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敦刻尔克大撤退获得胜利,是天意还是人为的?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肯定是人为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希特勒放走了他的对手。
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生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期间,当时的背景是,1939年9月德国和苏联一起干掉了波兰,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但是波兰战役后,德国和英法之间出现了短暂的和平,因为此时希特勒仍旧希望和谈解决问题,可是没有成功,为了打破英法可能利用北欧对德国进行封锁,德国与英法激烈的争夺北欧,此后不久德国发起了席卷西欧荷兰、比利时、法国的法国战役。
法国战役示意图
作为法国的盟国,当时英国在法国北部及比利时驻扎有大量的远征军,英法的思路是迟滞德国进攻,然后与德国在马奇诺防线打拉锯战,然后最终耗死德国,英法的战略完全是一战的翻版,可是德国人却玩的闪击战,不仅空军迅速夺取战场制空权,而且通过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穿插,将敦刻尔克的以英国为主的英法联军40万人与法国本土的主力法军分割开来,当时德军从敦刻尔克南、东、北三面包围,只有西面的大海尚在实力强大的英国海军手里控制。
1940年5月敦刻尔克海边
但是显然龟缩在敦刻尔克的大量英军是在短期内无法通过海路逃回本土去的,他们面对是占据着制空权和装甲部队的战无不胜的德军部队,他的结局似乎注定。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希特勒居然下令停止了古德里安的进攻,而是进行外部包围,然后命令德国空军对敦刻尔克进行进攻,结果潮湿而满是淤泥的海滩大大降低了德国空军的轰炸效果,最终英法联军撤走33万,为日后反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对于这样的结果,很多书籍众说纷纭:
有的说法是当时戈林作为纳粹的二号人物,作为德国空军元帅,眼见德国陆军攻无不克,心生嫉妒,最终说服希特勒让陆军停止进攻,而让空军参战,结果错过了战机。有的说法是当时希特勒害怕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过于冒进,而遭受损失,因此制止了陆军,而选择使用空军。还有一种说法,是崇信民族人种论的希特勒,对于同是日耳曼人的英国人充满敬意,他不想在敦刻尔克杀戮英国人太多,而放了英国人一马,因为他不想英国人太伤心,他还想着与英国人实现和谈。
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是一个事实,那就是德国人是有能力消灭敦刻尔克的英国人的,但是之所以希特勒没有这么做,在豆包看来完全是因为陆军士兵出身的希特勒显然缺乏海洋战略思维,他尽管取得了一战时期德国“史蒂芬计划”中预想中那样的成功,彻底解决了法国,在二战前期避免了双线作战,但是希特勒显然轻视了海洋和英国海军的重要性,正像在他之前120多年拿破仑一样,尽管他们能够横扫欧洲,但是只要他们没有彻底消灭英国和英国海军,他们终究会失败,因为英国会全世界调集力量来对付德国。
假设英国在40多万远征军被德国人在敦刻尔克干掉,那么丘吉尔尽管倔强和坚强,但是他已经没有了防卫英伦三岛的底气,而正是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胜利,让英国人有了在英国本土,依靠制海权将德国人赶下大海的勇气。
1944年诺曼底登陆的英军,他们终于卷土重来
于是希特勒1940年在敦刻尔克犯下的错误,最终让他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中,品尝了苦果,也许希特勒不知道斩草除根,也不知道“消灭有生力量”才是真正的胜利之本。
其他网友回答
无论是天意,还是人为。。两者都有联系,且都脱不开关系。战争政治太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见解,,,此次撤退不止撤走几十万人,还为后来的战事神助攻了一把……
敦克尔克大撤退,1940年英法联军历史最大规模军事撤退大行动……
一个是独裁者的决策问题,时光过去了大半个世纪,还是没有确凿的证据解释希特勒的异常行为。。。
一个诚如丘吉尔所说,撤退孕育着胜利!!领袖具备的远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敦克尔克大撤退挽救了几十万英法联军的生命。而对于战争本身来说,其中的几百名训练有素的法军飞行员的成功撤出,其价值与其他几十万官兵都可以相提并论。他们在后来的英伦空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除了飞行员,一般训练有素、极有经验的杰出士兵也是重要的战争稀缺资源。
