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中国人富不过三代的根源在哪里?
优质回答:
标题者特别注明(中国人)富不过三代……,说明世界上有富过三代家庭传统历史……。
美国的洛克菲勒,杜邦,摩根,还有已经接近百年不衰的罗斯柴尔德家族。
而我们中国,你绝对找不到一家超过百年历史的富族家庭!原因和根源错综复杂,近代中国发展历史,除了特殊时期部分原因造成,中国千年发展历史中的的确确没有百年始终可以兴旺富豪家族可以绵延香火的记载,即使清代盛宣怀如此一个红顶商人。
原因在那里?原因就是中国历史的文化背景!中国自古以来文化背景不足以养人和安邦久治,如此情况下,如何让富人可以富过三代?三天二头大大小小战争,三年半年国家分裂,农民起义……。
三代什么概念?按照过去古代最低平均寿命是30岁计算,也需要有一百年太太平平日子才可以富过三代……!
如果按照六十岁计算就是需要180年!
安邦兴国,千秋万代,富过三代只有我们今天的新中国了!富不过三代的陈腐观点是时候要改一改了!
我们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就是今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每当想起毛主席这首气魄散魂,气势如虹的诗句,我们中国人民完全可以想象未来的世界中,我们古老中国曾经有过辉煌(唐宋二朝)一页又一次被翻了过来!
我们中国人民不仅仅自己一代要努力富强,我们还要让我们的后代子子孙孙比我们更加富有,我们中国人民不仅仅要富三代而要让我们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过上富裕的日子!所有的年轻人和年轻有为的企业家需要倍加努力!中国的未来全靠你们了!
如果一些人做事业只是为了自己一己利益着想,不为国为民,不为中国未来发展抱负理想和誓言报效我们国家,那么怎么可能富三代!
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和做生意及干事业有三种不同中文词义解释和人生目标意义……,任正非,曹德旺……,毫无疑问是所有中国企业家学习的标杆,马先生是生意人中不可逾越的典范……。
干事业是千千万万努力人们永恒奋斗目标
其他网友回答
帝制时代的中国,富不过三代,原因当然不只一种,但归纳起来,最主要的原因有三点:分家、朝代轮替、家族人才凋零。
帝制时代的中国,总体上说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虽然唐朝的长安、宋朝的汴梁、明清的扬州、广州、北京南京这些也曾经是当时繁荣的大都市,但是整个国家还是一个农业化国家。
农业社会有一个特点,除了靠天吃饭的属性很强之外,最主要的是得有劳动力。加上中国文化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所以生儿子不但是责任,也是一个现实的选择。多子多福,原因很简单,劳动力增加。而且是免费的劳动力,不给工钱,只管饭就行。
所以你看过去中国人的孩子要结婚,家长要给他盖房子,出彩礼钱等。不是父母多好,算账下来,其实就是工钱通过这种方式一把给你结了。以前家庭矛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偏心。为什么呢?好比一个家庭有两个儿子,都给家里干活,都不给工钱,财富掌握在父母手里。但是父母对其中一个孩子好,对另外一个孩子差。自然会引起不满,道理很简单,因为家庭内部财富分配不公平的话,就是对另外一个孩子劳动的剥削。
我们假设一个例子,比如老王,他爸给他留下一百亩地,他很勤劳,也很能干,屋里屋外都勤劳,所以他有了4个儿子。
儿子从7,8岁就开始放牛打草,给家里干活,更大一点,开始跟着他爹下地,农闲的时候还出门做买卖,然后这家子日子不错,蒸蒸日上,到第一个儿子大了应该结婚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500亩地,而且大骡子大马都有了。
另外的儿子这时候也没有意见,因为知道大儿子打个样出来,比如爹给盖了5年房子,那么也得给自己盖5间房子。所以大家还是齐心协力。
但是这个时候,结了婚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或许很快还有自己的孩子,这个时候不藏私,基本不可能。
我们忽略细节,尽量把问题简化,4个孩子陆续结婚了。然后呢?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心思就开始放到自己的小家庭里。
矛盾在累积,各种矛盾我们不去细说他,最后呢,就是分家。我们假设他们家这个时候有800亩地,四个人一人一份,父母留一份养老。结果呢?每个人分160庙。
比他爹那会只多了60亩。
再按这个重复一代呢?大家可以自己算下账,是不是就不剩什么了?赶上几次大灾年呢?碰上战乱呢?家里谁得病花的多呢?万一碰到官司呢?
总之,最后就不剩什么了?这还是说比较能干的,万一碰到不能干的,或者吃喝嫖赌的子弟呢?那败的是不是更快?
好了,比如你经商,或者做大官吧,几代人做大官。那么可能到5代,万一皇帝不待见你了,你犯了事了,被抄家了。或者这个家族子弟不行了,出不了读书人,做不了大官了,是不是就只剩下慢慢消耗了,这个可以看红楼梦中的描述。
就算你以上这些事都遇不到,那也逃不了败落,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大多数朝代一般多少年?200年得大乱一次吧?200年你可以算算能熬上几代人。
朝代更替,一把搞没的事不少见吧?
