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发展演变(儒家学说的发展演变)

网友提问:

儒家的演变是属于必然的吗?

优质回答:

羲黄如种,文王周公孔子如根,后儒如枝叶。董仲舒所代表的汉儒也好,程朱陆王所代表的宋明儒也好,他们都是儒家这个根在舒枝展叶开花结果。

现在根据西哲的说法,一般把春秋战国与同时代的印度沙门思潮、地中海东北城邦文化称为枢轴时代。这个时代之前不是没有文化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文化条件,之前的文化发展没有形成蔚为大观的文化大系。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以及同时的印度文化、地中海城邦文化,在过往文化的基础上应时代之机勃然而发华。老子、孔子、墨子都是这个时代的文化发华的体现和承载者。所以,你说演变嘛,首先儒家在这个时代就是先前始自伏羲、黄帝,经文王、周公在周初已有的人文理性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时代思想文化演变。这就象一株大树,伏羲下了种,黄帝生了根发了芽,夏商尤其周初文王、周公舒枝展了叶,到诸子时代灿然思想文化大发华了。

孔孟荀时代是原儒形成的时代。尤其孔子道大,所负载的文化思想有深厚性和原点性,需要在以后的历史演进中进一步展开。其后的汉儒以五经为要典,在政治上发展比较丰富,这应该是时代帝国政治文化的需要,文化与时偕行了。

但是,儒家在孔孟那里内修的部分在这个时代没有进一步展开。现在看春秋战国儒家发展,除四书五经外,发现还有五行、性自命出等,都是先秦儒家内修文化的体现。那么,这个内修文化形成一种巨大社会文化现象就在宋明新儒家了。

宋明儒前则承汉以及隋唐中国文化面临的新时代面貌和课题,后则启近代人文主义理性文化,为现代中国文化奠基。

有人觉得“当工业革命带来的近代社会之后,儒学就彻底跟不上社会变化,只剩下道德指引这一个价值了。 ”真的吗?中国自民国以来儒学的发展是散在对西学的吸收之中而成为现代哲学、政治、伦理中的知识和语汇,体现在西学中国化和马列中国化上。如,孙文讲天下为公,用革命一词,聚集革命志士,追求共和理想,如讲仁政,讲知行,论知行统一,如,讲社会主义道德,以小康为阶段社会目标,重提以德治国,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中和的运用,在与西方博弈中讲和而不同,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天下观!

其他网友回答

年青时看到书上说宋人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感到很好奇,到书店找到书翻阅满篇之乎者也的搞的头晕,就没买。后来在百家讲看到于丹讲论语心得什么的,迷于她的口才,看了几期,觉得与现实社会的人,事现状脱节太大,就没看了。谁知紧接着兴起论语热国学热,书刊,电脑论坛,电视都是,跟赶大集式热闹,连不少幼儿园的名字前也缀以国学2字,真是用心良苦。这期间有一天,发现书摊上有本台湾学者傳佩荣讲解论语和孟子的书,觉得还比较通俗,就买了回家,挑重要的看了一遍,感觉书中所述所论真是字字入心,社会,生活,人们,要真是如此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一派的春风化雨,万物滋长,还用费那愚公移山的劲去实现共产主义吗?这样就该知足了。不知不觉中,我几成孔孟信徒了。

不得不说科技发展的社会真是日新月异,姿态万干。世界真奇妙,不看不知道。互联网打破了时空,地域界线,一方显示屏,一只鼠标,你便可以在讯息的海洋里畅游,撷取你想要的资讯,补充,完善,增删,甄别,梳理你的知识储备,使你能真正看到,认识,辨别事物的真伪,善恶,虚实,提升素质,开拓视野。这个当口,我又听到看到一些质疑于丹的心灵鸡汤的议论和文章,针对她对论语的解读,指出她不少断章截句,曲解原意,误导受众的问题,而且附之者众。两相对比,使我原本对论语有些摸糊两可,似是而非的句子,词义,论语本意,有了清楚认识,从而对照事物形成自己的见解,比较客观,而不是主观意识下的歧解歪解。我很感谢在那些敢于在主流意识统治占领话语平台的潮流中发表真知灼见,传道授业解感的师者。

又过了这些年,也许《论语》与我缘分不够吧,我对论语己然谈忘。因为有太多的新思想,需要人去慢慢的辨析,梳理,人性中大多还是喜新厌旧的。……昨天今天看到问答邀请,细思自己的知识太浅溥了,就写了以上与论语的认识经过。窃以为,如果论语能代表儒家思想,那么我对《论语》的认识的变化过程,是否也对应着儒家思想的变化?毕竟它作为”治天下”的利器,总是以占据人的大脑为目标,而大脑是有思维变化的,是活的,不是死的。

其他网友回答

应该说:儒家的演变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一个学说,其发展演变要看当时社会的需要程度。需要它必然推崇它!不需要它,就会抛弃它!看似偶然,背后则是必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大一统的需要。而分裂时期还顾得上尊儒吗?唐太宗三教并重,儒家就不能独尊!宋明更僵化,独尊“理学”。近现代我国积贫积弱,儒家就躺枪被打击?如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然要弘扬传统文化!这就是必然。

其他网友回答

是的,儒学有三大改变时刻。都是有强烈的社会背景的。汉武帝时,分封已经到了末路,中国大一统农业社会第一次基本形成,原本的立国基础理论不适应下,儒学第一次改变适合了需求成为基础理论。第二次是市民文化初步形成,又南北分治被异民族虎视眈眈的危机的宋代,市民需求的社会理论指向和执行,导致了理学的诞生和发展。而到了明代,外部的视野,工业的雏形,科考的绝对性,让儒学的实用性完全跟不上。此时儒学诞生了心学。而当工业革命带来的近代社会之后,儒学就彻底跟不上社会变化,只剩下道德指引这一个价值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朋友圈各行各业都有,思想或行为或多或少也受到影响。当儒释道等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然是“人”来传承的,比如,学道的跟学佛的朋友在一起参学,时间久了,各自的思想言论必然会融合、比对、发展继承,这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事了!有的人说,道家偷窃佛家理论,也有人说佛家用了道家的思想,其实对错根本不用争辩,好的东西互相切磋学习学习也是无可厚非的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