天意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在二战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从法国撤出了33万人,才让盟军在后来的登陆作战中有了一批身经百战的老兵。但是考察历史就会发现,大撤退的成功似乎得到了德国人的助攻。
第一,当德国军队从西、南、东三个方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德军最近的坦克离这个港口仅10英里,1940年5月24日德军却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希特勒的命令使德军坦克部队的将领们疑惑,古德里安更是感叹。敦刻尔克唾手可得,却被命令停止前进!而德军空军却在进攻。被这一命令后来引起了的争论,被很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是希特勒独断专行干涉军事指挥的一个愚蠢的命令。
第二,另一个可能也被认为是促成希特勒下达命令的原因,担心装甲部队受困于敦克尔克外围的河道纵横的地带陷入阵地战,无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队的撤退。
第三,此外,也有人认为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让一部分英军撤回英国,政治上对与英国和谈有帮助。
其他网友回答
解释一
陆军高层内部冲突
在希特勒5月24日下达停止命令之前,装甲兵团司令克莱斯特就曾在23日特令军队停下脚步。纳粹装甲部队在法国北部快速推进时装备磨损严重,需要休整,也属情理之中。事实上,有人认为突击部队的车辆中有50%需要修理或保养。
入侵法国的德军装甲部队
但兵贵神速,部队休整若是延误战机则得不偿失。德国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就反对一线指挥官休整的命令,并试图夺走前线的控制权。24日晚上,哈尔德下令挺进敦刻尔克一线,然而一线军官拒绝执行命令,仍然命令军队休整。
德军高层的摩擦给了盟军喘息的机会,双方的争执一路闹到希特勒那里,一线指挥官的意见得到了元首的支持,并最终形成了一道令人意外的命令。
以今天后见之明来看,人们可能会觉得这道休整的命令延误了战机。但站在当时的装甲兵团指挥官角度来看,在没有预料到英国调集水上运输队能力的情况下,暂时的休整显然利大于弊。
首先,在盟军的撤退中,反坦克和重型武器并没有遭到毁灭,盲目推进只会带来严重的损失。英法联军当时还持有五百门反坦克炮,七百五十门高射炮和一千两百门大炮,对单独突进的战车是巨大的威胁。
恐其困兽犹斗
第二,装甲部队虽然机动性高火力强,但是缺乏步兵支援时难以单独形成攻势。再加上德国的补给线拥堵二百五十公里,随时面对盟军轰炸机的威胁,战备调度状况也急需时间调整。
第三,装甲部队不适合在敦刻尔克沙地作战,如果强行前进,会造成德军上千辆坦克的磨损甚至报废。考虑到当时全德国每月只有两百辆坦克的产能,保护装甲部队的连续运转能力对德国下一步的侵略至关重要。
1940年6月21日,法国投降前一天,一辆德国装甲坦克越过了法国的埃纳河。
第四,法国战场其他地区的战争并未结束,潜伏在推进沿线的法军随时会出来游击德军。如此不明朗的局势,给德军官兵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高层指挥官也不知道还有多少盟军在路上阻击他们。如果快速推进,侧翼非常容易遭到伏击,对战局非常不利。
然而海峡对岸,可能绝望得多
解释二
赫尔曼·戈林抢功
德国陆军在欧洲西线迅速推进,纳粹党内威望极高的党内第三号人物——空军司令赫尔曼·戈林却不愿将胜利的果实拱手让给陆军。
戈林在1935年被希特勒任命为德国空军总司令,但实际上他不时流露出对这场非正义战争的厌恶。这使得他与陆军高层隆美尔,曼施坦因等职业军官之间相互鄙视,纳粹高层间的关系相当微妙。
当了老二
就容易骄傲,想唯我独尊
闪电战征服波兰、突击阿登高地等成功战役,让陆军在党国面前风光无限。这一次如果听任德国装甲师在敦刻尔克出尽风头,大批陆军将官必然会得到升迁,戈林在党内的地位也就会大受影响,还可能会影响到空军的军费预算。
作为参与“啤酒馆暴动”的元老,戈林和希特勒私交甚深,深受元首的信任。为了给自己和空军争取更大的利益,戈林经常利用与元首亲密的私交来影响他的作战计划,希望德国空军在作战计划中发挥更多角色,在预想的胜利到来后分到一杯羹。
然而德军的正式机场离敦刻尔克海滩还有相当远的距离,德国轰炸机如果要投入战斗,只能从德法边境或者是法国境内的临时简易机场起飞,严重影响了作战质量。他的对手皇家空军则距离基地更近,飞机的机动性和作战时长都处在优势地位。
在之前的战斗中,英国皇家空军已经成功击落多家德国轰炸机,但戈林不顾事实,仍然在元首面前大肆吹嘘,表示德国空中战斗才是此次战役的决定性因素。德国空军在总司令戈林的指挥下,对盟军的轰炸从未停止,并试图彻底取代陆军推进的作用。
大英帝国的飞行员们功不可没
但问题是,德军在敦刻尔克滩涂上的轰炸真的能决定战局吗?
