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的意思(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什么)

网友提问:

论语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邀请大家讨论一下理解和认识?

优质回答: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上位的人对待亲族宽厚仁慈,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在上位的人不遗弃他的老同事、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

上面这句话就是孔子心目中所要塑造的仁义君子。作为君子按照孔子的要求,他们对待亲人要有一片真情,在他们的带动下,社会上自然形成一种仁民爱物的风气;君子之交不遗弃故交老人,民风民俗自然日趋淳厚,不致因循苟且、粉饰虚张。

孔子认为转变社会风气总是要靠一帮人去躬行实践,靠一般号召总是不能根本奏效的。当然这是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的认识,今天我们清楚的知道,要使社会健康发展,一方面要健立建全法制;二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行为,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指导自己的行为,做有道德、守信用的好公民;三是大力发展生产,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衣食足而礼义兴;四是要依靠人民群众形成一种主体力量和国家采取综合治理的对策。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王如果坚持走亲民的路线,仁义就会在百姓中大兴于道。这就叫做:上行下效。

仁是义之体,义是仁之用,义之宜也。你不仁,他就不义。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不正就倒下来。《荀子·哀公》曰: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施仁政者为王道,施力者政为霸道。施仁政,内圣外王,得道多助 。施力政,人心向背,失道寡助。《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

其他网友回答

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孔子説;上层人士必须要遵重和热爱父母,作个榜样,才能让下层的平民百民一起效仿遵重孝敬父母,是孔学提倡忠孝仁义的一部分。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的社会管理有着自己的传统和特色。首先,把整个民族共同体叫国家,本来是国的实体,却非跟家联系在一起,可见家国之联系十分紧密。其次,中国社会历来强调人情关系. 。人情根本上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因男女结合而生发各种亲戚,在社会上,在有国家形态的社会机构产生以后,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时,往往把对亲戚朋友的照顾(原则上这种照顾是以维护个人及亲戚利益而损害社会整体利益或者国家利益为前提的),借以体现亲情。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历代统治者是承认这种情况存在的,在社会事务及国家管理层面,这种利益关系也是时常在起作用。

《论语第八泰伯》,开篇便抬出个特别有仁德的人物大加褒赏,借以为下边的立论张本:”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周太王的大儿子泰伯值得称赞啊,他可是位名副其实的具有最高德行的人,曾经三次让出本该属于自己的皇位,当时的老百姓都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赞颂他了。

紧接着,便大讲礼在几个具体行事当中的作用。没有这个礼,或者说在社会上,不管做事态度你怎样端正,如果不合礼的规范,也是有缺陷的,起不了应有的作用的。所谓:”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意思是说,”恭敬而不懂礼会陷于疲劳,谨慎而不懂礼会陷于懦弱,勇敢而不懂礼容易造成动乱,直率而不懂礼容易伤人。”

因此,得出结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一个有道德有威望在社会上有权力的人,或者一方大员封疆大吏,或者也可以叫地方主官吧,如果在行事上首先做到严格按礼的规范对待自己的家人及亲戚朋友,那么在社会上就会形成人人互敬互爱社会风气。

总之这句话,必须结合《论语第八泰伯》上下文来理解,中国历史上的文章大家,都善于用比兴的写作手法,以具体的形象来比喻阐述深奥的道理,让人明白的块,体悟的深。泰伯三让大位,多么高尚,他就是天下所有人处理家国关系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典范,在国家管理层面充分认识自己的德行能力,不贪图权利,主动让贤;在兄弟之间不争夺权位,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是泰伯懂得礼的真谛的表现。国家有了这样的领导人,有了这样的干部带头,社会上就会礼让成风,互敬互爱成俗,整个国家社会就可得晴明愉悦,安乐祥和了。

其他网友回答

君子以深厚的感情对待自己的亲族,则民众之中仁德的风气就会兴起。

指的是上行下效。君子,指的是统治者。统治者的行为,影响着民众的思想行为。统治者的德行像风,民众的德行像草,风从哪个方向吹,草便随着偏向哪里。

版权声明