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亚硝酸盐超标怎么办(养鱼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超标)

网友提问:

水产养殖中亚硝酸盐为什么超标?

优质回答:

水产养殖中,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是水体氮循环的中间产物。

养殖过程中水体积累大量的残余饲料、含氮肥料和鱼类排泄物,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氨氮,氨氮再进一步转化形成亚硝酸盐。也就是说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有残饵、鱼虾排泄物和含氮肥料三个来源,残饵和养殖动物排泄物是主要来源。残饵、鱼虾排泄物和含氮肥料经过分解产生有机态氮,通过氮化作用(图中①)把有机氮转变成铵态氮。通过亚硝化作用(图中②)可以把氨态氮转变为亚硝酸盐,增加亚硝酸盐的含量。亚硝化作用是有亚硝化细菌及氨氧化细菌两个关键的共生菌群来实现的。在缺氧的情况下,反硝化细菌可以通过反硝化作用(图中④)把硝酸盐转变为亚硝酸盐,增加亚硝酸盐的积累。在有氧的情况下,硝化细菌即亚硝酸盐氧化细菌,可以通过硝化作用(图中③)将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减少亚硝酸盐的积累。硝化过程是耗氧的,底层溶氧量非常重要,底泥硝化作用强度随底层溶解氧含量增加而增强。因此,增加底部溶氧有利于降低亚硝酸盐含量。硝化细菌作用的最适pH是8.5,也就是底部pH值8.5有利于亚硝酸盐向硝酸盐转化。pH值偏高会促进亚硝化作用,导致亚硝酸盐升高。微生物的生长需要碳源和氮源,因此水体的C/N比也影响亚硝酸盐的含量,当C/N比降低的时候,碳源相对不足,导致硝酸盐(氮源)积累会促进反硝化作用的进行导致亚硝酸盐升高。

通过上面氮循环的分析可以总结,水体溶氧不足、pH过高、碳源相对缺乏都会导致亚硝酸盐含量增加。因此,想降低水体亚硝酸盐含量,要尽量增加水体尤其是底部的溶氧,适当补充碳源和控制水体pH值不要过高。水体亚硝酸盐主要来源是残饵和排泄物,因此,水体亚硝酸盐高是没有及时分解水体残饵和排泄物导致的。要想从根本上控制水体亚硝酸盐,就是要及时的利用有益菌分解水体残饵和排泄物等。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我们来看看亚硝酸盐怎么来的:

亚硝酸盐是池塘中的含氨有机物在硝化反应和反硝化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也就是说,这是氮循环过程中的产物。

池塘中的良好的氮循环是要靠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实现的。由此我们也可推想,如果亚硝酸盐超标,就有可能是这个循环过程出了问题,比如微生物或者含氮物质等。

那么,哪些因素导致亚硝酸盐超标呢?

1、残饵多

配合饲料含蛋白质较多,不合理的投喂会导致残饵淤积。如果不及时清理就会发酵分解,转化为亚硝酸盐。

2、饲料质量不好

饲料质量差,水产养殖动物就难消化吸收,多余的就会被排泄到水体中,从而转化为亚硝酸盐。

3、养殖密度大

鱼类的排泄物本来池塘水体重要的氨氮来源,密度大,排泄物就多。还加上高密度就需要更多的饲料,就要消耗更多的氧气,亚硝酸盐也就可能超标了。

4、溶氧减少

氮的循环过程需要有氧气参与,溶氧减少就易形成亚硝酸盐。而溶氧减少的原因,一是养殖密度大;二是浮游植物减少。浮游植物的减少又和藻类间关系以及养殖用药有关。

5、淤泥厚积

我们养殖一直强调清淤的重要性也在于次。淤泥中沉淀着很多物质,我们也往往会发现一到高温季节,池塘氨氮和亚硝酸盐就会超标,甚至造成水产养殖动物中毒死亡。这是因为高温加速了淤泥中的物质分解转化,在加上缺氧环境,亚硝酸和氨氮也就多了。

所以,要控制亚硝酸盐,还是要科学养殖,做到合理投喂,控制密度,多使用微生态制剂。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欢迎留言交流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养殖中大量的残饵粪便积累,导致水体中氮元素积累过多,超出水体的净化能力。氮元素的循环超负荷,也就是循环不畅。有机氮会在细菌分解作用下转化成氨氮,进一步在硝化菌作用下转化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硝化菌作用下转化为硝酸盐。硝酸盐可以被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吸收利用。如果超出了植物吸收的最大负荷,硝酸盐会积累。积累过多会在反硝化菌作用下重新形成亚硝酸盐,再进一步转化为氨氮。

用药的作用是为了促进水体氮循环流畅,防止在某一个环节积累。

其他网友回答

水产养殖亚硝酸盐去除措施: (1).将双氧水装入一开口容器内,容器开口处覆盖一渗透层,将装 有双氧水的容器浸没在养殖池内并固定在养殖池内的增氧机 上; (2).开动增氧机,使双氧水通过水流缓慢扩散,在扩散过程中双氧 水分解为水和氧,分解的氧同时将亚硝酸盐和氨氮氧化为硝酸盐。该方法能快速去除水产养殖中的亚硝酸盐及氨氮,持效时间长,不易反弹,且使用后没有残留,对水产养殖动物及浮游藻类的生长无不良影响。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