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什么意思(惊蛰前后刮大风谚语)

网友提问:

农村谚语“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有道理吗?昨天惊蛰天气如何?

优质回答: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r

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r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r

惊蛰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

其他网友回答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惊蛰已经过去了一天,就是昨天,昨天的天气下着小雨,有点寒冷。那么惊蛰的一声雷响,就会惊动所有冬眠的动物爬出洞来觅食,意味着气温将逐渐变暖。但是这两天的气温忽冷忽热,让人捉摸不透。其实关于惊蛰的气候特征,在农村有这样一句俗语“冷惊蛰,暖春分,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这是古人用智慧总结出来的,肯定有一定的道理。

其次,惊蛰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三节气,仍处于寒意料峭的早春,冷是正常现象。拿今年来说,惊蛰到来,却依然没有迈出数九寒天的门槛,离着九九尽还有几天的光景。季节的变迁总是不紧不慢,而冷暖交替永远按部就班。雨水节标志降雨增多,惊蛰节雨水始增,气温上升。到了春分节,日照地球正中,气温转暖。过了清明节,暖风才由弱变强。从气温来说,它就像一个孩子,从小长大,缓慢发展,“冷惊蛰,暖春分”是自然现象。

再次,惊蛰这一天天气变得有点的寒冷,下起了雨,而且刮起了呼呼的北风,那么强冷的空气依然控制着大气压,而且冷空气的气流非常的强烈,以至于使得南方的暖湿气流很难控制北方地区的大气压而天气变暖。这样就使得暖湿气流与冷湿气流之间相互的碰撞,那就产生了更多的雨水的天气,尤其在春天如果雨水特别频繁,使得天气特别的寒冷,这就形成了倒春寒的现象。

总体而言,这句农村谚语是古人通过惊蛰这天的气候,来判断春分以及整个春天的温暖程度总结出来的经验。其实从惊蛰来判断春分以及后来整个春天是否有倒春寒的现象,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天气在短时间内是可以预测到的,主要是当时的大气压不会瞬息万变。

其他网友回答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到了惊蛰还刮北风的话,恐怕天气还要再冷上一阵子了,到了惊蛰就意味着天气即将转暖,此时如果再有北风那显然是不正常的,也就是说气温会极其的不稳定。

其他网友回答

有没有道理无学解释。

但我们这里俗言说——惊蛰吹一股,倒冷四十五。

惊蛰滴一点,九九倒回转。

惊蛰要晴,谷雨要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