所以这个是农业社会特点决定的,成了“规律”。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这个问题就少的多了。因为获取财富不是简单的生产劳动的重复。再说还有科技进步的力量对吧?以前一亩地打多少粮食,现在打多少?
资本社会,是以本求利,而且万一你很有本事,运气也好,上市了呢?瞬间放大几万倍,那农业社会多少代能和你比?没有本钱,或者没有运营资本的能力,那只能出卖自己,马克思怎么说的,可以读读资本论。总之也就不存在几代富的问题了,因为富不了。
所以,不出现大的战乱,就是富的越富,穷的越穷。除了政府,谁也改变不了这个趋势。政府也改变不了,他只能延缓或者拉平,比如弄个遗产税什么的,在全社会之间做一个新的分配。
大概就是这样吧,大概而已。聊这些其实没多大意思。和自己的生活能有多大关系。
其他网友回答
富不过三代这话说起来是由孟子最先提出的,《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二节):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好人做了大好事,五世之后的影响也就慢慢没有了,而小人做了大坏事,影响也是过不了五世,而我们虽然没有直接拜入孔子之下,但是我们还在遵循和学习孔子的思想。
解读其中的精神有两个重点,第一,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好事还是坏事,都不能永久传承下去。第二,孔子的学说,可以永久沿袭下去,所以孔子超越君子,甚至帝王,因为他是圣人。
所以后世又有了这句话:“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具体是哪位高人说的就不得而知,意思是以道德精神来传颂,可以非常久远,一边劳动一边读书就差一些了,教后代读书学习,那就更差一步,只是靠钱财来维系家族的传承,那就过不了三代。
曾国藩也说过类似的话:“子不若我,家财何用?子胜于我,家财何用!”。
其原意跟孟子所说的相似:凭能力家族辉煌可以传承,钱在这里没啥作用。这个是得到验证的,曾国藩家族代有人才出,子孙基本上都是权谋学术中的佼佼者,直到今天曾孙曾昭权是美国麻省理工学士、湖南大学机电系主任; 曾约农,台湾东海大学校长;曾宪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虽然这句话的出处有些争议,后来有考究说是出自林则徐,但也不影响这一句话的真知灼见。
林则徐虽然不是富贵之家,但家教一向森严,子孙数代书香不断,清朝的时候进士、举人数不清,直到现代都有很多优秀的后人。
总结几位大咖的思想,富不过三代的核心思想是财富的传承并非长远之计,也难以实现。
古今都有钱财招祸的说法,此祸有外争内斗两者,财富越多自然情况愈加严重,连拥军数十万的帝王都难保永世。
回到现代来看,情况有点好转,首先是教育的普及度高,基本技能和道德的教育是足够的,另外一方面,理财的手段也非常先进,有时你的财富就是市场的财富。
话虽如此,财富的守护人还是需要足够的道德和教育才能走得远,公子哥儿荒唐败家的事没少见。
厚德载物,物包含钱吧,所以也有这一方面的意思。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个人认为,富不过三代这个命题也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一个绝对的结果,毕竟有很多富过三代的,甚至5代,6代等。如果关于这个命题非要讨论一下,有以下几个观点。
如果真的没有富国三代,我认为不是金钱财富简简单单交给下一代,就可以完成对下一代的财富积累,而是需要富一代,把财富交给下一代的同时,也要让下一代知道,如何去实现财富的再创造的技能,在富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下一代的关于财富方面的教育,是比较致命的一点。也就是说教育方面,尤其是关于财富经营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也是富一代最值得重视的一方面。
其次,财富积累的过程,也是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财富一点点的增长的过程,无法重视手中所持有的财富,在消耗财富的时候就会无节制。说白了,就是钱来的太容易,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这样就不知道钱的来之不易,在花钱的时候就不会有节制,会更加大手大脚,其实就跟农民自己种粮食,自己吃,是一个道理,面对亲手种下的稻米,小麦,经历风吹日晒,见证了从一粒种子长成果实的过程,自己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样就会格外的珍惜这些粮食,自己种的粮食,同理,赚钱也是一样的,自己努力,赚到了钱,才能珍惜他,实现财富的积累,这样应该好理解一些。
还有,钱的多少其实很简单
赚了100,花了100,一分钱就攒不下。
赚了100,花了50,50可以存起来,赚了50。
赚了100,花了50,20存下来,30做投资,如果投资成功,可以赚50,加20,赚70。如果赔了,还有20。
这是一个循环积累的过程。
其他网友回答
一是财富是水,水是流动的,始终让水流动起来本来就是不容易的,始终让每一笔钱滚动起来增值也是不容易的,所有的投资都是成功的,本身就不容易。二是钱财只有滚动起来才能增值,如果没有滚动起来一潭死水,那么财富会贬值。三是创业难,守成更难,创下的基业一旦挥霍就很快财富流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