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的意思(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翻译)

网友提问:

《论语》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两字作何解释?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很多人把“中庸”一词误解太深,总感觉到中庸就是不讲原则,“脚踏两只船”,当个“和事佬”,谁也不得罪。果真如此吗?其实大错特错!那么孔夫子,所谓的“中庸”或者“中庸之道”究竟指的是什么?

首先,看看什么才是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所以,所谓的中庸指的是,我们无论干什么,讲究中庸,就是要做到不偏不倚!

其次,看看中庸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境界。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句话的意思,孔子是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境界了,很少人有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了。”

再次,看看中庸之道为什么不能大行于天下。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 ;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行于世,我是知道的:聪明的人往往超过了它的标准,愚笨的人达不到它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彰显于世,我也是知道原因了:贤能的人往往超过了它的标准,不贤能的人达不到它的标准。就像人们没有不喝水不吃饭的,但是很少有人能品出滋味了。”

最后,我们对传统文化,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似是而非的笑话。牢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其他网友回答

在整个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礼、仁、孝、忠、中庸五个方面。而中庸是“至德”,“至德”就是最高的“德”(道德)

中庸是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待人接物调和折中。

比如孔子自己对中庸的定义是这样的:“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见《论语》7·38)孔子主张“五美”: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恰到好处,点到即止,适可而止。

再比如孔子的对迷信的中庸态度,寥寥数语影响了中国历史几千年:“敬鬼神而远之。”(见《论语》6·22)

既敬又远,既不很迷信鬼神,又不很否定鬼神,这就是就中庸了。这个态度不过被统治者所接受;认为皇帝都是“奉天承运”;

而且也被老百姓所认可,所谓“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灵;平时不烧香,及时抱佛脚等等,都是对“神灵”若即若离的态度。

这就是中庸,这就是中国人认为的“至德”;有,但是绝不过分;其实不光是道德标准,而且文学绘画书法艺术,都受到了中庸的影响。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之意:运用中庸观点是一种德行,此是极言了,老百姓很少用它,已经久远了。中庸两字。中的本义,不偏不倚谓之中,大家认识一致。庸字的本义是什么?特别在此处应如何理解,认识很不一致。有一种解释,不易谓之庸。这不大妥当,在这里作如此解更不行,因违背了事物永远运动的规律。汉语中很多字都是多义字,庸字也含多义,如庸俗,此意不妥。笔者感觉:庸可作通俗解,如平庸一一很平常很通俗。这样,中庸之意:任何事物的运动处在中的位置和状态,通常就有的,而且是最佳的状态。比如要处理好问题,或要求办好事时,要注意做到:不偏不倚取其中,不大不小取其中,不高不低取其中,不前不后取其中,不左不右取其中,不长不短取其中。等等等等。这样就平衡了,公正了,和谐了。请网友们批评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中庸?就是墙头草,随风向而定,安逸不上进,二边讨好,无主张定向,拿现实中最常见的就是平均这平均二字,从论语二千多年孔子以来,现在的官方也好这口子,惯用平均了,以此遮掩社会上的阶层缺陷矛盾,这中庸的平均二字最能解救其无能的凹现,真是平均就能解千愁啊!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