主在与李隆基的斗争中失败,其原因有多种,既有大形势下的人心所向,也有细微之处的果决行动。
首先,李隆基当时已经继位为皇帝,虽然此时大权还掌握在太上皇手上,但是李隆基身为皇帝,发布命令名正言顺,天下人人心所向。
其次,当时武则天,韦皇后这两位搅乱大唐王朝的女强人刚死不久,作为前车之鉴,贵族阶层对女人当权还是心有余悸,担心太平公主成为新一代女皇的人大有人才,因此,贵族和官僚阶层大多数都力挺李隆基。
最后,李隆基下手果断。李隆基在得到太平公主准备废掉皇帝时,抢先动手,命令禁军在皇城内以及朝堂上,将太平公主的得力干将全部抓的抓,杀的杀。太平公主本人逃到山里,三日后被赐死。
综上所述,李隆基发动政变击败太平公主集团,既有战略上的人心所向,也有战术上的果决行动,政变后,太上皇李旦彻底退出朝廷权力中心,李隆基开始了盛唐时期的开元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