航空炸弹的作用是依靠高速弹片、建筑残片以及引起的冲击波起到杀伤效果。然而在沙滩上,爆炸只会炸起一层沙子。柔软的沙滩还可以有效地缓冲炸弹下落的冲击力,大大降低了炸弹的杀伤力。
为什么其中仿佛有几个戴了绿帽子
轰炸沙子的效果并不好
盟军在轰炸中损失轻微,德国空军却在皇家空军的攻击中频频被击落。整个撤退期间,英国空军以损失106架战机为代价,成功击落了德军140架飞机。
从戈林坚持让德国空军深度参与作战的角度讲,很可能是戈林的急功近利,成就了敦刻尔克大撤退。
解释三
希特勒向丘吉尔示好
按照德军的战略部署,敦刻尔克战役之后,德军将展开对英国本土的作战,必要时还会占领英格兰全岛。但希特勒的内心里,并不想与英国人真的开战,只是想通过一些局部战争恫吓英国。
在元首希特勒的理论中,英国主体民族安格鲁撒克逊是众多日耳曼部落的总称,也是古日耳曼民族的后裔,很大程度上和德国人同源。纳粹称英国人为“荣誉日耳曼人”,如果德国和英国开战,则与纳粹一贯宣扬的“种族观”相悖。
从理想主义的角度来说,当时德国国内希望促成英德友好的纳粹高层大有人在。戈林在德军打败波兰后,曾与英国首相张伯伦秘密联络,也透过了驻墨西哥的代理人——乔吉姆·赫茨莱特,与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特使进行过几次会谈,力促达成英国与德国之间的和平。
英国的海外资源与盟友
足以支撑英国的长期抗战
另一方面,英国作为第一殖民帝国,坐拥澳洲、加拿大、印度等广大殖民地。无论是从原材料,能源还是在人力方面,都可以源源不断地给本土输血,使其具有和德国抗衡的实力。况且自1066年的诺曼征服以后,还没有任何外来势力成功入侵过英国本土。希特勒清楚德国海军的斤两,想要击败皇家海军从而渡海占领英国,对德国人来说要求未免太高。
海峡虽然不宽
但你就是过不去
给英国点教训,然后让英国体面地退出战争,并保持中立,也许是希特勒心中的算盘。俗话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希特勒叫停前进中的德军,可能也有如此的考虑。
如果德军在敦刻尔克把盟军逼上绝路,造成盟军损失惨重,那么希特勒将彻底失去与英国谈判的机会,英国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全面抵抗,对大陆的德军发动猛烈反攻。
然而放走了英军
英国也不打算妥协
即使无法媾和英国,让其保持原有的“孤立政策”,不拉美国下水,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案。对于意图东扩的希特勒来说,在欧洲西线全面树敌并没有好处。和英国睦邻友好,从价值观层面出发帮英国对付老对手苏联,甚至可能得到英国的支持。这才是对德国将来军事扩张最有利的选择。
不论出于哪种原因,历史上的德国装甲部队,最终止步于敦刻尔克二十英里的地方,给了盟军喘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