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能以少胜多(曹操单多吗)

网友提问:

为什么曹操?能以少打多,不能以多打少?

优质回答:

兵在精而不在多

将在谋而不在勇

————曹操

其他网友回答

对手不同

其他网友回答

曹操以少打多也有败绩。当年他追击董卓不也被徐荣大破,险些丧命,要不是曹洪给了他马,他可能已经死了。

曹操以多打少也多有胜绩,比如曹操打刘备基本都是以多打少,基本也都是赢了,就连“官渡之战”,曹操冒着被袁绍消灭的危险都要先干掉刘备。还有平张鲁,打马超也都是以多打少,也都赢了。

其他网友回答

曹操最为知名的两场战役,一是官渡之战,奠定了北方的统治地位。二是赤壁之战,结果是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成。

两场战争,两场得失。

官渡之战,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袁曹两家的决战,一触即发。

当时曹操和袁绍的精兵强将相比,可就要若上了太多。曹操亲点的兵力不过区区两万余人,以两万对阵袁绍精选的十万兵马,可想而知曹操面对了多么大的压力。

面对占据优势咄咄逼人的袁绍军团,曹操并没有采取分兵把守的策略。而是集中兵力,紧紧扼守住关键城市,重点设防,以逸待劳。

当然,从战术上来看,曹操的部署可以说毫无问题。但是双方的差距依旧很大。不过接下来,袁绍的一系列神操作,直接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形势。

官渡刚刚开始,袁绍就派大将颜良围困白马。白马是重要隘城,事关曹军的命运。 曹操见白马被困,只得准备前往救援。本来即便是里应外合,但是兵力众多的袁绍军队也不会遭受太大的损失,甚至可以将计就计把曹操一举吃掉。

只是当时曹操刚刚招降了关羽。在解白马之围中,关羽一举将颜良斩落马下。剩下的军队一哄而散。不过虽然失败了,但是袁绍依旧存在极大的优势。只是袁绍此人刚愎自用,沮授向袁绍说:“河北兵虽然人多势众但勇猛不如河南兵,河南的粮草、军货、财力都不如河北;河南利于速战速决,河北利于缓慢战斗。所以,我们营让两军缓慢相持,拖长战事。”沮授建议以持久缓进的战术来消耗曹军,但袁绍又不听从。

就这样多次错失良机又步步失算,导致袁绍最终兵败官渡。拱手将北方让给了曹操。

到了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的实力已经如日中天,整个中华大地无人能够相提并论。此时的刘备甚至尚无立锥之地。

看到这种情况,曹操志得意满的准备南下,一举渡过长江,击败孙吴和蜀汉,一统全国。此时他正好处于官渡之战袁绍的位置和角色。只是他的对手要远比袁绍棘手的多。

除了孙吴一众文臣武将,刘备集团也有五虎上将这种超一流的将领,不仅如此,他们还有一个谋略近乎于妖的诸葛亮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之下,袁绍当年犯下的错误,在曹操身上几乎重现。曹军陷入蜀汉和孙吴给他量身定做的圈套中难以自拔。最终饮恨长江,未能完成一统中国的大任。

不过,由此就说明曹操不善于统帅更多军队并不公平。要知道当时蜀汉和孙吴虽然在兵力上没办法和曹军相提并论,但是在将军和谋士方面并不遑多让。甚至还要胜其一筹。所以最终曹操失败也就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战役的胜利,兵多是一回事,将广更是决定性因素。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时期的战争确实很有意思,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的结果都是以少胜多,这里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曹袁的官渡之战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谁赢谁基本就稳定了当时的中原大地、形成一家独大的态势。当时袁绍的确战略纵深大、兵多将广、谋臣很多、粮草充足,但袁绍个人的性格问题、军事能力、政治能力等并不是很突出,加上自己占优势,粗心大意、骄傲放纵的心态是有的。而曹操兵少、战略纵深小、粮草不足,但曹操同样谋臣良将很多,更重要的是曹操个人的性格、军事能力、政治能力都在袁绍之上。战争胶着状态时曹操也虚,想撤,大后方的荀彧写信说退就是死,必须上,曹操才下了死决心!然后就是袁绍那边自己出乱子,高级军事参谋许攸叛变了,重要军事情报给了曹总,烧了袁绍粮草,猛将张郃、高览被逼反水,这时候双方战争心态已经天地悬隔了,胜负只是时间问题了。这就是曹操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

赤壁之战是曹操以多输少的案例,号称百万大军打孙刘十来万联军却输的很惨。实际上原因也很简单,首先该战真实情况已不可考,曹操到底多少人、输的到底有多惨都弄不清楚了。反正输了是事实。第一曹操收编了刘琮的地盘、人马,追的刘备如过街老鼠,曹操开始飘了(上次打张绣飘了害死了典韦,还不长记性)。第二瘟疫就行,士兵多病。第三北方士兵不习水战。第四大冬天一向刮西北风的可是突然刮了东南风,于是曹操人多也败了。总之,人多人少胜败都有因,比如张辽800敢死队在10万人中追的孙权心慌意乱,差点丢命,冷兵器战争的胜负都是综合了各种因素导致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