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真正的春联源于朱元璋的行政命令?
优质回答:
贴春联是我国人民过春节的一大习俗,表示喜庆,有很深的文化渊源。起源于桃符。在宋朝以前,没有贴春联的习惯。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兄长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后,经常梦到两个兄弟索命。于是李世民所从别人建议,在大门上贴在唐初名将尉迟恭和秦琼的画像,称之为门神,用以避害镇邪。后为民间效仿。
后来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喜欢娱乐逸兴,在他的倡导下,开始把对联写在桃符上,是春联的最初形式。到宋朝桃符由木制改为纸制,对联开始称为“春联”,春联开始流传。到元明时,对对联成为一种风尚。明太祖称帝后,为了表示普天同庆,亲自倡导并下令臣民在除夕要贴春联,从此贴春联成为过年习俗的一部分,深入人心,延续至今。
其他网友回答
五代后蜀国君孟昶在年尾命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作为桃符挂在住室门框上,从此桃符内容发生变化,不光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内容,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桃木板上写对联很普遍了,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反映当时春联的盛况。
真正大为推广的算是明太祖朱元璋,他酷爱对联,把对联改为春联,颁布御旨要求大小官员以及百姓在年尾,用红纸写成春联贴在门框上,迎接新春。年初一亲自微服巡视,看到写的好的赞不绝口,非常高兴。在巡到沒有贴的一家非常生气,命侍从问一下主人,主人说:“是从事阉猪生意,过年特忙,没来的及请人写。”朱元璋命人拿来笔墨亲自书写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继续巡视,让主人贴上。
朱元璋巡视完又路过此家,见此家还没贴就和侍从,进家问主人怎么回事?主人见了朱元璋连忙下跪说:“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非常高兴,命侍从赏给三十两银子。春联的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真正的春联可不是朱元璋创造发明的哟。
说起春联,最早能够追溯的时期是周朝。那个时候人们在门口可不是挂先在这种纸的门联,因为在周朝的时候,纸还没有正式被发明呢。直到汉朝纸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可是也是很金贵的东西。周朝人用什么来写门联呢?他们用桃木。一个方面,桃木在古人的心中一个是辟邪的作用,驱离邪魔,保护老人和小孩子;另一个寓意在于,桃木意味着长寿。象征人们对家里老人的祝福,对自己长命百岁的希望。
但是早期的春联更多是用画,或者符的形式展现,到了汉朝更有人刻制桃印悬挂起来。
到了唐宋时期,纸张的制作已经比较普遍了,文人墨客们更喜欢留下墨宝,门联也变成一种语言文化的结晶。
总体说来,这时候的门联更多的是与平民百姓没有什么关系的,它是贵族阶层,知识分子,文化领域的专有。
而朱元璋能够和春联扯上关系,主要是因为朱元璋真正的让春联走入寻常百姓家。
传说朱元璋出身贫寒,等到他当上皇帝之后,特别喜欢红红火火的喜庆景象,便下令所有百姓都要张贴春联,于是乎春联一下子就火爆起来,不少人家都需要求着那些识字的人帮忙才行。从此张贴春联也就成为平民百姓的一种生活习惯。
其他网友回答
“贴春联”是我国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一项习俗,其源于“桃符”,也就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而关于春节贴对联,则有说法认为是源于朱元璋的一道命令,清代学者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记》便有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庶士之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因此,春联才得以推广,天下人逐渐养成了春节贴对联的习惯,不论是王孙贵族,富家子弟,还是黎民百姓,穷苦人家,都会贴上春联,以取得良好的寓意,一直流传至今。
根据传闻,大年初一早晨,朱元璋曾经常微服出巡,挨家挨户查看每户人家门前的春联,每当见到写的好的,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而这期间还有一个小故事:据说朱元璋走到一条偏僻小巷,发现一户人家并没有按照要求贴对联,便派人去问这家人为何违抗圣旨。原来,这户苗姓人家从事着阉猪的营生,也并非有意违抗圣旨,而是因为自己不会写字,请人代写又没有请到,这才没有对联可贴。
于是,朱元璋便亲笔写了一副对联赠与这户人家“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日次,朱元璋再次来到这户人家门前,一看对联到时贴上了,但却不是自己写的那副,于是很生气,便亲自前去询问。苗家人见到朱元璋连忙下跪,说道,“您昨日走了之后,我才知道您就是皇帝万岁爷,您亲笔写的对联我怕贴在门口风吹日晒的弄坏了,便将其挂在了中堂上,每日烧香叩拜,不敢怠慢。”朱元璋听后,这才转怒为喜,还赏给这户人家几十两银子。
朱元璋不仅喜好微服出巡收集妙对,还曾亲自书写春联赠给大臣们,例如为徐达写的:“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又如为翰林学士陶安写的:“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还有位秦淮河写的:“加水佳山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生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
事实上,春联在宋朝时期便已经开始出现了,虽然仍旧将之称为“桃符”,但却已经将桃木板改成了纸张,而且“春贴纸”和“春联”的叫法也已经开始出现。不过,春联的大规模普及,的确源于明朝,不过由于记载此时的大多为《簪云楼杂记》等民间野史、杂记,正史并无相关记载,因此尚不能算是定论。
综上所述,春联应当的确是从洪武年间开始得到普及的,至于是否源于朱元璋的命令,则仍需要进一步考证。
其他网友回答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他在金陵(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穿便装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楹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